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色寨,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的取景地,这部电影让碧色寨名声大噪,成为游人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
碧色寨位于红河哈尼彝族自治洲蒙自县草坝镇的山梁上,原名“壁虱寨”,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僻小山村。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至碧色寨,把火车站建在这里,是唯一的头等站。人们驻足远眺,发现这里依山面湖,碧波荡漾的长桥海、郁郁葱葱的蒙自坝,秀美风光尽收眼底,才有了“碧色寨”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从此,火车站与这个小山村同名,在当时的国内、外地图上赫然显现,声名远播。
1921年,个碧石铁路通车,碧色寨成为终端站,也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米轨和寸轨在这里交汇,滇南进出口货物都在这里中转,客货运输量猛增,晋升为特等大站。这里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是云南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和贸易集散地,有“东方小巴黎”之美誉。
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上的百年老站,是我国最早的火车站之一,火车经这里北上可以到达昆明,南下可以直达越南。车站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具特色,在中国铁路史上罕见。也是“云南十八怪,火车未通国内,先通国外”的明证。
碧色寨车站至今仍保留着红瓦黄墙、木质百叶窗的法式风格的铁路站房,挂在站房墙上弥足珍贵的“三面钟”上英文Paris(巴黎)字样依然清晰可见,警察局、仓库、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等法式建筑古朴典雅,历经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它们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着两条铁路的兴盛、繁荣与萧条。目前碧色寨车站仍然在运营。
碧色寨是一个村庄,一个火车站,更是云南在百年前对外开放的辉煌见证。置身碧色寨,时光在这里倒流,历史在这里凝固。斑驳的法式建筑和古旧的铁轨,镌刻着它曾经不可磨灭的光辉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这里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尘封着一段或浪漫、或辛酸的陈年故事。
昔日繁华的百年老站,在沉寂多年后,再次焕发光芒,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更是火车迷们和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好。我们换上服装,徜徉在古老、铮亮的铁轨间,穿越百年时光,去丈量碧色寨漫长又曲折的历史。
提起云南特色小吃,我第一个就想到过桥米线。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到蒙自必定要尝尝正宗的过桥米线。
傍晚到达蒙自,步行一公里去到一家过桥米线店,结果被告知只有早上到中午才有。不甘心就此返回,又打车去了步行街的桥鑫源,店铺正准备打烊,看我们远道而来,又重新开火。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在这里,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一套过桥米线堪称是“王的盛宴”,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生生熟熟、花花绿绿、林林总总的几十碟菜品抬上桌,看上去赏心悦目,还未开吃就已垂涎欲滴。
过桥米线的食用方法也颇具仪式感,分为十个步骤。那碟碟盘盘碰撞的声音,听着悦耳且热闹,入碗进口是复杂化的简单,简单化的复杂。这一刻品着美酒,吃上蒙自过桥米线中最具特色的菊花过桥米线,终是心满意足。
翌日在酒店吃早餐时,没想到居然还有过桥米线,虽然食材的种类不如头天晚上的多,仍让我惊喜万分,二话不说,再来一碗。
城子古村是云南历史文化名村,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泸西、弥勒、丘北)鸡犬相闻之地,拥有云南最具特色彝汉结合的独特古村落景观。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白勺部的祖先选中这里,曾用一棵树的枝干搭建了24间土掌房,住了24家人,从此便定居于此,生生不息,已有600多年历史。
整个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飞凤坡上,1000余间彝族土掌房依山伴水而建,墙墙相连,层层而上,下一家屋顶均为上一家院落,远远望去,整个村落犹如飞凤饮水,颇为神秘和壮观。
那独特的土掌房如堆叠整齐的蜂房,又如硕大无比的台阶,似层层奇巧的梯田,又似质朴古老的宫殿。这里户户可通,家家相连,整个古村曲径通达,宛若迷宫,世间罕见。
土掌房建筑的不设防延生了人心的不设防,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居民和谐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
古村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村内至今仍保留有“昂土司府”、“李将军第”、“姐妹墙”等历史遗迹和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旧居,这里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盘北指挥部所在地,中共泸西县委和泸西县解放委员会建立地。
漫步在层层叠叠的土掌房间,我的手触碰的是古老原始的墙垣,我的步履敲击的是历经沧桑的石板,我的双眼网罗的是淳朴城子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一刻,所有关于这个古村神秘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浮现。
城子古村是细腻工整的,又是气势恢宏的;是沉静内敛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她传袭古韵,却美在今朝;她承载着历史,更丰富了历史……
一个景点带火一座城,这就是弥勒的东风韵。东风韵与建水的蚁工坊,同出自于艺术家罗旭之手,是一座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以文化艺术为主线打造的特色小镇,建筑全部用本地红砖砌成,因造型奇特而火爆网络,成为弥勒的网红打卡地。
景区大门修为门,由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宝瓶组成,基座为方,穹顶为圆,体现着中国哲学思维“天圆地方”、“包罗万象”的理念。饰面材质为贝壳马赛克,不同角度、不同光线的照射,使其呈现出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的生动美感。整个修为门浑然一体,自成一道风景,让游人还未进入景区就被其浓郁的艺术气息所感染。
东风韵最热门的地方莫过于万花筒艺术馆。这是一个由数十个大大小小、倒过来的万花筒组合的巨大建筑,建筑风格融合红酒文化、彝族支系阿细人的火文化,一眼望去,整个建筑外形如一堆红酒瓶,别具特色又充满美感。
艺术馆以砖为筒、以窗为镜,随着四季阳光照射角度不同,馆内的光线也会随之变化出不同的光影之美,呈现出一个奇异、流动的空间样态。将声学、美学与力学的艺术在同一个建筑内完美呈现,流光溢彩间,如同步入万花筒中缤纷多彩的世界。
整个万花筒艺术馆建筑群的修建,没有使用一根钢筋,一颗钉子,全部用本地烧制的红砖砌成。它们和脚下土壤的颜色浑然一体,就像是从这片红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东风韵中其他的建筑也皆具特色:半朵云艺术家会客厅,随意的屋顶造型层层叠叠,绵延的线条如天马行空,深入蓝天;形如远山游云,故而得名,浪漫的名字令人生出无限遐想。它在延续东风韵红砖穹顶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花海与天相接的地方,矗立一片方正拙朴的红,刚健果绝。印章坊,用简单的红色,简单的几何体,来表达建筑的丰富内涵,像是印章,像是丰碑,又仿佛一个个秋日田野中的草垛子,在高原的红土地上钤记出生命的虔诚。
东风韵有着浓烈的原创艺术气息和时代印记,每一幢建筑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它是文人笔下的风华,是墨客手中的江山,是画家眼中的色彩,是舞者足尖的芳华。唱着韵味十足的腔调,指尖跳跃着灵动的音符,在圆润的泥塑里感悟天地,在空灵的回响中领会人生。在这里,自然与艺术完美融合;在这里,生活变成了诗。
弥勒温泉远近闻名,我们当晚入住温泉酒店,结果晚餐时一高兴喝多了酒,温泉也没泡成。
在云南的最后一天,上午去了乃古石林,乃古是彝族的撒尼语,包含了古老和黑色的意思。
景区有很多形态奇特的黑色石林,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大象、有的像将军、有的像城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这里的石林虽然不如路南石林主景区那样高大雄壮,但是人少清静,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漫步林中,感受一下蛮荒的氛围,别有野趣。这里还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外景地之一。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走完全程。
下午回到昆明市区,去了东西寺塔和近日楼。近日楼始建于元代,雄奇瑰丽,被老昆明人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和金马碧鸡坊、东西寺塔一样是昆明市的象征和骄傲。
返程,带上鲜花和鲜花饼。再见,云南!这个鲜花盛开,温暖如春的地方,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