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U.S. News 2025年的排名已放榜。
排名发布之后,我看到Brandeis University布兰迪斯大学一位大二学生的吐槽:
“入学两年后,学校的U.S. News排名从Top35跌破60,QS排名里我的大学更是沦落到大三位数了。而当年我拒绝了的英国UCL伦敦大学学院,已经排在了QS全球前十!所以我到底要不要转学?”
在正文开始之前,格理特将于10月8日在直播间与大家分享更多留学与择校的内容,同时国庆期间也会有标化与择校等线上和线下活动,欢迎各位家长联系小助手抢占专场名额和预约直播!
↓扫码抢占名额↓
↓点击预约直播↓
根据US News官方说法:今年的排名标准优先参考了同学们最看重的学术声誉、就读成本和投资回报,对大家帮助不那么大的学校收益率和校友捐赠等因素不再是排名指标的一部分。这一点,我是支持的,给学生看的排名,就应该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考虑到,U.S. News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它的付费用户,也就是美国家庭——中国国际学生在数量上并不占美国大学的主体,中国学生、家长和留学从业者大多不会花钱去买付费账号。所以U.S. News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美国用户,他们在定排名时会更考虑美国人的想法。
我想,既然孩子是要去美国读书的,甚至有可能留下工作和生活,了解一下美国社会对于学校排名的看法情况,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回到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美国人怎么看学校排名?
美国人对于排名不敏感,或者说远不如中国人或在美国的华人家庭敏感(虽然美国人在欧美发达国家里相对是最名校控的了),而且名校声誉和排名数据虽然相关,但其实又是两码事,所以美国人对“排名数据”就更无所谓了。除了公认的几所顶级名校(哈耶普斯麻)之外,其余美国院校各花入各眼,他们之间的排位不是任何一个榜单能服众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进入格理特国际教育社群。格理特已在群内服务12000+家长,伴千余国际择校家庭度过择校季。
↓扫码入群↓
考虑到美国是个更鼓励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用一把标准化的尺子去衡量所有学校天然就是一件极难且不准确的事情。
以精英文理学院为代表的私立小众学校QS世界排名与其美国国内声望严重不符,许多院校的硕博非常愿意录用这类学生,因为他们认为这类院校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和学术基础,所以U.S. News在每年发布National Universities综合性大学榜单(也就是我们最常看最熟悉的榜单)之外,又单独给文理学院列了一个排名榜单。
以各州公立大学为代表的大U常常办学规模大、专业设置全,这类学校非常适合喜欢热闹与活力、想要广泛探索不同领域的学生,很多学校允许学生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选课、修习学位,同时因为学生人数多,非常适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组织大型活动,“如果我进不了某个社团那我就自己重新创建一个”是常有的事。
“偏科型”专业理工类院校和文史类强校可能综合排名并不亮眼,但专业排名能甩顶级名校好几档,至于其他专业,学校可能根本就不开设,学生去了之后想尝试都没得学,就只能在某一个领域死磕到底,所以无论是QS还是U.S. News都会在综合排名之外再给出各专业的排名榜单。
上面这几类,孰强孰弱,极难排出先后顺序。因为硬核指标太多了,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偏好,如果一定要按统一排名来比的话,极有可能出现田忌赛马的结果。
当然,这也是因为美国好学校太多了,高校体系的教育资源并不是高度集中在一小批学校手里,而是丰富且较为分散的:公立私立遍地开花,侧重教学的和侧重科研的各开一桌,优势学科和院系各不相同,资金渠道各有高招,产业化程度也各不相同。优秀教授分布在全国各校,与国内名校按强到弱在所有省份搜刮尖子的习惯是不同的;优质学生也讲究就近入学,而不是比着同一把标尺在全国范围内来择优入学。
虽然排名和顶尖科研会有差别,但各州一流公立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和资源都差不太多。更重要的是,公立大学可以给本州学生大额减免学费,以加州大学系统为例,UC对于加州学生来说学费在每年15000美元左右,而对外州学生或国际学生来说学费为每年45000-50000美元。而私立大学则普遍学费极高,且全美/全球统一,大多在每年60000美元左右(近年学费一直在涨)。所以如果孩子选择读私立大学,学费门槛就可以筛掉一批竞争对手,同台竞争入场券的只剩下能承受每年50万RMB综合花费的对手。但私立学校招生少、名额少,所以竞争也极其激烈 。
所以,俄亥俄州的尖子生大概率不会因为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OSU(俄亥俄州立大学)排名或声望更高一些而去加州读书。但在我们眼里,大概率是能上UCLA的绝不会去OSU。我曾经追问过我班上一个在美高读12年级的华裔学生,UCLA到底比OSU好在哪,结果他除了排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所以,对于本文开头那位同学的纠结,以及小红书上布兰迪斯大学的同学们哀鸿遍野纷纷考虑转学这个情况,我其实非常能理解,也很心疼。
因为我们太习惯统一的精细化排名了,毕竟国内高校体系对这一点是很明确的:清北 > 华五 > C9 > 其余985 > 其余211 > 老一本 > 新晋一本 > 二本 > 新晋二本 > ……我们习惯有顺序分明的链条,在链条上爬得位置越靠上,就越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且这个顺序、这根链条、这套体系,是全社会公认的。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家长是能理解,统一的精细化排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符合实际的。比如把上海财经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放在一起排名,或是把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放在一起排名,大概率是没那么合适的。
所以,当我们把这一套体系照搬对标到了美国之后,八所藤校要分大中小,能进Top20就不要去Top30,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甚至按照本硕每年的招生数量多少排含金量…… 是不是也没有那么合适呢?
即使是在最能体现学校排名重要性的招聘季,排名数据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当然,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经验不足以体现具体能力如何的时候,学校就成为了唯一的名片。在这种情况下,名校的“光环效应”就出来了。但是,你的面试官不会对着U.S. News和QS排行榜,去查你的学校排名究竟是第几。
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各大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目标院校名单(Target School List),以U.S. News排名第73和QS排名355的Indiana University为例,虽然排名不亮眼,但它的Investment Banking Workshop会提供非常完善的投行培养计划,高盛、美国国家银行等华尔街顶级名企都会从这里优先招人。
我们再把坐标挪到西海岸,College Transition网站在2022年对硅谷12所主要科技公司员工的学校背景做了调查,发现人数最多的是以下10所学校:卡梅、南加大、UCB加州伯克利、乔治亚理工、伊利诺伊香槟、华盛顿大学、UCSD加州圣地亚哥、滑铁卢大学、UCLA加州洛杉矶、斯坦福。
如果留在中国就业,就又回到名校声誉不等同于排名数据这个问题了。假设你毕业于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你的同学毕业于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你的面试官有可能不知道西北大学却知道伊利诺伊香槟,这时候,你解释西北US News排名第6而香槟排名33,多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更有甚者,我确实听到过UCB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学吐槽过,在面试国央企的时候,被对方问到为什么你只是在分校连总校都进不去(当然我相信这种情况是极少数而且会越来越少)。
而且,名校带来的光环效应,在大部分行业里,最多只会在职业生涯的前五年发挥作用,工作经历和个人能力比简单的教育背景重要得多。我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期间有参与实习生招聘,亲眼看着我的领导在相关项目和实习经历丰富的211在读研究生和简历泛泛的985在读研究生中,选择了前者。
写了这么多,我并不是直接建议各位不看排名,但排名永远只能是参考。这所学校能否提供你想要的大学体验,以及能否提供帮助你在热爱领域成功的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做好深度的学校调研(非常建议有机会的同学们去实地访校)、明确自己的选校标准才是最靠谱的选校方法。
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重拾对教育本质的关注。
更多留学与择校相关内容,我们将在10月8日直播间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扫码入群和预约直播!!
↓扫码预约↓
↓点击预约直播↓
更多国际部/国际学校择校资讯、备考规划、加试范例、简历修改、留学申请、专业选择等优质内容,将第一时间发布在「格理特2025国际择校规划群」。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小助手入群
与数万家长共享国际教育资讯!
添加格理特小助手
了解更多国际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