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高适的职场人生:一个实习期被开,一个做到高管

文化   电影   2023-07-24 11:38   陕西  

回顾高适和李白的人生路:一个脚踏实地,隐忍等待,终于做到高管;一个恃才放旷,天真浪漫,早早被公司开除,但留下了传说。

作者|独孤求馍   出品|夹馍星球


 
“长安”又上热搜了。
 
暑期档上映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票房持续走高,碾压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碟中谍7》,日票房甚至还超过总投资30亿元的《封神》。
 
口碑上,豆瓣8.2分,也是目前暑期档评分最高的片子。
 
影片的走红,再次将人们带入到对“盛世唐朝”的追忆中,那是中华民族最高光的时刻之一。尤其是西安人,身处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内心也多了几分自豪。
 
不过,影片中的“长安”其实是一个虚概念,指代的是一种理想,而“三万里”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片子通过讲述高适和李白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大唐由盛及衰的一段历史。
 
但第一男主并非在唐代诗人中身处C位的李白,而是高适,他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串联者。
 
这样设置有两个原因:一是避免把片子变成李白传,缺少新鲜感;二是高适作为军人,便于影片展现战争场面,打造视觉效果。
 
问题是,很多人知道高适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不了解他和李白的交往故事,更不清楚他在李白生命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上,李白因为在政治上站错了队,身陷囹圄,曾向身居高位的高适求救,但未有下文。因此很多人骂高适不讲情义。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电影给出了一种解释,我们每个人或许也有自己的解释。
 
 

 
李白年少成名,留下的资料较多,人生履历相对详细。他出生于701年,即武则天长安元年。
 
而高适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年轻时的记载比较少。关于他的出生年,有多种说法,经后代学者考据,目前基本达成共识是700年,比李白大1岁。
 
他们的共同好友杜甫,出生于712年,也就是说,高适和李白是“00后”,杜甫是“10后”。杜甫写了不少关于两人的诗,常用“高李”之称,把高适放前面,也说明高适比李白年长。
 
当高、李长到20多岁,正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大唐进入盛世时期,物质丰富,文化丰盛,一派祥和。《资治通鉴》称:“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 
 
 盛世长安景象


高适和李白都是胸怀大志的人,理想都是出将入相,说白了就是“做官”,还要做大官。

 
唐代做官有几条路:一是科举,这是常规考试;一是制举,不定期举行,由地方官员推荐,皇帝直接出题;一是门荫入仕,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以选一人做官,一般是长房长孙。
 
还有一种是入伍,投奔到边塞的将军幕下做个谋士,但要能吃苦。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是“士农工商”中最低的一级,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最好的路子是找人举荐。当时有个词叫“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
 
《长安三万里》中对此也有展现。他曾前往拜见当时的名士、渝州刺史李邕,结果连门都没进去,就被保安给轰出来了。为此,他写下《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年轻时的李白,志向高远
 
现在人常说,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两次:一个是高考,一个是结婚。其实对唐朝的李白也一样,科举的路死了,婚姻就成了抓手。
 
李白长得帅,又能说会写,身边不缺女性,他选择了做赘婿。他一生中娶过四个女人,其中两个是豪门:第一任媳妇是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第四任媳妇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虽然娶了豪门女子,但李白这人行事并不靠谱,喜欢喝酒、花钱、旅行,小的职位看不上,高的职位又没那么容易得到,结果白白蹉跎了时光,并没卵用。
 
对于李白入赘这件事,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中,高适是不赞成,这和他的价值观不一样。
 
高适出身武将世家,祖父高侃官至安东都护、左监门卫大将军,勇猛善战,曾生擒突厥首领车鼻可汗,死后陪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但高适的父亲早逝,导致家道中落,成长路上少了关照和扶持,只能靠自己打拼。他学习成绩一般,又非长子长孙,入仕路也便走得较难。
 
没有历史资料记载高适和李白第一次相见是什么时候,《长安三万里》发挥想象,选在他们求取功名的路上偶遇,结果这一趟,李白干谒李邕失败了,而高适去长安寻找机会也失败了。
 
片中,李龟年邀请高适去给玉真公主(唐玄宗妹妹)表演高家枪法,结果他使得是硬枪法,差点把舞台给拆了,公主被吓坏了。
 
经此挫折,高适回到老家宋州(今河南商丘),一边种地,一边习武读书,继续修炼自己,要比李白沉得住气。
 
 朴实的高适
 
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曾北上燕赵之地,希望找机会加入军营。机会是没找到,反而看到了军中不少的黑暗事,写下了不少述怀的边塞诗。
 
著名的是《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有女人缘的李白,终于在40岁时迎来机会。天宝元年(742年),受玉真公主举荐,玄宗招李白进京。他意气风发,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进京后,唐玄宗封李白为翰林学士,不算真正的官职,日常工作是陪玄宗参加宴会,写诗助兴。
 
但李白恃才傲物,喝醉了就hold不住自己,竟然让大红人高力士给自己脱鞋。类似这样的行为屡发,得罪了不少有权人物,在官场待得并不愉快。
 
他又不是能忍之人,于是向玄宗辞职。玄宗只好给了他一笔钱,即所谓“赐金放还”。
 
李白沿着商洛古道(今陕西商洛市)一路东行,来到洛阳,并计划前往开封。在路上,他遇见了小老弟杜甫,于是一起结伴漫游。
 
而高适恰好就居住在附近,也加入了旅游团。三人的这次旅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盛会。(据学者研究,当时可能还有其他诗人同行。)
 
 杜甫和高适
 
河南在历史上曾是诸多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名胜古迹很多。于是,大家白天到各处景点打卡,登高怀古,晚上一起撸串畅饮,写诗唱和,好不快乐。
 
李白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高适写下《古大梁行》:“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杜甫后来也写下:“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这次漫游,就像一个宿舍的同学毕业旅行,之后进入社会,他们的命运也将发生分野。
 
 

 
玩完了,高适继续回到家里隐居修炼。天宝八载,唐玄宗诏令各地方官推举才干,睢阳(今商丘)太守张九皋举荐了高适,他参加了制举考试,成功中第。
 
之后,他被授予封丘县尉(今河南新乡封丘县)职务,为从九品,相当于县公安局长。但干了两年,他觉得没啥意思,辞去了官职。
 
天宝十一年(752年),年过半百的高适,再次来到长安寻找机会。这一次他选择了从军之路,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河西节度使(统辖甘肃、青海等地)哥舒翰幕下。
 
哥舒翰是名将,当地流传一首称颂他的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他很喜欢高适,留他在幕下担任掌书记,负责文书、信件等工作。
 
天宝十三年,哥舒翰回长安述职时,还带高适一起面圣。不巧的是,哥舒翰洗澡时不小心中风了,导致半身瘫痪。
 
此时,一场天下大乱即将降临。
 
 大器晚成的高适
 
天宝十四年(755年)11月9日,三镇节度使(辖今河北、东北等地区)安禄山举兵造反。当时中原人民已经百年没经历过战争,一时间手足无措,叛军所到之处,很多城市望风而逃。
 
朝廷派大将封常清、高仙芝,率军迎敌,因准备仓促,大败于安禄山军队,只好退守潼关。更不幸的是,因为太监诬告,两人被玄宗冤杀。
 
作为关中的西大门户,潼关的位置极其重要。无奈之下,唐玄宗只能启用已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出征潼关。高适随行,此时他已晋升为监察御史,正八品。
 
哥舒翰意在坚守潼关,寻机退敌,但杨国忠进谗言,要求主动出击,唐玄宗也急求胜利,哥舒翰只好领兵出城,结果败于风头正盛的安禄山军,被俘牺牲。
 
756年6月9日,潼关陷落。这一事件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中也得到展现:危急时刻,高适以他擅长的枪法,挑落敌人,杀出重围……
 
6月13日,唐玄宗率亲信逃离宫廷。14日,走到马嵬坡(今陕西咸阳兴平附近),愤怒的士兵打死了杨国忠,杨贵妃被赐死。
 
 1993年电视剧《唐明皇》中的玄宗和贵妃
 
此后,兵分两路,太子李亨北上去灵武(今宁夏银川,当时是朔方节度使驻地),组织兵力迎敌;玄宗一行,经骆谷道翻越秦岭,到汉中 ,然后继续向四川逃亡。
 
高适一路奔跑,在河池郡(今宝鸡凤县)追上了唐玄宗。他勇敢地向玄宗陈述潼关失败的原因,玄宗感动于他的忠诚,提拔他为侍御史(负责监察高级官员的职位)。
 
在路上,唐玄宗听从宰相房琯的建议,将天下分成四块,由四个儿子分别管理,筹措兵马反攻叛军,即“诸王分镇”。
 
高适从长远看,认为这么做必将造成国家内乱,谏言反对,但没有被采纳。不过,他在到达成都后,被提拔为谏议大夫。
 
与此同时,7月12日,李亨在灵武宣布继位,是为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古时通讯慢,一个月后,唐玄宗知道此事,贪恋权力的他,尽管有些不甘心,也无可奈何。
 
在此情况下,如果实行诸王分镇,相当于是分皇帝的权力,自然遭到肃宗的抵制。
 
事实上,其他王子也没动,只有唐玄宗的16子永王李璘,是个久居宫中又志大才疏的愣头青,接受了分置诏令。他沿长江而下,到达江陵(湖北荆州)。
 
当他看到江淮的租赋堆积如山,价值亿万,再加上身边谋士的撺掇,有了雄踞南方的野心,开始招兵买马,聚揽人才,建立自己的班底。
 
肃宗李亨也看透了这位小弟的把戏,下诏让他回到成都去侍奉太上皇。
 
 《大唐荣耀》中,王劲松饰演的李亨
 
但李璘拒绝了,还以“东巡”为名,从江陵到达金陵(南京)。这下后果严重了。
 
眼见事情不可收拾,太上皇玄宗也意识到错误,将李璘废为庶人。
 
高适因为此前反对分镇的谏言,得到新皇帝李亨的信任。他招高适到彭原(今甘肃庆阳)商量对策,高适认为永王没有根基,乌合之众不足虑,必败。
 
肃宗大喜,命他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三郡,前往东南处理永王叛乱事宜。
 
在内忧外患的大乱局中,56岁的高适,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实现了“建功立业”的人生梦想。
 
他文笔深厚,还亲自写下《未过淮先与将校书》檄文,先站住立场,在精神上瓦解敌手。诛人先诛心,这招很管用,永王的部下很快就动摇了。
 
而在高适面前,即将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的好朋友李白。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河南家中。他带着妻子宗氏,一路往南逃,并于次年(756年)避居江西庐山。
 
其间他写下了《奔亡道中五首》,发出“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的悲怆之声。
 
此时,他还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凶险,正摆在他面前。
 
永王李璘在江南搜罗人才,当得知李白在庐山,非常高兴,此时正需要这位大名士来给自己站台。而他身边的谋士韦子春,也是李白的好友,便派他上山去邀请。
 
李白这人政治敏感性不强,也不知道永王已被太上皇废为庶人,他向来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正愁没机会,现在看到永王来请,自然欢喜。
 
但毕竟是名人,还得摆摆架子,一开始拒绝了,待到永王上演了“三顾茅庐”戏份后,才下山。
 
757年正月,李白到达浔阳江边(今江西九江市)的水军军营,永王设宴款待。
 
李白也“投桃报李”,连续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除了吹捧领导外,还自比东晋的儒帅谢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在诗中,他甚至提出建都金陵,自立南朝,再北上消灭安史叛军,最终收复长安的谋划。胆量很大,行为很傻。
 
 放浪形骸的李白
 
激情澎湃的日子没过几天,高适的军队已到,檄文已发布,永王的很多部下投降了官军。757年2月,一路败逃的永王,在庾岭(今广东北部)被擒获杀掉。
 
随即,作为叛逆一党的李白,也被逮捕,关进了寻阳狱中。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李白附逆案”。
 
当时的情况是,很多李白的对手,和嫉妒他才华的人,纷纷向朝廷进言,要杀掉他。
 
杜甫看不惯这个现象,在诗《不见》中写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也有很多人在想办法营救李白,比如妻子宗氏、宰相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兵部尚书郭子仪等,都是些实权人物。
 
关押了半年后,李白被救出狱。
 
这事前后,恰恰没有老朋友高适的举动,让人很疑惑。
 
李白被关在狱中时,作了一首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也就是托秀才张孟熊,带信给高适,希望能出手援救。诗中对高适一顿吹捧:“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可现存资料未见高适为李白说好话的迹象,世人以此责怪高适不重情义。
 
但如果换个立场,以高适当时的身份和处境,是不好救李白的。政治非常残酷,一旦走上这条路,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但凡出一点错误,就会被政敌抓住。
 
李白要是普通老百姓还好说,偏偏他还是个大众名人,常上热搜的那种,一旦与他有牵连,必然会卷入巨大的舆论中。到最后,人能不能救出来不好说,高适自己也会陷进去。
 
所以,对于理智的高适来说,不可能直接去救李白,即使救,也是暗中去救。《长安三万里》的剧情是,高适托郭子仪帮忙营救李白,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
 
救,是出于情分,不救,也可理解。不存在对错。
 
 曾经的老铁李白和高适
 
事实上,李白被救出狱后,也没有彻底脱去罪恶,最终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县)。
 
758年12月,李白从浔阳出发,前往流放地。759年3月,当他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突然接到朝廷的大赦令,免去罪责。
 
他非常高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已是56岁的老头子,高兴得像个小孩一样。
 
此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一辈子爱折腾的李白,仍未灭建功立业之心,企图前往河南前线,向大将李光弼请缨东征。中途,在金陵病倒,未能成行。
 
762年,李白在安徽当涂去世。
 
临死前,他在《临终歌》中哀叹说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此时,高适在四川担任蜀州刺史。而杜甫也居住在川蜀,生活中得到过高适的接济。
 
763年,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也是这一年,高适被朝廷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是唐朝诗人中少见的担任封疆大吏的才子。
 
《旧唐书》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封疆大吏高适
 
但是这年底,在安史之乱中趁机做大的吐蕃军队,再次发起战争,攻陷了长安。为了减轻长安压力,高适率军主动进攻吐蕃,可惜师出无功,丢失了多个城池。
 
之后,他的职位被另一位名将严武取代。严武也是杜甫的好朋友,杜甫有一个称号“杜工部”,就是因为他在严武幕府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长安三万里》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年讲起,高适面对太监,回顾了一生中与李白的交往,也回顾了盛唐的气象。
 
告别战场,高适回到长安,改任为刑部侍郎,并被册封为渤海县侯。765年去世。
 
回顾高适和李白的人生路:一个脚踏实地,隐忍等待,终于做到高管;一个恃才放旷,天真浪漫,早早被公司开除,但留下了传说。
 
很难说他们的人生,到底哪一个是更好的,际遇不同,选择不同,走过的路也就不同。但只要真实体验了人生,没有浪费天赋和努力,都是尽兴的。
 
《长安三万里》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长安被毁了,但有这些诗人的名句在,长安就永远在。
 
人也是一样,只要不辜负当下,每一刻消逝的时光也都是有价值的。

—END—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交流 合作 进群
长按加微信好友


阅读更多文章

欢迎点击关注
点赞在看 手有余香

夹馍星球
万物皆可夹馍,故事点亮星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