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为波士顿大学的毕业生,知道自己母校的招生官Joyce会参与格理特直播,我就特意约她进行了一次对话。都说美本录取是玄学一场,作为一个老统计人,我也把过去在面谈中家长们常问的问题和她做了探讨,尽量把各个流程和解决方案为大家量化,从而尽力做到“去玄学”。我们围绕申请要素、专业探索和录取喜好,有很多讨论,也希望对更多格理特家庭有帮助。
10月19日格理特直播专注更多留学与择校内容,Joyce会与其他嘉宾一起给大家带来更多申请与规划的一手信息,欢迎各位家长和同学点击预约直播,在线互动。
↓点击预约直播↓
GPA与标化的重要性不能被模糊
我暑假在泉鹭教SAT时,有学生在辅导课写作业的时候偷偷抽出电脑写创建社团的提案,被我逮住之后解释说老师我不是不写作业,是社团活动确实更重要。
于是我看了这个学生写的提案,不得不说,兴趣方向明确、组织架构清晰、内容质量上乘,确实是难得有深度有意义的活动设计。我看完之后说,你这些想法真不错,但还是先把SAT的巩固练习和单词搞完吧 —— 然而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有点虚的。
终于,在今天采访完Joyce后,如果让我穿越回去把这话重新说一次,我绝对就有十足的底气了。在我请Joyce介绍一下国际生录取的大概流程时,她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各个申请系统上要求大家填写的信息都很全面。首先我们内部会定一个成绩标准,会根据成绩做一个初步筛选。虽然说美本申请完全不看成绩是骗人的,但如果你的分数略低于我们的标准,也不会直接被Pass掉,我们还是会看一下你的其他方面。筛选完之后我们就会详细看一下课外活动和文书等内容,看学生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旅程后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我从她的回答中捕捉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成绩虽不是最重要的,但确实是决定录取的第一道关卡。如果成绩略微不达标,那活动和文书必须格外精彩出挑才能把这一差距弥补回来;而如果成绩直接不合格,后面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做的活动和写的文书甚至可能直接没有被认真阅读和了解的机会。所以,牺牲绩点和标化去做活动,绝对不是明智的行为。在我们不能知晓各高校真正的内部成绩标准这种现实情况下,只能参考各学校官网给出的成绩要求和历年录取数据中成绩的平均数和分布区间,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时间管理。
我们都知道美本申请是Holistic Review综合评估,绩点和标化只是综合评价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习惯性觉得高校更注重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在无形中成绩的重要性就被弱化了。
中美时差原因,采访结束已经北京时间晚上十点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忐忑,给我带的所有学生都发去信息:好好考期中,好好准备SAT,在保证这两个的基础上再为喜欢的事情努力啊。
找不到专业方向该怎么探索?
我对Joyce本人的成长经历和职业选择过程十分好奇,于是在跟她聊的时候问了一些她自己走国际教育路线的一些心得体会。她的观点是:专业探索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采访之前,我了解到Joyce在哈佛读了教育研究生,此前有在纽约大学上海校区的工作经历,现在更是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波士顿大学的招生官。于是我以为Joyce一定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正想特别羡慕地问一下她是怎么早早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结果她给我分享了一个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成长故事。
讲起自己求学往事的Joyce眼睛里带着光,她说自己原来其实是特别典型的体制内小孩,每天在刷题中度过,除了觉得自己要考个好学校之外从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到了初三的时候发现自己偏科严重,语文英语之类的课程不用怎么花精力学就能成绩很好,但数学化学死磕半天还是学不进去,于是产生了扬长避短的想法,决定离开高考体系。于是她从体制内转到了体制外,高中申请去了国际学校,学的是IB课程体系,本科选择了波士顿大学。Joyce高中的时候喜欢拍电影和纪录片,所以刚入学时她选了传媒类专业,但后来在上通识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新闻学的意义,所以有了把专业调整到Journalism的想法。一个人刚到美国上学的Joyce当时感觉十分孤独,于是又修了一些心理学课程,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她同时选择了这两个专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进入格理特国际教育社群。格理特已在群内服务12000+家长,伴千余国际择校家庭度过择校季。
由于专业方向定得比较晚, 再加上全球疫情肆虐,Joyce在相关方面的实习经验并不多,但她一直在招生办公室当学生顾问并给访校参观的学生当导游,这些与人沟通的工作让她感觉到十分快乐。后来,从波士顿毕业回国的Joyce先是做起了广告传媒工作,不久后就感觉到自己与这类工作并不匹配。也许是受到了上学时招生办工作的影响,她机缘巧合去了上纽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真的非常喜欢挖掘每个学生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擅长与学生沟通和根据学生情况给他们介绍纽大的平台和资源如何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下,Joyce从最初工作的市场部转去了招生办。后来在再次赴美读教育硕士的时候,因为有上纽大招生办的工作经验,Joyce选课就变得非常有目标,并进一步确认自己真的是喜欢做Admission相关的工作,于是毕业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波士顿大学,只是从学生身份换成了招生官的身份。
Joyce笑着说:“我好像并没有一直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总是随风飘到哪里就落到哪里,但好像一直在做探索和努力,我也很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
听完Joyce的故事我感慨万千。在带学生做申请的过程中,我发现专业探索是很多学生在求学路上的难点和焦虑来源。在问学生将来想学什么专业的时候,对面常常会陷入沉默。我们为什么总是谈热爱,是因为大学招生的时候,美国录取系统希望你很早有一个目标,这种过早的“逼迫”,会让那些确实还没找到目标的家庭和孩子,陷入一种“我是不是有问题”以及“我该怎么办”的焦虑。
然而热爱和目标并不是使劲找就能找到的东西,它需要随着个人不断深深浅浅地接触新事物而被发掘,甚至需要本人去主动创造,并在这样跌宕起伏的探索过程中摇摆着之字形向前进化。
但是Joyce说:“我在大学四年里真的是想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一直在为喜欢的东西付出努力,没想到这些我喜欢的事情真的能与我后来真实的工作有切实的关联。”这个松弛感满满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如果孩子现在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早早确定了专业,其实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和劣势。
专业探索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就一定会慢慢得到让你惊喜的结果。心跳的每一拍都有来处,发生过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对性格和命运有影响和塑造,即使现在向前展望的时候很难把这些片段整合成体系,还是要坚信它们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串联起来,排列组合成清晰的人生地图。
波士顿大学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我问Joyce波士顿大学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她调侃说我们喜欢的学生其他学校肯定也会喜欢啦反之亦然,后来想了想又补充道:“我觉得波士顿大学喜欢个性鲜明、坚持做自己的学生。因为Boston University的缩写BU谐音Be You,你就是你,所以勇敢地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就好。波士顿大学有非常多的平台和资源去协助学生找到并成为真正的自我,所以在录取时希望听到学生有自己的声音。”
↓扫码入群↓
Joyce提到自己当年在申请前去BU的访校经历,说她在学生宿舍里看到墙上挂着的帽子上写着“Be You”,当时她就感觉自己被这一幕戳中了,并且在后来的申请中不顾升学指导老师的反对坚持把这件事情写进了文书里。
我听到这里感觉心有戚戚,毕竟当时我自己选了BU正是因为它的跨学院合作项目能成全我同时修完数学和音乐这两个完全没有课程交叉的专业这个心愿,并且我在毕业后去学校官方周边纪念品店买了一面写着“Be You”的三角旗,这面旗子陪着我四处搬家,至今仍然贴在我家墙上。
最后我请Joyce给准备走国际路线的同学们提些建议,她贴心地说了下面几点:
从体制内转到国际教育的过程充满了各种不容易,第一关便是语言。即使是擅长英语的Joyce在课内成绩已经非常好的情况下,换到纯英文环境下依然有诸多不适应,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注意,是能力,而不仅仅是应试成绩);同时,家长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能给孩子一些心理疏导那就再好不过了。
此外,一定要学会利用招生办的资源。处于中学阶段的时候,大家容易把招生办想得特别遥远特别可怕,但其实招生官是很愿意为申请者答疑解惑的(不管是通过电话还是邮件)。
所以如果有任何与学校项目和申请相关的问题,不要借其他人之口,一定要自己多主动去联系招生官与他们沟通。即使是讲话的Mindset略显幼稚或者措辞的英文不够地道都没关系,毕竟大家还是高中生,英语又是非母语,招生办都能理解,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什么都重要。况且,与招生官交流的过程也能展示出学生本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
本周六19:30,我们会在格理特直播间谈标化、谈择校、谈规划、谈申请。顶级国际部校长、招生官Joyce本人、公立国际部家长代表再加上格理特本特,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一起探讨国际教育路线的两次择校与多国联申,欢迎预约交流!
直播见!
↓点击预约直播↓
更多国际部/国际学校择校资讯、备考规划、加试范例、简历修改、留学申请、专业选择等优质内容,将第一时间发布在「格理特2025国际择校规划群」。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小助手入群
与数万家长共享国际教育资讯!
添加格理特小助手
了解更多国际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