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唐蕃古道(十五)——走进西藏

文摘   旅游   2024-06-17 19:42   湖南  

从囊谦到类乌齐,行走唐蕃古道第十八天,我们从青海走进了西藏。藏族人称唐蕃古道为“迎佛路”,文成公主当年从青海玉树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地方就是类乌齐。





类乌齐是昌都的后花园,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如今
G317G214在这里交汇。因域内山川风貌与万里之遥的阿尔卑斯风光相似,被誉为“西藏小瑞士”。

到类乌齐的时间有点晚,路过查杰玛大殿时已关门,就直接去了县城,第二天一早又特意返回三十公里再次来到这里。


查杰玛大殿即类乌齐寺大殿,是类乌齐寺的主体建筑,是昌都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公元1285年,由达隆噶举派高僧桑吉温大师奠基修建,后来大师圆寂,其侄乌金贡布继续修建,1328年大殿落成开光,自此开启了类乌齐大法会,距今有近700年的历史。

类乌齐藏语意为“大山”,源于查杰玛大殿的后山。此山形态犹如手持胜利幢和吐宝兽骑着雄狮的财神,据说由于有了财神的加持和护佑,类乌齐历史上没有出现过饥荒。释迦牟尼也在佛经中预言了教法会在这片祥瑞之地弘扬,诸如此类,此山具有非凡的宗教意义,被称为类乌齐。寺院以山名为名,然后地方又以寺为名。


查杰玛大殿外观呈四方形,长56米,宽51米,高48米,总建筑面积为3334平方米,是西藏第一大殿,也是单体结构最大的一个庙宇,给人以沉稳庄严和神圣之感。

查杰玛大殿是用藏传佛教密宗的坛城的形式来建造的,它分为三层,代表着时轮金刚的坛城。第一层是花殿,为藏族建筑工艺,外墙用红、黑、白三种颜料涂成竖形纹饰,看似大胆的用色,却代表着深刻的宗教含义:红色意为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黑色意为金刚菩萨代表力量,白色则是观音菩萨代表慈悲。第二层是红殿,为汉族建筑工艺,外墙涂抹红色;第三层是白殿,为印度建筑工艺,外墙涂抹白色。红殿和白殿逐渐向里收分,又饰以飞檐金顶,飘逸升腾之势呼之欲出。


整个大殿融合了多民族建筑风格,在颜色运用上十分丰富,对比强烈,极富层次和立体感。洁净透彻的蓝天白云之下,查杰玛大殿高耸挺立直逼云霄,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座大殿,都会让人心生敬畏,从而被它的宏伟霸气所折服。

查杰玛大殿外层是一层夯墙,内侧是两层砌墙,其厚度和硬度无以比拟。底层绕寺一周设有无数个转经筒,转经的人从未间断,无论男女老少,风晴雨雪。


经过巨大的寺门进入殿中,抬首随处可见雕刻精美的菩萨神佛塑像和不计其数的唐卡。据介绍,历史上查杰玛大殿中有大大小小佛像4万余尊,可见其数量和规模。殿内大大小小的柱子林立,其中四根柱子直通楼顶,将殿中天窗托起,整体建筑的采光非常好。


这里的僧人都很友善,有朋自远方来时,就会热情相迎,主动带领人们参观寺院。要参观珍藏于大殿二、三层的珍贵文物,需在管家的带领下登上高高的陡峭楼梯,然后在三位管家各自打开一把锁,三锁同开的情况下才能看到。


进入第二层红殿。殿内的壁画规模宏大,在两面巨大的墙上,绘制了噶举派的历代祖师和大德高僧,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噶举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释迦牟尼曲色玛,曲色玛的意思就是看着湖边。相传是根据释迦牟尼生前在湖边的倒影所塑,全世界仅此一尊,足见其珍贵。在释迦牟尼水影佛像的左右,还有许多珍贵的佛像及纯银佛塔供奉在殿堂里。

第三层的白殿则珍藏着寺庙的镇寺之宝:有相传为桑吉温在建寺时从上部达隆带来的释迎牟尼紫金佛像,据说佛像内有佛陀的舍利和一节指骨;有元、明、清时代的唐卡精品数十幅;有用金汁、银汁写成的经书。此外,还有雍正皇帝赐赠的象牙碗、象牙桌面;五世达赖喇嘛所赠的金银镶花茶壶、大象牙;格萨尔王及其大将的马鞍和宝剑等。虽然殿内不能拍照,但我们饱了眼福也心满意足了。


站在白殿外的天台上眺望,只见山峦起伏线条柔和,树林草甸青翠碧绿,房屋民居星罗棋布,田园村镇一览无余,不知道700年前从这里望去,又是怎样的光景?


过去,当地群众流传着“先去朝拜拉萨的大昭寺,而后再去查杰玛大殿”的说法,要问查杰玛大殿名气为何如此之大,其雄伟壮观的气势,丰富的佛像经典,以及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便是最好的答案。





回到类乌齐县城,吃过午饭,上
317国道,在1314公里处打卡后前往孜珠寺。



孜珠寺位于丁青县觉恩乡境内海拔4800米的神山孜珠山上,是藏区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藏传佛教是现在藏区信众最多的宗教,但曾经苯教才是掌握西藏政教大权的原始宗教,后因历史原因向边远地带迁移。当佛教在藏区大部分地区占了统治地位后,苯教在以孜珠寺为中心的地区生存了下来,这使得孜珠寺在苯教寺庙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孜珠寺也成为苯教文化的特殊圣地。

孜珠寺传承的雍仲苯教,是苯教始祖辛饶米沃且所传教的“古象雄佛法”。苯教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源头,是藏民族的“根”与“魂”。


孜珠寺的丁真俄色活佛曾说“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缘的人”。即使是西藏本地人也很少有上过孜珠寺的,因为它太过偏远和险峻,山道全是沙石土路,坎坷崎岖,弯多坡陡,海拔爬升大,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壑,即便现在修了路,我们的四驱越野车开上去都很费劲,可以想象没修路之前这里是怎样的令人望而却步。

当初孜珠寺之所以选址在这样一个偏远难达的山巅之上,是因为苯教一直崇尚苦修,注重的是内在避静的修炼,远离世俗社会,使其保持着寺庙原有的朴素修行氛围,也许这就是苯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修行方式。


经过几十公里的盘山道,我们来到了孜珠山上。孜珠山是苯教传说中的四大神山之一,同时也是古象雄文明外象雄的中心,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孜珠”藏语意为“六座山峰”,象征着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孜珠寺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放眼望去,六座山峰在眼前一字排开,挺拔陡峭、怪石嶙峋、禅洞叠叠、形态各异,大殿、经堂、僧舍和修行屋依峭壁山崖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六座山峰上,气势恢宏,雄伟壮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寺院,是1000年前的活佛洛丹宁布扩建的,难以想象在海拔4800米的群山之巅会有这样宏伟的寺庙群,那是离天最近的信仰。


孜珠寺每天都有苯教信徒前来转山,藏传佛教和苯教在形式上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转山的区别,藏传佛教是顺时针转山,苯教则是逆时钟转山。


孜珠山有代表六道轮回的转山栈道,许多藏民不远千里来此朝圣转山。信徒们之所以如此虔诚是因为他们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轮回之苦,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免除:其一是修成活佛,这很困难;其二就是转山,他们相信转神山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甚至脱离六道轮回来世成佛。







我们跟随那些朝圣者一起去转山。转山伊始,我就被那漫山遍野的经幡震撼到了,从山下到山上,从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满目皆是五彩缤纷、迎风飘扬的经幡。在藏区经幡随处可见,但像这里数量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的还是首次见到。



石壁上,那些高僧大德在长期修行过程中因法力留下的神变脚印和手印比比皆是,现在仍清晰可见,成为孜珠寺的神奇景观。



布满经幡和玛尼石的转山道上,朝圣者们的身影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我一边转山一边和他们互道扎西德勒,满是友善的笑颜,感受着那一份真诚和朴实。





孜珠山的第三峰有个空洞,相传是大鹏鸟穿山而过留下的,因为像一面悬空的镜子,可以照见世人之心,照见世间空性,所以第三峰又叫“见性峰”。





沿着陡峭的阶梯爬上高高的见性峰,宛如站在云端俯瞰大地,蓝得耀眼的空中飘着大朵棉絮般的白云,山石千仞,似刀锋分割着天与地,又似莲花次第花开去,分割着佛土与人间。眼前的孜珠寺光影变幻莫测,耳边有缓缓吹来的风,山谷中有阵阵悠远的梵音,直击人的心灵。



空洞旁的悬空小屋,最早只是一个山洞,那是著名的大德修行洞,一位位修行者在这峭壁上的修行洞中获得证悟,走向了大智慧。



从见性峰下来又从旁边又高又陡又窄的木阶梯爬上去俯瞰山那边的风景。在海拔
4800米的地方爬上爬下,真是费体力,只听见心脏怦怦怦剧烈地跳动。但能一见难得的景致也值得。






孜珠寺背面俯临着金曲河谷,滔滔的江水弯曲远去,河岸红色的山峦,层层叠叠,磅礴壮丽,几只金雕盘旋在高空。在这里,环顾巍巍群山,苍穹无尽,万物聚灵,自然生息,心安宁而辽阔。旷野之上,舒展双臂,迎着那光、那风,融在这浩渺天地间,我们与自己相见。


孜珠寺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世俗社会,三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氛围,任由世间千变万化,孜珠寺岿然不动。有人说,如果西藏是一片净土,那么孜珠寺就是净土中的净土。它深藏于偏远一隅,雄鹰一般凌驾在海拔4800米的山峰上,静谧、深邃、安详,我们不辞跋涉之苦而来,因缘际会,只为一场相遇。

往期回顾(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即可查看
行走唐蕃古道(十四)——穿越白扎,探秘悬崖上的古寺
行走唐蕃古道(十三)——从雪豹之乡到佛门圣地
行走唐蕃古道(十二)——探访澜沧江源

行走唐蕃古道(十一)——探访长江源

行走唐蕃古道(十)——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景

行走唐蕃古道(九)——秘境囊谦

行走唐蕃古道(八)——吉祥太阳部落

行走唐蕃古道(七)——走进玉树

行走唐蕃古道(六)——最低调的神山

行走唐蕃古道(五)——翻越黄河长江分水岭

行走唐蕃古道(四)——探访黄河源

行走唐蕃古道(三)——奔赴黄河源头第一县

行走唐蕃古道(二)——公主走过的路

行走唐蕃古道(一)——又见西宁

想看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如诗天地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