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这样一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网友们表示深受触动。
一名48岁男子于10月12日因脑出血昏迷住院,终因病情危重,失去救治的希望,家属签署了器官捐献确认书。近日,该男子捐献的心脏、肾脏和肝脏已成功完成移植,为4名患者点亮了生命的灯。
这四名患者在大爱的力量帮助之下,重启了人生。然而,许多人并非如此幸运。全球每年有大量的病人因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移植而死亡。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仍有约30万器官衰竭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
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01—
生命的延续
器官移植走向合法化规范化
器官移植术,堪称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创新。始源于18世纪,当时就有海外学者做组织或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自1958年,中国开始涉足器官移植领域以来,这项技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并逐渐走向规范化。
1
在早期发展阶段,以裘法祖和夏穗生等杰出科学家的动物实验为基础,奠定了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初步基础。
2
1960年,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院士进行了我国首例尸体供肾肾移植。
3
1972年首例活体肾脏移植成功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改进,我国每年完成的肾移植手术数量开始逐年增加。
5
2007年颁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进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新时代。
该条例确保了器官捐献和移植过程的透明、公正和可追溯性,规范了从器官捐献到术后监管的全过程,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小医提醒
器官捐献遵循自愿和无偿的原则,公民有权选择是否捐献其器官,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强迫、欺骗或利诱他人捐献。
—02—
30万人的等待
供需难题如何破解?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器官移植得到治疗,这使得器官需求量大幅增加。然而,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远远超过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显示,我国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数超过30万,但每年能够完成的器官移植手术只有2万余例,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患者需求。
因此,如何平衡器官供需、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依然是我国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近年来,一种前沿技术的出现有望改写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严峻局面,它就是生物3D打印技术。
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生物3D打印技术是以特制生物“打印机”为手段,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等为主要内容,以重建人体组织和器官为目标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再生医学工程技术。
生物3D打印是在传统组织构建方法上的显著革新,可实现高精度、高复杂度的宏观与微观打印,同时具有良品率高、个性化等优势。
自21世纪初第一台生物打印机开发以来,生物3D打印已经应用到生产病理模型、药物筛选组织设计、软硬组织和器官再造等领域。伴随着该技术的日臻完善,器官供体不足的难题有望得到破解,这样一来,不仅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组织工程和药物开发方式,也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03—
机遇与挑战并存
器官打印技术悄然而至
近年来,成熟的生物3D打印技术应用成果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涵盖药物、伤口敷料、器官芯片、药物缓释系统、假肢、人体组织器官模型以及生物机器人等多个医学领域。
针对生物3D打印牙齿领域的最新疗法,《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曾专门推出过一期调查节目,点击下方查看⇩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开始进行生物3D打印的临床前研究,包括打印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模型,这些研究旨在测试生物3D打印组织的功能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国内外一些企业也已跃跃欲试,开始探索生物3D打印的商业应用,目标包括个性化医疗、药物筛选和组织再生等领域。
生物3D打印人体器官市场前景广阔,但我们要注意到该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缺乏有效的血管化,导致生存和功能受限;
● 细胞类型有限,难以实现复杂器官结构;
● 现有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不足,难以模拟人体自然组织;
● 技术复杂性高,要求设备和技术人员具备专业能力;
● 伦理和法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 打印组织的功能性和与宿主整合能力仍需改善。
看到这,关于生物3D打印这项创新技术,你是否心中也充满了好奇?那就与总台央视记者一同走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揭秘神奇的生物3D打印技术的前世今生。
敬请期待,直播大屏即将开启
编辑 | 龙薇、李新艳(实习)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