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原(二)——风雨中游八朝古都

文摘   旅游   2023-05-30 19:29   湖南  

行程的第二天原计划是去清明上河园的,但开封天气突变,急剧降温,疾风骤雨,风能吹着人走,伞都打不住,于是临时调整出行计划,改去了开封府。



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又称天府南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登基前均曾执政此府。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曾先后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治京有方,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造就了以"清廉刚毅、除暴安良"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开封府也因此而深入民心,名垂青史,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


府门广场前有一座照壁,上面是一只似鹿非鹿,似羊非羊的神兽,名为獬豸。传说獬豸可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将其撞倒、吃掉。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在府门前的照壁上刻这样的图案,是警示官员要秉公执法、依法行政。


进入开封府大门,可以看到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碑亭,分别立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和《开封府尹题名记碑》。东边的《开封府题名记碑》是开封府的镇府之宝,碑上记载着从公元960年至1105年这145年间183任知府的名字、官职、上离任时间等情况,其中包括包拯。《开封府题名记碑》是我国记载名人最多,时间最详细,涉及官职最多的题名记碑。尽管经历了黄河水患和府衙变迁,但石碑一直伴随开封府而“动”。


开封府布局规整,庄重典雅,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我们先从中轴线上游起。

府门之北是仪门,顾名思义,仪门就是礼仪之门,是典礼、庆贺、祭拜的地方,平常仪门是不开的,人们出入走的都是便门,只有在重要的日子,仪门才会打开。



跨过仪门就到了正厅所在的院落,东西两边自南向北对称排列着左军巡院、右军巡院、左厅、右厅、架阁库、使院等办公机构,这些建筑组成了开封府官衙的核心。


竖立在正厅院里的巨石是戒石铭,其南面镌刻“公生明”三个大字,意在提醒官员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清正廉明。北面刻的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官员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戒石铭》作为官箴竖立在府衙之内始于北宋,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首例。

绕过戒石铭,便是开封府的正厅,这里是北宋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府衙举行重大活动、审理要案的地方。正厅面阔七间,布局严谨,气势巍然,厅门两侧及前廊柱上共有六副对联,其中“正气昂昂嵩岱巍巍万丈,清风习习包欧煜煜千秋”一联中提到的“包欧”指的是开封府最有名的两位知府——包拯和欧阳修。


厅内正座背后太师壁上挂有一幅“黄河巨浪图”,上方所悬匾额上的“正大光明”四个字为颜真卿所书,两侧联语为“仰学士遗风且向汴京寻胜地,瞻龙图旧制可知首府有青天”。大堂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堂前就是大家熟知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令人望而生畏。


提起开封府,我就会想到北宋名臣包拯。他一生廉洁公正、扶正祛邪、刚直不阿、不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他也是中国宋元以来戏曲小说渲染最著名,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位,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

开封府因包拯而名震千古,包拯也因开封府而传颂古今。此刻,我在开封府包公办案的地方观看《铡美案》,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包公断案时的情景,感受大为不同。



从正厅出来,就可以看见一座典雅式的建筑——齐民堂。齐民,就是平民的意思。北宋开封府齐民堂,取“以民为本”之意。


梅花堂坐落在一个梅花飘香的四合小院之中,它就是传说中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包拯一生为官清廉,执法严明,但却与“开后门”有着不解之缘。相传,包拯在实行废“牌司”、开正门改革之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告状的人越来越多,包拯每天处理完诉讼案件后,就下令打开府衙后门,允许百姓直入府内诉说冤情,这样一来,老百姓告状从后门进入要比从府门进入大堂方便、快捷得多。因为当时开的是后门,所以人们都称之为“倒坐南衙”。



堂内的一组蜡像,真实再现了当时包拯倒坐南衙、听民诉讼、执法如山、为民伸冤的场景。


游完了中轴线,向东。东北隅的清心楼是开封府的最高建筑,其名取自包拯生前所写一首言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清心楼的一层大厅内,是一尊目前国内最大铸铜的包公站像,高3.8米,重达5.6吨,铜像神态威严,栩栩如生。


瞻仰、拜谒包公后,上楼。二层的一圈展柜,以手卷的形式介绍了历任开封知府与府尹的姓名、籍贯和生平事迹等。



清心楼三层,以微型景观的形式向游人展现了北宋开封府内举行重大活动的一些场面。



登上顶楼,凭栏远眺,可欣赏开封府的全景。红墙绿瓦在雨水的冲刷下更显得色彩分明,润泽光滑,
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紧挨清心楼的是明礼院。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教育和科举管理是开封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北宋政府专门在开封府内建立了明礼院,作为进行科举解试和临时性讲学、集会的场所。





明礼院内有一座拱奎楼,是当时用于解试的考场。北宋时期,这里先后考出过二十多名状元,其中还有以“三元及第”而闻名史册的宋庠。楼内上层供奉着主管科举考试的天神“魁星”。


拱奎楼后的小楼,叫“桂籍堂”,“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荣登桂籍”就是它名字的来源。每次科举之后,开封府把本府中举的考生重新造册,在孔子像前举行隆重的“入桂籍”典礼,尔后就把名册珍藏在这里,相当于是开封府的“科举档案馆”。


儒学很讲究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生活能力,要求读书人至少要掌握“礼、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驶)、书(书法)、数(算数)”六艺,所以北宋时期,开封府内专设了六艺斋这个地方。


出明礼院,南行,就到了潜龙宫。这是宋仁宗为纪念其父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建造的。在府衙内设宫,开封府是全国的唯一。


潜龙殿内供奉着三位皇帝,正中间是宋太宗赵光义,东边是宋真宗赵恒,西边是宋钦宗赵桓,他们在没做皇帝之前都曾做过开封府府尹或开封府府牧,所以人们说开封府是藏龙卧虎之地。





府司西狱坐落在开封府的西南角,设有典狱房、狱神庙、死牢、男女牢房等,按北宋时期的状况,分别布置有雕塑、刑具以及各种反映当时狱政、狱务实际情况的场景,是宋代刑狱文化的一个缩影。


向北穿过狱神庙就是校场,也就是俗话说的演武场、练兵场。英武楼是开封府校场的主体建筑,它既是开封府的演武迎宾场所,又是宋朝科举时进行武举考试的场所,同时也是开封府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楼檐下的“英武楼”三个大字显示出这座宋式建筑的宏大气势。


最后来到西北角的天庆观。衙门内建有道观也是开封府的一奇。北宋时,道教被尊为国教。宋真宗当政时曾下令天下所有的州县都要建立天庆观,开封府兼管全国的佛、道教事务,当然更得率先垂范。

但因京城繁华,人口稠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空地,开封府就把天庆观建在了府衙内,既作为本府崇奉道教的圣地,又作为开封府管理全国佛、道教事务官员的办公场所。


天庆观门前有块照壁,其上刻有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在当时是道士入山的护身符,有免灾致福之效。


走进天庆观,就见一个几乎占满整个庭院的巨大太极八卦台。八卦是道教表现宇宙、哲学、社会思想的经典图案,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清殿是天庆观的主体建筑,其内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因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道德天尊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故合称“三清”,供奉三清天尊的大殿便被称为三清殿。


殿外两侧有《孔子问道图》和《老子化胡图》雕像,殿内绘有《天尊佑圣图》和《轩辕黄帝得道图》巨幅故事壁画,反映了当时繁荣的道教文化。

一上午雨下个不停,游完开封府,我的衣裤鞋袜全都打湿了,好在离酒店不远,回房间后赶紧用电吹风吹干。下午雨小了点,我们就去了禹王台。


禹王台,又名古吹台,原为一土台,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音乐家师旷经常在此台上吹奏乐曲,故后人称此台为“吹台”。中国古代高雅乐曲的经典《阳春》和《白雪》就是师旷在此吹奏完成的。这位双眼失明的盲乐师,也是中国第一位有史书记载的大音乐家。


汉朝梁孝王在此建“梁园”,风景如画,景色迷人,“梁园雪雾”成为汴京八景之一。后来因开封屡遭黄河水患,人们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在台上建禹王庙,故吹台又被改称为禹王台。现辟为生态公园。


 禹王台南台阶下面入口处,是一座门楼式牌坊,上写“古吹台”三个大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河南地方官何煟书写。拾级而上,台上康熙亲书“功存河洛”牌匾的御书楼,还有其后的禹王庙当天都没有开放。


禹王台周围有回廓环绕,壁上镶嵌有大量的石刻题记。在禹王庙正殿后面,有座御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


除了文物古迹,公园内还有辛亥革命烈士墓。辛亥革命起义后,河南同盟会会员公推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在省会开封组织起义,因奸细告密,张钟端等11人被捕壮烈牺牲。禹王台是同盟会会员当时的活动中心,故烈士遗骸于1981年迁葬于此。



孙中山铜像后的烈士墓坐北朝南,呈八角形,墓壁四周镶巨石,墓前设有墓碑,墓周嵌题词及烈士传略石刻16方。这一刻,狂风怒号,暴雨猛打,仿佛也在为英烈悲泣。我们肃立墓前,任凭风吹雨打,默默寄托哀思。


与禹王台相临的繁塔,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京都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内,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故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北宋早期六边形佛塔的典型代表,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


塔在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因岁月沧桑,到明代仅余三层。后人在大塔之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为六级小塔,成为如今这样状似编钟独特奇丽,别有风趣的造型。现在的繁塔通高36.68米,青砖砌成,塔身一砖一佛,共108种,7000余尊,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


在风雨中游走了这座八朝古都一整天后,来到了百年老店第一楼,品传统名吃灌汤小笼包,其形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光吃包子是不够的,再来点特色美食桶子鸡、三狠汤。“三狠汤”,顾名思义,有三狠,很酸,很咸,很辣。辣,不是辣椒是胡椒,吹了一天的凉风,淋了一天的冷雨,喝这汤祛寒正好。

往期回顾(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即可查看

锦绣中原(一)——千年皇家古寺

86天,28300公里,难忘的追梦之旅

想看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如诗天地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