历史给了汉中太多机遇,为什么还是带不动?
文化
财经
2022-10-09 09:11
陕西
因为有秦岭天险,汉中在历史上常被作为避难之地。每当关中地区发生战乱,大家就穿越秦岭,来到汉中。
对此,汉中人有句心里话:有难时都想到了我,太平了就把我忘了。
半个世纪前,1965年的一天,一列火车从北京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行驶,来到了陕南汉中一个叫阳平关的小站。火车停下,车厢里走出来一位满头白发、戴着眼镜的老人,一身浓郁的知识分子气质。他叫周培源,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之后,周校长又转乘汽车,在秦巴山间里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最终来到汉中北部的连城山下,距市区20公里。这是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要建一所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周培源是负责人,前来督查。当时正值“三线建设”,出于备战需求,北大技术物理系、无线电子学系等涉及核工业的院系,内迁到汉中,便于进山隐藏。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的建设项目,也在汉中地区轰轰烈烈展开,沉寂了数千年的山沟沟里,开山放炮声此起彼伏。休息的时候,周培源到附近一处叫“石门”的地方参观,那里有著名的摩崖石刻,上自汉魏,下至明清,多达100多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藏之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也折射出汉中的特质——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工业重地。多年之后,三线建设的烟火消散,老厂房锈迹斑斑,公路长满青草,大山又恢复了沉寂。包括北大汉中分校在内的诸多项目,有的迁走,有的破产,能延续到今天的并不多。汉中因刘邦兴汉而成名,也是历朝历代的军事重地,但到了今天,比起西安、宝鸡、榆林等陕西城市,它的名气有些弱,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汉中,得名于长江的支流汉水(汉江),意为“汉水之中”。《吕氏春秋》记载:“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殒于汉中。”是说周昭王伐荆楚,归途过汉水时,桥梁突然崩塌,落水而亡。之所以桥塌,因为携带了大量俘获的青铜器——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超载事故。有个问题是,汉江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等广阔的地方,为何偏偏是源头附近这个地方叫“汉中”?早期的汉中,其实位于今天陕西安康、湖北西北部区域,是庸国的属地。庸国曾追随周武王伐纣,为西土八国之首,国力强盛,和邻居楚国是死对头。后来,楚国联合秦国、巴国,消灭了庸国,在此设立汉中郡。那时的汉中,与今天的汉中,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夏朝时,大禹有个儿子被分封到汉水上游,建立了褒国。后来,周幽王打败褒国,得到了褒姒,百般宠爱,立为王后,并制造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被废掉的王后,回娘家哭了一场,其父亲大怒,联合西夷犬戎,打进镐京,杀掉了幽王。同时被杀的还有周幽王的叔父——郑国国君郑桓公。郑国国民向南逃难,来到褒国。到了公元前687年,秦国在此设郡县,便取名“南郑县”——意为“郑民南奔”。南郑是秦国和蜀国反复争夺之地,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时期,张仪改革后的秦国,实力大增,灭掉了蜀国。4年之后,秦国又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国,夺得楚600里土地。此时,东边的汉中和西边的南郑终于衔接起来,尽归秦国,成为新的“汉中郡”。秦国也正是坐拥汉中和关中两大富饶之地,能提供充沛粮草,最终才灭六国而统一。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得关中,问鼎天下,建立了汉朝。西汉时,汉中郡的治所设在了西城(即今天的安康),毕竟这里在中间位置,便于管理。到了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南郑发生叛乱,光武帝平乱之后,为了加强该地统治,又将汉中郡的治所从西城迁到了南郑。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丞相曹操打败割据汉中的张鲁,把原来属于汉中郡的西城等地划分出去,另设了西城郡。由东到西,由大到小,在古地名的历史迁移中,造就了现在的汉中。三国时,汉中归于蜀汉政权,诸葛亮在此屯兵8年,研制“木牛流马”,谋划北伐。同样从汉中出发,刘邦成功了,诸葛亮失败了,一个很大原因在于:西汉初年,一场大地震导致西汉水改道,流向了南边的嘉陵江,汉中去往关中的路断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汉中还曾有过多个名字,比如南北朝叫梁州、唐朝叫兴元府等。因为位置重要,一直是各王朝的名城。宋朝时,汉中是抗金的前沿阵地,诗人陆游曾在此任职,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豪情佳句。大部分时间,汉中是和四川联系在一起,是蜀国(益州)的北部重镇。元朝时,为了防范四川地区割据,将汉中划给了陕西——扼住入川的北大门。明朝时,嫌兴元府不吉利——有复兴元朝的意思,又改回汉中府。明朝皇帝喜欢把儿子分封到各地,万历皇帝的第五子——瑞王的封地,就在汉中。明清两代,曾对汉中府多次整修,那是古汉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但是1863年,太平天国攻占汉中,一场大战后,城池被毁,尸横遍野,古汉中自此衰败。
△ 1874年的汉中府,已经破败民国建立后,陕南地区又成了一个整体,设汉中道,管辖25个县(包括汉中和安康),治所设在南郑县。这期间的南郑县出了个人物,名叫何挺颖。在他的影响和建议下,秋收起义后的毛泽东,在三湾改编,建立党对军队的控制权,奠定了后来革命胜利的基础。
但何挺颖1929年牺牲,年仅24岁,在历史上很短,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 今天位于南郑的何挺颖烈士故居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在此设立了南郑分区。南郑和安康、商洛、两郧(今湖北十堰)四个分区,都归陕南行署管辖——类似战国时的汉中郡。当时,南郑县城和郊区升级为南郑市,作为陕南行署的治所。而南郑县,则迁移到了城东的铺镇,辖周边的一些集镇。但陕南行署存在不久就被撤销,南郑分区独立出来,改名南郑专区。1953年,南郑专区又改为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从这时开始,“汉中”两字才真正成为现代行政区划名称,常称为“汉中地区”。1996年,汉中地区撤销,正式设地级汉中市。而原来主城区的县级汉中市,改名为汉台区——正是当年刘邦的王府所在地,有一处高台建筑。所以,汉台区就是历史上的南郑。而现在的南郑区(县),并非古南郑。几千年来,名称兜兜转转,来回变迁,最终还是归到一个“汉”字——汉水、汉朝、汉人、汉文化的统一。汉中的位置非常特殊,北边为高耸险峻的秦岭,南边为绵延千里的大巴山脉,中间夹一条汉江,形成一块盆地。因为秦岭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汉中地区气候温和,又有汉水浇灌,适合农作物生长,能产优质的水稻、小麦、油菜等。这是汉中能成为历史名城的原因——适合人类居住。而所谓“天府之国”,最早也曾指汉中盆地,后来才向南迁移,代指四川盆地。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了第一代杂家水稻“南优2号”,之后在全国进行推广试种,汉中就是推广地之一。袁隆平还曾为汉中水稻题词:“汉中优质大米”。今天,几乎每座城市都有“汉中面皮”,就是用米做的,是汉中最有名的特产。同时,因为有秦岭天险,汉中在历史上常被作为避难之地。每当关中地区发生战乱,大家就穿越秦岭,来到汉中。比如唐德宗兴元元年(748年),长安发生叛乱,皇帝避难汉中,住在南郑。等平乱后,便将此地改为“兴元府”。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年号为名称的行政区,与当时长安、东都洛阳地位相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平津地区失陷,国民政府决定把当地的高校内迁。一个目的地是长沙,后来又去了昆明,组成了为人熟知的“西南联大”。另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到此的有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单位。另外还有张学良带过来的东北大学工学院。1938年3月,山西临汾失陷,西安也遭到空袭,几所大学又翻过秦岭,来到汉中,组成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学校分布在汉中东侧的城固县,比如西北联大工学院,就选择城固县古路坝的一家教堂为校园。当时,古路坝与成都华西坝(华西协和大学)、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并称“三大坝”。但这几个学校有门户之见,联合办学后,主事人尿不到一个壶里,矛盾重重。西北联大成立不久,又被拆分,陆续成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大学等独立学校。因历史延续不长,西北联大的名气不像西南联大那么显赫。1938年,国民政府黄埔军校第一分校,也从河南洛阳迁到了汉中,设在天台山脚下的石堰寺。张艺谋的叔父就曾在黄埔汉中分校上学,因为要投奔延安,被人举报后遭杀害。1945年,国民政府成立汉中行营,统帅西北抗战事宜,任命李宗仁为行营主任。上任途中,李宗仁不小心将装着委任状的箱子丢了,后来悬赏1000大洋才找到。抗战胜利后,那些来汉中避难的高校,一部分师生回到了平津,大部分迁到关中地区,奠定了现在陕西教育大省的格局——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大的前身,都是西北联大。客人们走了后,原来的陕西省立汉中师范学校,搬到了西北联大的地方办学,1950年改名为城固师范学校,为汉中培养了大批小学教师。2022年9月,西北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还专门派人到城固师范交流,寻访国立西北联大办学旧址。△ 西北联大旧址汉中的优势是天险,劣势也是天险,大山环绕,交通不便,不利于建设。民国时期,陇海铁路的修建,带动起了关中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宝鸡,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而汉中,直到解放后,国家布局修建宝成铁路,才终于见到火车。1956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解决了困扰人们数千年的“蜀道难”问题。但宝成线并没有经过汉中市区,而是在西边的略阳县设站,那里更顺路。略阳瞬间成为汉中地区的交通重镇。附近的宁强、勉县、留坝以及甘肃陇南地区的人,要坐火车,都要来略阳。一个嘉陵江边的小县城,由此繁华起来,有“秦岭小香港”之称。相比之下,汉中市区反而冷清很多。汉中人要想坐火车去西安,得先坐汽车到略阳,再绕道宝鸡;要么就得走公路,翻越秦岭。一直到1971年,汉中火车站才诞生。这时候,汉中又因为自己的地理位置迎来了一个机遇——三线建设。1964年开始,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中国决定根据战略需要,将重要工业布局到四川、贵州、陕西等“三线地区”。三线建设项目的选址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而汉中恰恰符合这个条件。在罗瑞卿主持的《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中写道:“汉中地处战略纵深地带,地形要冲,地理条件优越,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是国家重要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国家高、精、尖重点骨干企业建设的良好基地。”要建工厂,首先要“三通一平”(电通、水通、路通,土地平整),汉中由此迎来一个基建高潮。1969年底,“阳安铁路”开始修建,西起宝成线上的阳平关车站,中间经汉中市,东至安康,与襄渝铁路相联,形成东西大通道。为抢抓时间,沿途各县分段划片包干,百万民工齐上阵,人山人海。1971年10月,阳安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汉中城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为解决三线建设用电问题,1967年,水电部在略阳县筹建“略阳火电厂”。1971年建成2.5万千瓦机组、1974年建成5万千瓦机组,改变了汉中电力不足的局面。不过,当时的工业建设,还没有环保意识,发电厂排出的灰水流向嘉陵江,造成很大污染。直到1995年,建造了大型康家沟驻灰场,才解决这一问题。基建推进的同时,中央各部委已纷纷在汉中规划上马各类项目。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在此建设了“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代号012基地)。所谓“运输机”,指的是空运兵员、武器装备、物资的军用飞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后勤保障实力。012基地研制的就是今天著名的“运-8”系列。1975年,试飞成功。1980年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制造一架飞机所需要的科研环节和部件太多,基地又划分为20多个分厂和单位,分布于汉中诸多个县。比如1969年,三机部在南郑县铺镇建设了“国营千山机械厂”(代号3327),研制飞行参数采集记录系统(俗称“黑匣子”),是我国唯一的飞机“黑匣子”生产单位。铺镇还有一家中原宝石厂(代号521),主要生产航空宝石轴承和游丝,产品曾用于“东方红”一号卫星。新世纪后,工厂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汉中市首家也是迄今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除了工厂,还有配套单位。三机部在汉中创建了3201医院,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今天的3201是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实力在汉中排名前三。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在汉中也建了不少项目。比如位于南郑县的向阳机械厂(代号813厂),生产浓缩铀,工厂周围布着高压电网,常年有军人把守。2004年,813厂宣布破产,被81厂收购——陕西八一铜矿。这是一家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单位,2001年改组成为汉中八一锌业公司,曾发展到全国前十,是汉中市纳税第一企业。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工业部)在汉中也建了多个工厂,多分布在汉中市周围,比如周寨村的汉江机床厂、张寨村的汉川机床厂等。 据说,一机部还曾想将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在汉中,但因为建厂要占据大量农田,当时吃饭为重,汉中没有争取,最后二汽选在了十堰。这导致汉中失去了一个重大的机会,现在每每谈起,汉中人还觉得遗憾。其实,汽车厂对交通条件要求高,车辆得运出去,显然十堰的位置更优于汉中。从1964年到1975年,汉中共建成项目84个,职工总人数25万人。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人才奔赴汉中,那是汉中最热闹的一段时间。虽然这些工程是由国家主导,涉及国防属性,保密性强,但因为建设需要材料,也带动了当地建筑队伍和建材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期。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在1978年撤销,前后加起来共培养了6届、1500多名学生。师生中有10名为两院院士。人走了,校园和部分教学设备还在,陕西在此基础上筹建了陕西工学院(今陕西理工大学前身)。相比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这一次北大内迁还是给汉中留下了东西。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发展经济是各地的主旋律,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告一段落,那些军工厂也开始生产民用品。012基地的主体单位为陕西飞机制造厂(代号182厂),1984年引进了日本铃木公司汽车生产线,生产“汉江”牌微型汽车。2008年,汉江汽车被陕汽集团收购。与此同时,一批地方企业也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商品,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1975年,汉中手表厂建立,生产当时流行的机械手表。“汉中”牌和“天鹰”牌手表,曾是当时的时髦货。随着时代变化,2001年,汉中手表厂改制成为汉中万目仪电有限责任公司,不再生产手表,改而生产微型电机减速器、精密量具量仪等仪器设备。也是1970年代中期,汉中市附近的城固县、南郑县相继成立了卷烟厂,主要生产雪茄。有名的是“巴山雪茄”,陈忠实非常喜欢抽,曾为烟厂题词:巴山雪茄伴我十年。1986年,汉中卷烟厂推出了“公主牌”香烟,味道好,设计也精美——烟盒上是一个雍容华贵的侍女像。“公主”到底指的是哪个公主,没有明确说法。很大可能是指唐德宗的长女唐安公主,就葬在汉中洋县,当地有个公主墓。公主烟面世后,迅速走红,很多人还记得那句slogan:“华贵天成,真情永恒。”尤其是白盒公主,最为畅销,是汉中的特产。汉中人去外地走亲戚,往往会带上一条当礼物。1977年,汉中县啤酒厂创办,生产12度的汉中牌黄啤。后来还推出了“衮雪”牌啤酒。“衮雪”为曹操在汉中石门的题词,也是他留传于世的唯一字迹。2000年,汉中啤酒厂被青岛啤酒收购,成为西安“汉斯”啤酒的生产厂家,原有品牌消失。其实,在1980年代,各省市都有有一批品牌崛起,做得好的进入到全国市场。对汉中来说,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是伟志西服。1987年,31岁的裁缝向炳伟,看到富起来的老百姓喜欢穿西服,去找他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决定扩大规模。他贷款5000元,在汉中建国路上创办了“汉中市伟志西服厂”。那个年代,一件西服意味着洋气、视野、地位,是成功人士的标配。一件西服能卖到八九十元,而职工工资也才一两百元每月。伟志西服推出“三个月内有质量问题,保证退、换、修”的售后服务,这种做法在当时几乎没有,迅速打开了市场。发展到1992年,伟志西服进入省会西安,在繁华的东大街成立分公司。在那之后,伟志西服采用连锁加盟的经营模式,迅速占领国内中西部市场,街上到处是它的专卖店。1994年,伟志西服纳税143万元,几乎占到汉中市8000户个体私营企业纳税总额的十分之一。进入新世纪,伟志还进军房地产行业,逐渐参展成为集服装、房地产、药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现在一名西北中年男人,要是翻开衣柜,一定能找到一件伟志牌西服。尽管有三线建设的扶持和地方企业的发展,汉中受困于山区的地理条件,整体经济仍欠发达,长期是一个农业城市。汉中的GDP,长期排在关中四市(西安、咸阳、宝鸡、渭南)之后,位居全省第五,只能在陕南几个兄弟面前骄傲一下。1993年,有一位老者来汉中视察,写下“兴汉中、奔小康”的题词,成为这座城市此后多年的宣传重点。新世纪后,随着陕北煤炭崛起,延安和榆林后来居上,强势插队,汉中掉到了第七位。但汉中这些年来,还是有发展的,只不过比不上陕北那些资源大市迅猛罢了。拿交通来说,2007年,汉中市首条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建成通车,西安至汉中的行车时间由之前的6小时缩短为3个小时。这条路修建得非常不容易,要征服秦岭的险峻高山,沿路坡度大,山洞多,比如“一号秦岭隧道”长达9公里。2017年,西成高铁开通,对汉中交通来说更是里程碑事件。汉中到西安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到1小时,也方便了汉中人前往成都吃火锅,不,谈生意。有三线建设的工业基础,汉中也着力发展了不少龙头企业,并构建了多个不同属性的工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效应。2000年,陕西飞机制造公司改制成为陕西飞机工业集团,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研制生产大中型运输机为核心业务。2022年,陕飞位列《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第372位,是汉中最大的企业。围绕航空这个优势产业,汉中在城固机场附近开发建设了航空智慧新城,如今已升级为“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曾是三线建设项目集聚地的南郑铺镇,扩展为汉中高新技术开发区,诸多企业在此落户。比如,由原来汉川机床厂改组成的汉川机床集团,曾是中国精密数控机床的重要生产企业,位列国家机械工业500强。其大型机床制造基地,就位于高新区。不过,目前汉机已破产倒闭。汉中经济发展有个限制:它是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保护水资源责任重大,很难开发资源型重工业,只能朝绿色和科技方向发展。再加上省会西安的势能太强大,其他市不管远近,资源都容易被吸走。汉中人才也在朝西安走,朝北上广深流。要说汉中永不会被磨灭的,还是它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汉中旅游资源丰富,随口就能“报菜名”: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张骞墓、武侯祠、青木川……疫情前的2019年,汉中市接待游客6785.8万人次,旅游收入411.8亿元。每年的四五月份,汉中的“油菜花节”,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为此,汉中近年也提出了“旅居在汉中”的发展思路——“秦巴天汉、旅居天堂”。以汉文化为底蕴,汉中在火车站对面打造了一个兴汉新区,提出了建设“汉人老家”的口号,发展与文旅有关的产业,类似于西安的曲江新区。不过,新区刚建成,遇上这几年的疫情,人气没有聚集起来,还未开始就有点没落迹象。对于未来的汉中来说,一方面要继续从历史积淀中发掘文化产业潜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一方面要将那些高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汉中是现代的汉中,也是历史的汉中,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传承好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永恒的命题。【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