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1993,那些在时代转折中改变的命运

文化   2023-04-18 09:14   陕西  

1993年,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被称为改革的关键年。
 
30年后,站在今天,回顾生活在这一年的那些人,发生在这一年的那些事,不胜唏嘘。
 
时光奔流向前,看着远去的他们,今天的我们,或许能找到生命的答案。



1993年5月1号清晨,当早醒的人打开电视时,发现央视多了一套节目。
 
随着动感的伴奏声响起,荧屏上出现了四个大字——东方时空。这是一档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看待新闻的节目,内容都是最时新又接地气的东西。
 
有观众说:“看完《东方时空》,就像刚从南方的早市上拎回一条扑腾腾的活鱼和一捆绿油油的青菜。”
 
9天后,北京市政府宣布取消了粮票。不知道跟这句话有没有关系。
 
1993年,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被称为改革的关键年。
 
前一年,因为邓公去南方溜达了一圈,说了一番话,中国的改革进程突然加快。《东方时空》的诞生,就是由此引起的。
 
这一年,中央开了大会,通过了重要决定,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资企业蜂拥而来,这一年就有270亿美元涌进中国。
 
这一年,很多人涌起了要突破人生的冲动。他们的命运,就在这年的某一刻发生了变化。
 


在《东方时空》开播的这个夏天,位于首都师范大学南门,北洼路的一套两居室的旧房子里,一个身高一米八四的汉子,正弓着背,趴在桌前码字。
 
他穿着汗衫和大裤衩,几天不洗澡,身上散发着臭味。头发像一篷杂草,并有着明显的秃顶趋势。有时出门溜达,很多人以为他是外地来打工的。
 
他的名字叫王小波,立志成为一名大作家,但目前只能当一个坐家。
 
1988年5月,他的妻子李银河读完博士后回国,进入北大社会学所工作。他没有博士文凭,托妻子的福,被安排到了所里的计算机教室。

说白了,就是个看计算机的,相当于网管。
 
作为编外人员,他每月的工资是130多块钱。正式职工能拿到的福利,比如洗澡票、饭票之类的,他全都没有。好在工作不累,闲了能写小说。
 

 人间清醒王小波

 
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唐人故事秘传》。这书是自费出的,只印了1000多册。卖得不好,也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力。
 
不过,也多亏他出过书,算是有著作的人,1991年,他被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调到了商学院的会计系,成了一名正式老师。
 
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小说《黄金时代》获得了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拿到了25万新台币的奖金。换算成人民币,近6万块钱,相当于他30年的工资。
 
《黄金时代》一度成为文艺青年手中的“圣经”。
 
虽然有固定工作,但是王小波的主要兴趣还是写作。拿了奖更让他信心大增,于是便在1992年秋天辞了职,想搞专业写作。这一年,他正好40岁,刚在人大待了一年半。
 
当他把决定告诉家人时,母亲很担心:没有了公职,将来如果生了病,可怎么办呢?
 
王小波的回答是:“如果人总是瞻前顾后,就永远不可能做成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李银河倒是很支持丈夫,对他说:“好好写,将来诺贝尔文学奖是你的。”
 
人生兜兜转转,有时能无心插柳,有时却难以有心栽花。王小波的小说虽然在港台受到重视,但是在大陆却出版困难。

因为讽刺政治和大量性描写,显得离经叛道,没有出版社敢接手。
 
 王小波和李银河
 
在邓公南巡后的1993年,当全国都在“大干快上”时,王小波的人生却进入了低谷。为了赚稿费,他只好开始给报刊写起杂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杂文中的名篇。
 
眼见作品发表困难,职业作家不好当,王小波还去考了个驾照,想着以后活不下去,就去当个司机。他还想着到北京的郊区包座荒山,干点第一产业啥的。
 
挺过这一年后,日子慢慢就有了好转。到了1994年,就有不少杂志发表他的小说和杂文了。1996年秋天,花城出版社与他签约,决定出版他的“时代三部曲”。
 
1997年5月13日,新书首发式举行,很快爆红。之后,阅读和研究王小波,成为一个社会热门现象。但是就在前个月的11日,他因为心脏病去世了。
 
他的巨大声名,全都留在了身后。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他在困顿中完成的那些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就在王小波伏案写作的时候,这一年,有个叫沈志华的学者,也在忙着和文字打交道。不过,他待的地方是俄罗斯的档案馆。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解密前苏联的档案。研究历史的沈志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批重要的资料,提出了“抢档案”的想法。
 
但是复印档案是要收钱的,一页纸要收一元钱,还必须是美金。沈志华工作的社科院是个清水衙门,拿不出这笔钱。于是他决定自己掏钱去俄罗斯。

随身带着美金,和二锅头。
 
最终,沈志华花了140万,拿到了这批资料。之后,他又花了7年时间,完成一套34卷的《苏联历史解密档案选编》,是我国编译出版的第一套大型外国专门史资料集。
 
他自己也写了好几部关于朝鲜战争和中苏历史的专著,成为研究这个领域的绝对权威。
 
 《苏联历史解密档案选编》
 
不过,在这之前的沈志华的人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倒霉催的。
 
小时候,他看了一本《科学家谈21世纪》的书,立下了想当科学家的理想。中学他上的是著名的北京四中,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北大清华。
 
但是生于1950年的他,一毕业刚好赶上文革,大学都关门了,还上个锤子。
 
他只好入伍,去空军做了一名航空兵,后面还有“地勤”俩字,也就是修飞机的。不过也算与科学家沾点边。因为专业能力强,他很快崭露头角,连师长的飞机都指定让他修。
 
用他话说:我要在部队好好干,现在也该混个空军少将、中将了。
 
就在前途无量时,部队突然宣布让他复员,马上离开军营。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必须服从命令。回到地方后,他被分配到发电厂当了一名锅炉工人。
 
经过多方打听,原来是有人告黑状,说他在文革大串联时杀过人。他找到这个告状者,问他为什么陷害自己。

告状的人说:我不认识你,但为了立功,不得不指认几个人。
 
沈志华气得不行,但事已至此,只能认命。当了几年工人后,遇上1973年大学又开始招生,他赶快去报了名。
 
考试成绩下来,他门门第一,数学还考了满分,但是最后却落榜了。因为这一年出了个风云人物——“白卷英雄”张铁生。
 
张铁生狗屁不会,只考了15分,但他在试卷上写了封信,说自己是忙于农业生产,比那些书呆子强多了。这封信受到了领袖的表扬,反倒把他捧成了全国的学习典型。
 
沈志华就这样被挤掉了,还受到了批判,说他不安心当工人,非要往臭知识分子圈里钻。
 
回到家,他一把火把书烧了。
 
 历史学家沈志华
 
经过多次打击后,沈志华的思想发生了一个鲁迅式的转变:决定放弃科学,研究历史,想弄清楚这社会到底是咋回事,怎么如此是非颠倒。
 
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他终于考进了社科院。在校期间,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这可比现在的大学生厉害多了。再说,那时还不流行版面费。
 
但就在要毕业前,又出幺蛾子了。警察把他带走了,说他泄露国家机密,判了两年有期徒刑。
 
原来是警察怀疑一位在中国教书的美国博士是间谍,而沈志华给这位博士看过不少社科院出的杂志。他哪知道对方是啥人呀。
 
1984年,沈志华出狱后,没有单位敢要他。为了生计,他只好南下做生意。一开始是给老板拎包,后来接触到一批做黄金生意的朋友,跟着贩卖起了黄金。
 
他从北京进货,然后卖到深圳。一块金砖25公斤,每次背上两三块。一年下来,他运送了半吨的黄金,人送称号“中国头号黄金贩子”。
 
就这样,沈志华很快成了百万富翁。但是他对学术还是不死心。

1991年,他回到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出版了一套文白对照版的《资治通鉴》。
 
因为做生意有经验,懂得营销,他在人民大会堂开新书发布会,还花钱上了新闻联播。书卖得很好,发布会当场就卖出去4万套。

要是王小波的书让他来卖,估计早火了。
 
沈志华还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迄今,他花了三百多万元,出了80多本书。
 
一个朋友说他是一个“有钱又有病的人”,因为:
 
在中国做学问有两种人:要不有钱,做学问既花时间收入又少,没钱不行;要不就有病,脑门子里一天到晚就想弄这个,喝糠吃菜他愿意。
 
老沈,你又有钱又有病,天生就是弄历史的料。
 
 

 
在学术圈里,沈志华是生意做得最好的人之一,但是比起真正经营企业的老板,就要弱了。
 
1993年6月,有一家来自福建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到了1740万股的资金。

这家公司名叫福耀玻璃,掌柜的姓曹,长着一张大方脸,小眼睛周围满是微笑纹,看起来很敦厚。
 
但三年前,曹掌柜差点就撂手不干了。他看了本书《弘一大法师李叔同》,触动很大,还反复读了三遍。他觉得每天应付红尘破事太累,挣钱也没啥意思。
 
于是,他爬上老家福清县的石竹山,要到庙里出家当和尚。
 
消息一传出,吓坏了当地的领导。福耀玻璃是他一手打造的,要是走了,这么大的摊子怎么办?
 
 年轻时的曹德旺
 
曹掌柜的生意是从1984年取得突破的,也就是沈志华老师出狱的同一年。这年6月,他去武夷山游玩,在旅游服务区看到一根拐杖挺漂亮,便买下来准备送给母亲。
 
坐车的时候,司机一再提醒他,可要把拐杖拿好了,千万别把玻璃给碰到了,不然赔不起。
 
此时的他已经是福清县玻璃厂的厂长了,在他的管理下,厂子办得有声有色,主做水表玻璃,每年能盈利几十万元。这在八十年代初可不得了。
 
曹掌柜不差钱,见司机这么小心,有点好奇,便问他为啥。司机说,这汽车玻璃太贵了,一旦坏了就不好换。
 
那时候汽车玻璃都是外国产的,价格很贵,也缺货。比如一辆马自达汽车,换一块前挡风玻璃要6000元,若加急的话,修车店能涨到8000元。
 
所以,走在街上,经常能看到车窗的玻璃是用胶纸糊着的。有的是没钱,舍不得换新的,有的是换不到。
 
曹掌柜一听,意识到这是一个利润丰厚的空白市场,商机无限。回去后,他就开始干起来,购买图纸和高端设备,投入了汽车玻璃的生产。
 
他的一块玻璃只卖2000块,很快抢占了市场。但相比起六七百块的成本,依然是暴利。到了1989年,福耀的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所以,领导怎么能放他出家呢,赶紧上山劝说,甚至还惊动了省委省政府的人。大家齐声说:老曹,你可不能就这样撒手呀。
 
曹掌柜对佛虔诚,铁了心要皈依,根本听不进去。领导只好见招拆招,请出了庙里的老和尚,让他去劝说。
 
老和尚双手合十,镇定地说:曹总,您今生有佛报却无佛缘,静下心,好好地回去办企业吧,别动这个念了。
 
曹掌柜内心很失落,但既然自己信任的高僧都这么讲了,也只好算了。
 
 一心向佛,曾举家放弃美国绿卡的“玻璃大王”曹德旺
 
下山后,他开始考虑公司的前途。一个银行行长建议他将公司做上市,这样可以利用股民的资产,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有利。
 
那时候,公司不是想上市就上市,必须要经过国家允许。福建省当时分到了一个名额,曹掌柜向省里申请,就给了他。
 
一开始进展很顺利,1600万的原始股卖得不错,很多单位和个人都认购了。但处在转型期的老百姓容易受各种信息干扰,比如经常出现的抢购潮,就是缺少判断力,害怕受伤害。
 
这不,没多久,社会上传出一条谣言,说曹掌柜推动公司上市,其实是想卷款跑路。很多认购股票的人听到后,纷纷要求退股。
 
但是股价已经从一块五涨到了两块五。曹掌柜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的方式来回购股票,买下了400多万股。
 
最后还是求助于银行,才还清了高利贷。公司也终于在1993年成功上市,当天股价报收40元,是原始股的30多倍。
 
曹掌握总共手持500万股,身价一下飙到了两个亿。在如今某些老王的眼里,这只是两个小目标,在那时可就是大富翁了。
 
他花了六七千万元,在省会福州打造了一座豪宅,占地6000多平方米。家里有16位管家,都是女的。豪宅的门口摆着一只巨大的貔貅,屋子里挂着他最喜欢的字——《陋室铭》。
 
石竹山上的庙门,就此离曹掌柜越来越远。
 
1993年的福建还发生了一件事,1月份,离福州250多公里的漳州市,调来了一个新的市委书记,也姓曹。没错,他就是曹掌柜的哥哥,亲的,比他大两岁。真是双喜临门。
 
 

 
也是在1993年6月,当曹掌柜的玻璃厂风光无限的时候,位于北京西边八里庄的玲珑塔,正召开一个特殊的会议。
 
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会议的主题是环保问题,并且是由一家叫“自然之友”的民间组织搞的。

那时候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环保”是啥概念——钱还赚不到呢,哪顾得上环境。
 
“自然之友”按照类似传销的模式,通过朋友带朋友,最后聚集了82人到场。他们在玲珑塔下共同探讨环保话题,史称“玲珑塔聚会”。
 
这个组织虽然并不有名,但是创建人却大有来头。他的名字来自北宋建筑家李诫,父母希望他也能做个建筑学家。

凭这个名字,就知道父母的文化海拔。
 
他叫梁从诫,老爸是梁思成,老妈林徽因,爷爷是梁启超。
 
结果,他没当成建筑学家。1950年,他报考清华建筑系时,因为两分之差落榜了。
 
梁思成当时就在建筑系当主任,但并没有救儿子。其实,也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不好通融。梁从诫只好去了北大历史系,改学历史。
 
 1938年,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前排梁再冰、梁从诫
 
毕业后,梁从诫当了一名历史老师。文革中,父亲梁思成受到批判,他也受到牵连,名字变成了“梁三子”——保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
 
他被下放到江西的干校劳动改造,一待就是9年,直到1978年才回到北京。这时候他已经快50岁的人了,别人叫他“学者”,他不接受,说:
 
“当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做了几年研究生,正值‘反右’‘大跃进’,基本上没有正经读书。既无专业又无专著,有什么资格被称为专家、学者?”
 
之后,他创办了一家杂志,名叫《百科知识》,是一本科普杂志,相当于现在的百度百科。那时候,许多西方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都是通过这本杂志传播出来的。
 
因为经常接触科学,梁从诫对环保也就有了意识。

邓公南巡后,经济起飞,各地乡镇企业涌起,到处都是小五金、小皮革厂,垃圾污染很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经常给他讲这些事情。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不研究历史,要搞环保了。他想按照国际惯例,名正言顺地成立一个环保组织。为此他筹集了300元注册费,每天骑上自行车,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
 
但是都被拒绝了,没人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他只好以“中国文化书院”的名义,设了一个绿色文化分院,又称“自然之友”。办公室就设在自己家里,工作不收报酬。这年,他60岁。
 
 梁从诫和自然之友展览
 
梁从诫的这个行为,很像他的父母保卫北京城墙的举动。当年,听说城墙要拆,林徽因直接闯进了北京市长彭真的办公室,两人大吵一顿。
 
她还退一步,建议把城墙改建成环城公园,在城墙上栽花、种葡萄藤,再放上长椅。这样,市民既可以在此休息娱乐,又可淡化封建的味道。
 
男女也好有个谈恋爱约会的地方嘛。
 
但最终,一万句话顶不过一句话,墙还是拆了。林徽因为此愤怒痛苦,1955年就去世了。
 
梁从诫的环保意识,多少受到父母的影响。他自己身体力行,每天骑自行车出行。当时他还是政协委员,有一次去政协礼堂开会,门卫把他拦住不让进,直到他掏出委员证,才放行。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把自己葬在一片树林里,继续保护大自然。
 
当年祖父梁启超领导维新变法,被慈禧追捕;父母保护城墙不成,空留叹息。对于家族的命运,梁从诫有一句话: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失败者。”
 
还好,梁先生没有亲眼看到北京雾霾最重的时候。
 
 


回顾1993年,还发生了很多事:
 
美国总统布什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第二个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冷战的阴影进一步褪去。但30年后的今天,阴影似乎又回来了。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大陆播出,位列年度收视冠军,也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那一年的赵雅芝,已经40岁,但在片中的形象,不过是30岁左右。
 
30年过去了,赵雅芝已经年到古稀,但从社交媒体曝出的照片看,似乎只有40多岁。时光在她身上,好像没移动过。
 
永远的神仙姐姐
 
1993年,中国接入Internet第一根专线,互联网的世界开始打开。最先受益的是科研工作者,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
 
30年后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超10亿人,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形态,而AI技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击,未来不可知,但未来可期。
 
1993年,诺基亚开始向中国卖手机,几年后成为手机市场的霸主,每个80后孩子,一生中总用过一款诺基亚手机。那标志性的开机铃声,至今还回荡在耳边。
 
如今,诺基亚已成了原始时代的恐龙,庞然大物轰然倒下,隐入历史,只剩下传说。
 
1993年,上海大众汽车创下年产10万辆轿车的中国纪录,满大街跑的是“桑塔纳”。

而今天,桑塔纳早已成古董,就连燃油车,也被电动汽车逼到悬崖,不得不降价。
 
……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机遇,也塑造了不同的英雄。他们走的路是各异的,共同点在于,为了突破人生,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和坚毅的努力。
 
不用怀念过去,因为能把握的,永远只有今天。
 
但也不要忘记过去,因为那是我们的来路。知道为什么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1993年还发生了一件事,香港摇滚乐队Beyond的主唱黄家驹,在日本演出时,不幸从舞台坠落逝世,年仅31岁。
 
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歌声,传唱至今,依然在感动很多人,激励很多人。
 
就如《光辉岁月》里唱的:
 
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
经过多少年
才能走到终点
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
多少血和泪
才能慢慢实现
天地间任我展翅高飞
谁说那是天真的预言
风中挥舞狂乱的双手
写下灿烂的诗篇
不管有多么疲倦
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
迎接光辉岁月
为它一生奉献

—END—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交流 合作 进群
长按加微信好友


阅读更多文章



欢迎点击关注
点赞在看 手有余香

夹馍星球
万物皆可夹馍,故事点亮星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