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出没,原来这里是陕西第14朝古都
文化
文化
2023-03-07 09:08
陕西
文物是时光的见证,通过文物传递的信息,能解决很多历史疑问,廓清一个地域的前世今生。但很多文物,却是盗墓者先发现,案件暴露后,专家们跟进保护和研究。几天前的2月21日,榆林市世纪广场,“汉画像石博物馆”门前,举行了一场活动,引起不少人围观——法院公开宣判了一起盗掘古墓葬案件。据报道,几名被告人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先后分别结伙对榆林绥德县、清涧县等地的8座古墓葬进行盗掘,共盗得文物27件。下手挺黑,后果挺严重,几人被判处11年至1年不等有期徒刑,以及罚金。△ 2月21日,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门前的公开庭审我们都知道,陕西历史文化深厚,地下遍布宝贝,是“摸金校尉”们常出没之地。不过,盗墓案件多发生在帝王陵墓密集的关中地区,很少听说榆林也有盗墓者出没。2013年,陕西省文物局出版过一本《罪与罚——文物案件警示录》,里面列举了近40件陕西盗墓大案,没说发生在榆林的。没写,不代表没有。事实上,榆林也是盗墓者的重要目标,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近三年,起码有5起发生在榆林的盗墓案件受审。比如,有一名被告路过佳县坑镇倍甘村时,发现公路对面有几处墓地,墓旁的树木比较粗壮,觉得应该是古墓,回去后伙同朋友实施盗掘,还真挖到了宝。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榆林是历朝历代的军事要地,无数将士在此洒下热血,也曾建立过王朝,达官贵人众多,留下了很多文物。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五孔玉刀,就出土自榆林神木县。盗墓题材剧《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也是在榆林取景拍摄。文物是时光的见证,通过文物传递的信息,能解决很多历史疑问,廓清一个地域的前世今生。但很多文物,却是盗墓者先发现,案件暴露后,专家们跟进保护和研究。1961年,绥德县一位农民在干活时,发现田地里莫名其妙多了个大洞,便报告给上级。文物部门派专家来考察,发现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当即组织人手进行挖掘勘察,确认是一处秦代墓。但挖过夯土层后,发现下面有一层坚硬的碎石,没有被挖透。这是古人们的防盗手段,盗墓贼未能得逞。考虑到当时文物保护技术还不发达——1956年,郭沫若组织挖掘明定陵,造成数千年文物损毁,留下惨痛教训,此后不再轻易挖陵——专家们决定就此住手,回填坑洞。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后,派大将军蒙恬领兵30万,北逐狄戎,恢复了河套地区,之后就驻守上郡,负责修筑长城,并开辟从咸阳到内蒙古的“秦直道”。秦始皇准备“焚书坑儒”时,长子扶苏进言劝谏,始皇大怒,将其发配到上郡,担任蒙恬部队的监军。可见,上郡的位置之重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河北时暴病去世,遗诏扶苏继位。而李斯和赵高密谋,更改遗诏,立十八子胡亥继位,并令太子扶苏自尽。蒙恬劝扶苏别急,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扶苏仁厚,还是自杀了。之后葬于当时的上郡郡治肤施县境内,即今天的绥德县疏属山顶,民间称“太子冢”。胡亥继位后,又在李斯的谋陷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蒙恬。蒙恬的部下劝他起兵造反,但他没有听从:宁死也要守道义,不能违背先人的教导,不能忘记先主的恩德。同时,他觉得自己在修长城过程中,可能掘断了地脉,也是有罪过的。蒙恬没想到的是,他虽不愿推翻秦朝,但仅仅3年过去,大秦帝国就在农民起义中灭亡。他的弟弟蒙毅,在朝中为官,也在这一次被杀害,后来成了电影《神话》的主角。蒙恬死后,葬于大理河岸边,据说将士们拿战袍撩土,堆土成山。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雨水冲刷,尘土掩盖,墓地早已成荒地。网上曾流传一张照片,两位战士在蒙恬墓碑前留影,应该是解放前后,可以看出已经荒废。今天,蒙恬墓位于绥德县一中校园内,墓冢高约30米,呈馒头状。但墓碑不是以前的墓碑。清乾隆12年,绥德州知州张元林,立碑“秦将军蒙恬墓”。清道光28年,绥德州知事江士松,也立有一碑。这两通碑,后来均被人损毁断裂,现收藏于绥德县博物馆。2018年,来自海内外的蒙氏宗亲,在蒙恬墓前举行祭祀活动,捐资重新立了一碑,复刻了清道光江士松的式样。同时,还在墓园建造了一座香炉和一对虎符石雕。扶苏墓和蒙恬墓,可以说是榆林市最有名的墓地,也是绥德县的著名景点。2013年,绥德县在蒙恬墓旁修建了“蒙恬公园”,成为当地人的文化休闲场所。不过,还没有可靠的依据,证明这里就是真正的蒙恬墓。联想到秦朝后,榆林曾经被匈奴占领,如果知道老对手蒙恬墓在此,少不了破坏,所以也说不准。秦朝时间短,榆林的真正繁荣,是从汉朝时开始的,上郡是北击匈奴的重要军事基地。1998年,榆林市牛家梁镇边墙村,当地群众发现在走马梁一带,有人在挖洞,怀疑是盗墓贼,立即报警。公安人员赶来,在向盗洞中鸣枪警示后,抓获了9 名盗墓分子。走马梁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高原交界地带,面积大,荒凉无人烟,监管困难。为了防止墓地再被盗,也担心被流沙掩盖,1999年,考古专家对走马梁进行挖掘,结果发现了大型汉墓群。三个墓区,面积加起来有200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骨器、铁器、陶制品等文物,不少是一级文物。其中有一个蹄形线刻填彩动物纹骨饰,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而在距离走马梁墓群两公里处的古城滩,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汉代城池遗址,符合秦汉时期城址与墓葬区的对应关系。一些专家认为,这里可能就是汉代龟兹县的古城遗址。原来,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很多西域小国摆脱匈奴的控制,内迁归顺大汉。其中就有一些原来居住在天山脚下的龟兹国人。汉武帝将其安置在上郡,还专门设了一个龟兹县。针对走马梁汉墓群,2000年,榆阳区成立了走马梁文物保护管理所,进行专门保护。2003年,被核定为第四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目标大,走马梁早就盗洞密布,不知道有多少文物流失在外。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而陕西有十四朝,这多出来的一个朝代,就是曾建都榆林的大夏朝。曹魏和西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百姓内迁,因受压迫,开始反抗,发生了“五胡乱华”,西晋因此灭亡。北方中原地区陷入大混战,群雄并起,陆续出现了16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当时,朔方县(今榆林靖边县)出了个长相英俊的猛男,名叫刘勃勃。他很受后秦皇帝姚兴的赏识,被封为将军,镇守朔方郡。高平公没奕于,还将女儿嫁给他。但刘勃勃野心很大,后来杀掉岳父,吞并其军队,独立为王,创建了大夏国。他调动十万人,在家乡建造了一座“统万城”,作为首都。这是历史上质量等级最高的工程之一,检查时,如果拿铁锥能刺入墙壁一寸,筑城的人就要被杀掉。今天在靖边县最北边的白城则村,还遗留有统万城遗址,可见城墙之坚固。刘勃勃认为自己的姓氏是母姓,与天子的地位不配,遂改名赫连,意为“与天相连”。除了皇室专用,其他人不能用。△ 《长盛天歌》中的赫连铮,其实就有赫连勃勃的风范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史载葬于“嘉平陵”。修筑他的陵墓动用了两万多人,祭祀时杀了数千匹马。陪葬的宝贝自然也不计其数。但“嘉平陵”到底在哪,至今还未确定。有的说是在统万城西边15公里处,有的说是在延安市延川县,还有的说是在甘肃、山西等地。一位名叫呼立涛的民间历史爱好者,对此很有兴趣,声称自己发现了赫连勃勃陵墓,应该是在榆阳区麻黄梁乡地带。那里有七座山峰,名为“七山”,他怀疑就是赫连家族的墓地。下雷雨时,他还跑到山洼处,听雷声的回音,感觉与平常不同,觉得地下有陵墓。2009年,他将自己的推断放在博客上,导致麻黄梁附近盗墓贼大增,派出所的警力都不够用了。但当呼立涛将自己的分析推断,告诉陕西考古专家时,被否认了:那里的泥土根本不是夯土。很可能有一天,赫连勃勃的墓地真的就在盗墓贼手上重现于世。木华黎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将,为蒙古族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成吉思汗曾对他说:“国内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也。”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决定征伐金国,木华黎任征金大元帅,他既发挥蒙古军擅奔袭、野战特点,又收降各路地方军,很快夺得辽东、河北、山西、山东大片土地。△ 电视剧《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之后,木华黎渡过黄河,进攻陕西,但在凤翔(今宝鸡凤翔区),遭到金军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只好退军。公元1223年,行军至山西运城闻喜县时,木华黎去世,享年54岁。闻喜县是金国范围,不好安葬,于是北上葬到夏州的一个高高的沙梁上,那里曾是蒙古与西夏联军的指挥部所在地,木华黎曾驻扎于此。这里也是蒙古的南边边境,木华黎希望能看到蒙古灭掉金国。当地蒙古人叫沙梁“金肯梁”,意思为埋葬英雄的地方。后来转译成汉字,变成了“井克梁”。如今,木华黎墓就位于榆林市小纪汉乡井克梁村。蒙古人的信仰标志敖包(土堆子),在此有13个,叫“金克敖包”。围绕木华黎墓,今天已建成金克敖包旅游景区。每年农历5月,会有大量人汇集于此地,举行祭祀活动。有意思的是,在祭祀木华黎的庙宇中,还摆着关公像,两个属于不同族群的文化符号,竟然在同一空间并存。据说,当地一个老人梦见关公身穿蒙古袍,手持大刀,驾着一朵红云,落到木华黎的敖包前。反正都是战神,蒙古人也不排斥,之后就一起祭祀了。要说木华黎和关公有啥关联,还真有一点——木华黎去世的山西运城,正是关公的家乡。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历时也不长,被明朝推翻。但明朝初期,蒙古依然是极大威胁,边境的军事位置很重要。陕北的延绥镇,就是明朝九大军事重镇之一。延绥镇镇治本来在绥德,成华七年(1471)年,在北边的榆林庄设榆林卫,构筑新的防御体系。后来,镇治也就迁移到榆林,就是今天的榆林古城。那时东部的蒙古部族,叫“鞑靼”,常南下袭掠。最严重的是嘉靖时期(1521-1564),鞑靼多次进攻陕甘宁等地,基本每年一次。2012年,榆林市第二中学在南郊的流水沟村修建新校区,发现了一座古墓,墓主叫陈凤。根据墓志铭所记,陈凤为榆林卫人,曾任延绥总兵官,在参加对鞑靼的战斗中阵亡。墓志详细记载了陈凤历次参加战斗的事迹,是了解明代在榆林一带防务的重要资料。文物本来承载的是精神价值,一旦进入市场,就有了投资价值,引起“摸金校尉”们铤而走险。考古专家李伯谦曾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级墓葬的被盗率达90%以上。有人估计,约有10万盗墓者游走于全国各地,未能破获的盗墓案不计其数,有的压根就不被人知晓。陕西是盗墓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2002年至2019年,陕西发生盗墓案件219起。所以,打击文物犯罪一直是陕西公安机关的工作重点。2021年,陕西曾实施“秦鹰-2021”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作为文化名城的榆林也积极配合行动,横山区检察院成立了陕西首个“文物和文化遗产公益巡回检察室”。打击犯罪和保护文物需要同步进行,对于那些收缴、征集、挖掘的文物,要精心保护,并充分研究其历史文化价值,以此服务大众。在这方面,榆林做了很多工作。据统计,已有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共3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0家、民办博物馆15家。位于榆林市世纪广场的汉画像石博物馆,是榆林市第一个专题性博物馆,建成于2008年,主要收藏、展览汉画像石文物。汉画像石是汉人雕刻在墓室、祠堂上的石刻画,内容丰富,可表现墓主的身份和经历,可表现宴饮、乐舞、百戏等生活场景,对研究汉代风土民情、典章制度有重要参考作用。几十年来,榆林市已出土汉画像石近千块,是陕北历史文物的特色代表。其中,在绥德县发现的汉画像石最多,占榆林市总出土量的60%。 2013年,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后街村的一处幼儿园施工,就发现一处汉代古墓,墓内发现3块石板。经专家认定,这3块石板应该是东汉时期汉画像石。一方面,绥德县境内曾是上郡的郡治所在,达官贵人多;另一方面,绥德有石雕艺术传统,本地石材资源丰富,材质优良,易雕刻。其实,绥德县也有博物馆,建立于1980年,位置就在疏属山上,与扶苏墓毗邻。两者一起,形成扶苏墓文物保护区,是县城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因为出土的汉画像石多,早在1989年,绥德县博物馆就专门设置了“陕西汉画像石展览馆”,著名书法家启功亲笔题写馆名。眼看汉画像石文物受到重视,绥德县在2013年又新建了一个“陕西绥德汉画像石馆”。头衔直接用“陕西”,可看出绥德县汉画像石文物的地位。榆林不少区县也都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比如靖边县博物馆,位于五台森林公园内,馆藏文物1734件(组);定边县文博馆,位于鼓楼南街文化广场,收藏文物705件/套。 榆林的民办博物馆,名气大的有上郡博物馆、朔方博物馆,都是以榆林古称来命名。上郡博物馆成立于2011年,由商人李建飞建立,收藏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朔方博物馆筹建于2017年,是朔方文化投资集团旗下的一家民办博物馆。文物保护,需要发挥政府、机构、民间的合力,只有人人重视,才能避免文物被盗。如果你在田野里看到莫名其妙的洞穴,或晚上听到山上有什么动静,首先要多个心眼,是不是摸金校尉来了。2月21日,汉画像石博物馆门前的公开庭审结束后,工作人员就现场向群众发放了文物保护宣传资料,宣传文物保护相关法律规定。实际上,这起案件,几名被告人谋利不过15200元,付出的代价却是数年牢狱之灾。莫要被欲望迷失了双眼,让文物陪伴逝者安息,是守法,也是积德。【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