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汉末三国战争中的孱陵与公安

文摘   2023-09-06 19:42   北京  

汉末三国战争中的孱陵与公安




宋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摘要:汉末刘备在孱陵附近建立了公安城,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中心。孙权袭取荆州后,又将公安作为临时国都和南郡治所,驻有重兵。吴国的江陵后来演变为单纯的军事要塞,荆州主将和军队主力移驻江南的乐乡,公安的战略地位因此显著降低,不再驻有重兵,沦为一座普通的沿江防御城垒。


关键词:孱陵 公安 南郡 荆州 江陵 乐乡


本文原载《孙子兵法研究》2023年第1期,感谢编辑部授权转载。



孱陵(治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原先是两汉荆州武陵郡在江南的一个小县。汉末赤壁、江陵之战结束后,孱陵附近建立了公安城,成为刘备的左将军府与荆州牧的驻地,后又被孙权作为临时国都和南郡的治所,在那里屯驻重兵,并经常外出征伐。本文拟对孱陵和公安在汉末三国时期在政治、军事地位上的发展演变做一探讨。


一、孱陵之由来与公安城的建立


《汉书·地理志下》曰武陵郡,“高帝置”,其属县有孱陵,“莽曰孱陆”。王先谦补注曰:“高帝五年置,见《名胜志》。”汉高帝五年为公元前202年,正是刘邦最终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之岁。孱陵县治在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秩律》记载国内各县级机构有“孱陵”,其主官为令,“秩各六百石,有丞、尉者半之,田、乡部二百 石,司空及卫官、校长百六十石”。东汉武陵郡亦有孱陵县,《续汉书·郡国志四》“武陵郡”本注曰:“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俗说“汉承秦制”,孱陵县很可能是在秦昭王设黔中郡时建立的属县,沿至秦朝及两汉。不过,在东汉末年战乱爆发之前,孱陵在秦汉400余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记载的事件,仅仅是在汉章帝时,“(建初)三年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孱陵界中”,李贤注:“孱陵,县,故城在今荆州公安县西南。”


建安十三年(208)冬,曹操战败于赤壁,率领大军撤到江陵,留下曹仁等镇守,自己带主力部队返回北方。孙刘联军随即开赴南郡战斗,至建安十四年(209)冬,“(周)瑜、(曹)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孙)权以瑜为南郡太守”。江陵战役胜利后,孙刘两家对荆州进行了划分,由于吴军是作战的主力,所以辖境分配主要是按照孙权的意志来决定的。西连峡口、东抵江夏、北通襄阳的南郡地理形势十分重要,因而被孙吴占领,江南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则分给了刘备。于是刘备带领兵马来到孱陵县,在油水入江的河口(今湖北省公安县城)建立营地,称作“公安”,事见《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胡三省注“南岸地”曰:“荆江之南岸,则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地也。”


“公安”一名的来历,是刘备此前曾被朝廷封为左将军,《荆州记》云:“时号先主为左公,故名其城为公安也。”《元和郡县图志》亦曰:“公安县,本汉孱陵县地,左将军刘备自襄阳来油口,城此而居之,时号左公。”所谓“刘备自襄阳来油口”,实际上是江陵战役当中,周瑜率吴兵在正面与曹仁等交战,刘备则领本部人马在江陵与襄阳之间驻扎设防,截断曹仁与后方的联系。曹仁败走后,刘备兵马从襄阳方向开赴油口,并筑造城池,作为军队的大本营。刘备之所以不驻在孱陵县城,是因为它在内地,距离长江航道较远,而油口就在江畔,交通更为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指出,“公安”最初只是城名,并非县名,孱陵县改称公安县的情况出现较晚,是在南朝后期陈时才给予命名的:“《荆州记》言名城曰公安,则先主时但为公安城,如上明城、乐乡城、夏口城之类。地居冲要,实未置县。故《宋志》《通典》《元和志》《旧唐志》《寰宇记》《舆地广记》诸书皆不言先主时置公安县。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亦不载。据《陈书·陆子隆传》, 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云云,盖陈始以公安名县,而隋以后因之。”《献帝春秋》载建安十五年(210)“(刘)备自住孱陵”,即表明当时这个县的名称并没有改称“公安”。


另外,油口地区只是邻近孱陵县境。当时,前者隶属南郡,并非归属孱陵县所在的武陵郡。前述胡三省认为周瑜分给刘备的“南岸地”指的是荆州江南四郡,而赵一清不同意他的解释。赵氏根据《三国志》中《先主传》和《诸葛亮传》的记载,指出“是四郡皆先主自力征服,非为吴借可知”,又云“上文周瑜分南岸地给备者,即指油口立营之地,非谓江南四郡也”。按周瑜当时为南郡太守,只是有权力处置该郡在长江南岸的辖区,因此刘备得到的油口当时归属南郡而并非武陵郡。顾祖禹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他说:“建安十四年孙权表刘备领荆州牧,分南郡之南岸地以给备,备营油口,改名公安。”还可以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荆州刺史部中描绘的孱陵县境与今公安县城的位置。东汉公安城所在的油口地区,仅仅是邻近孱陵而已。刘备征服武陵郡后,孱陵县归属于他的辖地,这时公安城所在的油口才并入孱陵县,孱陵县境向北扩展到长江南岸,收揽了沿江地区。


二、刘备统治时期的公安


周瑜虽然划分了荆州江南四郡给刘备,但那只是个空头人情,曹操当初占领江陵后,曾派遣刘巴招降长沙、桂阳、零陵等郡,所以这几个郡属于孙刘联军的敌对势力,需要刘备自己动手去征服它们。武陵郡在沅水流域,长沙、零陵郡属于湘水流域,桂阳则在东南的耒水流域。大江在江陵以东改向南流,是为荆江航段,沿途流入沅水,几经曲折后与洞庭湖相连, 又能沿湘水进入耒水。刘备的军队自沿江的油口出发,可以水陆兼行,开赴江南四郡。江陵战役之后,“先主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这段记载表明了他由近及远的用兵次序,先是收降距离最近的武陵郡,然后顺江而下,进取长沙郡;最后征服在今湘粤、湘桂交界的桂阳、零陵二郡。其间也经历了战斗,并非一帆风顺。例如《三辅决录注》载金旋“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刘)备所攻劫死”,就是进行了武装抵抗而被杀的。桂阳太守赵范归降后,赵云曾说“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后来赵范果然也暗地逃走。


这次军事行动结束后,刘备占领的江南四郡相当于今湖南全省及湖北西南边缘地带、贵州省东部,地域较为广袤。这是他流离苦斗多年首次占据的一块立足之地。刘备随后进行了系列活动以巩固统治。


(一)分派部下驻守,自己回到公安


征服江南四郡后,刘备将手下的文武官员留在当地戍守。例如赵云,“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距离公安较远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都交给诸葛亮治理,征收粮饷以供军用,史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零陵先贤传》云:“亮时住临烝。”卢弼注:“《一统志》:临烝故城,今湖南衡州府衡阳县治。后汉置县,烝一作承。谢钟英曰:诸葛亮住临蒸(烝),是县为桓灵后所置。吴增仅曰:亮屯临烝县,疑汉末立。”又云:“此县居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中,调其赋税, 最为要地也。”后又任命义阳人郝普担任零陵太守,刘备则回到公安居住。


江南四郡如果是居中调度,刘备应该将自己的左将军府设置在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但是他却驻在北边濒临南郡的公安,这是什么缘故?笔者按:这和刘备准备执行《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有密切联系。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应该先取荆州,再夺巴蜀,从而“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而荆州最重要的区域就是位置居中、处于富饶的江汉平原之南郡。如蒯越所言:“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可是现在南郡由周瑜占领,刘备被隔在位置相对偏僻的江南,断绝了北进襄阳与西入三峡的道路,无法实现此前制定的扩张计划。如果刘备是刘表那样的“自守之徒”,那么驻扎在长沙也就心满意足了。但对于具有雄心大志的他来说,这是绝不能接受的,将来的发展要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那么必须拿到南郡才能打开局面。所以,刘备把自己的军府和部队主力安置在靠近南郡首府江陵的公安,为下一步行动计划做好准备。


另外,孱陵县境位置重要,它的辖地扩展到江陵对面的南岸以后,“北枕大江,西接三峡”,具有优良的战略位置。其北边临江的马头戍,正对隔岸重镇江陵的渡口江津。顾祖禹曰:“《荆州记》‘江陵东三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也。汉时于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戍南对马头岸,亦谓之江陵南岸。”油口临近长江,水陆交通非常便利,通过湘水、沅水、耒水可以开赴江南四郡。沿江平原又是冲积土壤,土质肥沃,利于耕垦:“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而且,当时孙刘两家最强劲的敌人曹操在北方,其边境襄阳与南郡相对,有周瑜所部为其遮蔽,位处江南的公安又相当安全。这些都是刘备选择在那里驻足的有利条件。


(二)自领荆州牧,声势壮大


刘备取得江南四郡后声威大振,远处的土豪武装也前来投顺。这时,驻守夏口的刘琦猝亡,部下拥立刘备为荆州之主:“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汉末的军阀割据称雄,“不据一州,无以自全”。这是刘备通往建国立业的第一步,他采取的策略是拉上孙权各自做一州的长官:“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 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不过,刘备的荆州牧是自封的,事先没有经过孙权认 可,否则从礼制上应该是互相推举,而不是自己认领。再者,刘备做荆州牧有些名不副实,因为江北的南郡还在周瑜手里。所以,他的下一步策略就是要说服孙权,让他把南郡“借”给自己:“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孙)权借荆州数郡。”胡三省对此解释道:“荆州八郡,(周)瑜既以江南四郡给备,(刘)备又欲兼得江、汉间四郡也。”


面对刘备势力的发展,孙权有些忌惮,于是提出愿意把妹妹嫁给刘备以加深两家的友好关系:“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但是,这位孙夫人是率领一支武装部队出嫁的:“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除了身边这支娘子军,孙夫人帐下还有男性兵将,《赵云别传》称:“此时先主孙夫人以(孙) 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刘备与孙夫人各怀异心,因此分别居住两城。《水经注》卷37《油水》记载孙夫人住在原东汉孱陵县城,“县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陆也。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修之”。杨守敬疏:“在今公安县西二十五里。”又引《舆地纪胜》曰:“孱陵故城,又名孙夫人城……夫人,权之妹,疑备,故别作此城,不与备同住,是谓孙夫人城即县城,与此《注》合。”《元和郡县图志》则云孙夫人城在汉孱陵县城之东,乃新筑城池:“孙夫人城,在孱陵城东五里。汉昭烈夫人,权妹也,与昭烈相疑,别筑此城居之。”是说当时该地有公安、孱陵与孙夫人城三座城垒。孙夫人城应是由她带来的吴国将士把守,等于是刘备大本营旁的独立军事据点。可见孙权嫁妹是施展美人计,在刘备身边布置下一支武装监控力量,如果孙权要和刘备反目,就能利用孙夫人的部队暗地擒拿甚至杀掉他。难怪刘备心常凛凛,正如诸葛亮所言:“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孙权尽管嫁妹于刘备,但是对他“借荆州”一事却并未应允。吴国将士费尽全力打赢了赤壁之战和江陵之役,好不容易拿下了南郡,终不能白白便宜了刘备。为此,刘备亲自到京城求见,要求得到荆州江北之地。孙权对这位妹婿招待得很好,“绸缪恩纪”,不过并未同意把南郡借给他,最终,刘备空手而回。只是在周瑜突然去世后,孙权没有得力的人选镇守南郡,鲁肃缺乏指挥作战的经验,老将程普又不擅于外交。此时曹操即将发动“四越巢湖”的战役来攻打江东,孙权需要集中兵力抵御,这才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同意“借荆州”给刘备:“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三)沿江设防,拒吴西进


周瑜生前曾向孙权提出攻取巴蜀的建议,获得首肯。然而,“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此项作战计划遂告夭折。孙权“借荆州”于刘备之后,又想派遣兵将进攻四川,派遣使者到公安来告知刘备,要求借道并以军队相助。刘备召集群臣商量,有些人主张接受孙权的提议,乘机夺取蜀地:“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表示反对,认为此举过于危险:“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他主张表面拥护这项计划,但推托刚取得江南四郡,尚未巩固统治,不宜出征:“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刘备接受了他的主张,婉言推辞,孙权果然打消了攻蜀的企图。另据《献帝春秋》记载,刘备打算夺取巴蜀,以实现《隆中对》的筹划,因此去信向孙权表示拒绝,声称取蜀的困难很大,“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又称曹操将要进兵江东,希望孙权注意提防:“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最后说攻打刘璋会使曹操获利,是不可取的,可以拉拢其加入反曹阵营:“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这番言辞未能打动孙权,他坚持己见,遣孙瑜领水军前往夏口,准备强行西征。刘备下令阻拦,派人对孙瑜说“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并重新安排了荆州的布防:“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刘)备自住孱陵。”孙权见刘备摆出反目动兵的阵势,不愿和他撕破脸皮,只好下令撤兵,让孙瑜返回江东。


三、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时期的公安


(一)刘备入川与孙夫人归吴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要进兵汉中,心生畏惧,因而听从张松等人的建议,邀请刘备入蜀讨伐汉中的张鲁,借以保卫四川。刘备本有取蜀之意,正好借机出兵,于是答应了刘璋的请求。“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荆州的日常政务由诸葛亮处理,因此他驻在州府公安。关羽则在北岸的江陵主持防务,抵御襄阳而来的曹军。另外,刘备还把赵云从桂阳调到公安,“领留营司马”。这是因为驻在孱陵的孙夫人帐下东吴吏兵经常骄横违法,刘备担心自己走后没有人能镇得住他们。赵云为人刚正,执法严明,所以调他到公安来主持当地的军务:“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孙权得知刘备已经离开公安,孙夫人失去了对其监控的作用,继续留在那里毫无意义,于是“大遣舟船迎妹”,将她与身边的男女将士接回东吴,并嘱咐她把刘禅带走以作为人质来要挟刘备。消息传出后,“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赵云别传》也记载:“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成功地解决了这起外交事变。


(二)吴蜀对南三郡的争夺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进攻成都,在雒城(治今四川省广汉市北)受阻:“时(刘)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因此下书到荆州,调集兵马前来助战。“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得到援兵后,刘备力量壮大,在当年夏天打破雒城,并逼迫刘璋投降,从而完全控制益州。


这时荆州出现了政治、军事危机,当地的军队经过刘备、诸葛亮等两次入川,缺少了数万人,势力大减。孙权见此情况,即派遣诸葛瑾入蜀,向刘备索要荆州的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但是遭到拒绝:“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听了说:“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于是向南三郡派遣行政官员前去接管,却被关羽全部驱逐。孙权闻讯大怒,马上领兵出征:“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孙)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刘备得知后,“引兵五万下公安”,然后“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但为时已晚,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都向东吴投降。孙权命令吕蒙、孙皎、潘璋等率兵协助鲁肃,到益阳和关羽相拒,双方陷于僵持状态。此时刘备接到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担心益州有失,随即与孙权议和,“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


在这次战役中,公安是刘备率领预备部队坐镇之处,对益阳前线关羽所部提供后勤补给,并根据战况随时准备予以支援。战役结束后,刘备返回四川,公安与荆州的政治、军事情况发生了下述变化。


(三)刘备归蜀后公安军政情况的变化


其一,荆州与南郡军政长官治所设在江陵。刘备平定益州后,“拜(关) 羽董督荆州事”,即委任关羽做荆州军政长官,相当于荆州都督。原来刘备的荆州牧治所在公安,后来诸葛亮也在公安治事,但南三郡割让给东吴后,关羽从益阳回到江陵,将公安的州府也迁移到那里,南郡治所和太守麋芳也在江陵。关羽又主持了荆州城墙的重修工程,《水经注》卷34《江水》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关羽是将旧城的面积向南延伸,新旧城区之间加筑城墙:“江陵府城,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后来关羽水淹七军,“以舟兵尽虏(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由此可见,江陵城的容量巨大,它安置了普通居民、官吏以及数万将士的家属,还能接纳、囚禁于禁的三万多降兵。公安城不仅在政治地位上有所下降,而且在城市规模上也相形见绌。


其二,公安临近前线。原来的公安位居后方,东有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北有江陵为其掩护,相当安全,被刘备选作左将军府和荆州牧治所。但是随着吴蜀双方矛盾冲突日益激化,特别是长沙郡割让给东吴之后,重镇巴丘落入孙权之手,由此地上溯长江而行,直到公安,沿途再没有蜀汉的军镇和要塞,只有“屯候”——侦察警戒并施放烽燧烟火的哨所。公安实际上成为吴蜀边境沿江来往的第一座城市,危险系数显著提高。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就是一路未经战斗,顺利抵达公安城下。


其三,任命士仁镇守公安。据《季汉辅臣赞》所言:“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可知士仁是北方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市)人,可能是早年跟随刘备征战到荆州的,虽然被委以重任,但是他往日没有什么战功,为人胆怯、贪生怕死、品行不佳,因而受到关羽的蔑视。此人既无征战守御的才能,也缺乏忠烈的禀性,所以在强敌来临时即刻献城投降。刘备对他的任命非常失败,是后来公安城乃至荆州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国志》关羽本传作“傅士仁”,《三国志集解》引何焯曰“杨戏《辅臣赞》《孙权传》《吕蒙传》皆作‘士仁’,‘傅’字衍”,又引李慈铭曰“东汉无二名,此下亦屡言‘芳、仁’,则单名‘仁’可知”。


(四)孙权袭取荆州战役中的公安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北征襄樊,消灭曹操精锐的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接受司马懿、蒋济的建议,“遣人劝(孙)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孙权同意后修书给曹操,暗地准备袭击荆州。关羽北伐之前,曾对后方的防务有所担忧,“留兵将备公安、南郡”。镇守陆口的吕蒙伪装病重,带领部分兵将撤回江东。接任的将军陆逊给关羽写了一封口气谦卑的书信,自称“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关羽看了满篇称赞的词句很是得意,因而放松了警惕,从后方撤掉部分军队赶赴樊城前线。孙权见关羽中计,便命吕蒙率领精锐前行,孙皎和自己领兵殿后。吕蒙到了寻阳(治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将前锋精兵隐藏在船舱里,“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率先投降,《关羽传》说麋芳、士仁是主动降吴:“(孙)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吴书》则说吴军到达公安城下, 吕蒙派虞翻去劝降,士仁不愿相见,虞翻给他写了一封书信,欺骗他说:“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又恐吓道:“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士仁看后心生恐惧, 流涕而降。吕蒙于是带士仁赶赴江陵,“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麋芳见到士仁,得知公安城已经陷落,因此无心独军坚守,马上向吕蒙投降。


公安和江陵的城防本来相当牢固,可以坚守很长时间。董昭曾向曹操献计,将孙权准备袭击荆州的文书用箭射到关羽的营中,以动摇其军心:“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胡三省曰:“羽虽见权书,自恃江陵、公安守固,非权旦夕可拔。”但是麋芳、士仁对关羽轻视自己早已心怀不满,关羽北征襄樊,麋芳、士仁在后方供给粮饷器械又不及时,惹起关羽的愤怒,声称撤军后要惩办他们:“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二人都是势利小人,缺乏对刘备政权的忠心,所以在吕蒙兵临城下时不战而降。关羽丧失后方,数万将士的家属又被扣为人质,军队完全丧失斗志,纷纷归顺吴国,局势遂不可收拾。关羽只带了关平、赵累等十余骑逃走,在临沮被吴将马忠设伏杀死。孙权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


四、吕蒙与诸葛瑾治下公安的军政情况


建安二十四年(219)冬孙权袭取荆州之后,孱陵与公安即由吴国统治,直到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为止。在这61年的时间里,根据孙吴军事部署和公安主将地位、权力的差别,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吕蒙与诸葛瑾驻扎并治理孱陵和公安的时期,即从建安二十四年到吴赤乌四年(241)。其中吕蒙在任的时间很短,当年十二月荆州平定,孙权对吕蒙重加封赏,宣布“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但是吕蒙很快病危,甚至没有等到爵邑的封赐仪式举行“,封爵未下,会蒙疾发”,当年就去世了。其官职由诸葛瑾接任,到吴赤乌四年病逝,在任22年。这个时期公安及孱陵的政治、军事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安曾作为临时国都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夺取南郡,他曾经进驻江陵,抚慰归降的蜀汉官员。随即撤退到江南的公安,在那里处理军政要务,作为临时的国都。他在公安设有居住的行宫,见吕蒙本传:“会蒙疾发,(孙)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最终医治无效,“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荆州平定后,孙权还在公安召开过大规模的庆祝酒宴,召集文武官员参加,并对吕蒙等有功之臣进行褒奖。《江表传》曰:“(孙)权于公安大会,吕蒙以疾辞, 权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谋也。今大功已捷,庆赏未行,岂邑邑邪?’乃增给步骑鼓吹,敕选虎威将军官属,并南郡、庐江二郡威仪。”又见全琮本传:“及禽(关)羽,(孙)权置酒公安,顾谓(全)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孙权选择公安作为临时国都的原因是:首先,荆州刚刚占领,各郡形势未稳,或有叛乱发生。如“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这时需要安抚归顺的郡县官吏与当地豪强,镇压反叛,来巩固胜利成果。如果仍然居住江东的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实属鞭长莫及,恐怕难以控制局面。其次,若是把国都安排在北岸的江陵,距离襄阳的魏军不算太远。《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曰:“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里),势同唇齿。”当年曹操从襄阳南下追击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步兵行进也就是十天左右,因而受到的威胁较为严重。另外,江陵毕竟是关羽经营多年的根据地,降将故吏众多,君主在此居住不够安全。孙权驻跸在公安,北方有重镇江陵与长江的庇护,不用担心受到侵害,他为了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宣布当年“尽除荆州民租税”。此外,陆逊向孙权建议,普遍录取荆州士人出任官吏:“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该建议获得了孙权的采纳,得以拉拢和收买人心。通过一年多来各项经济、政治措施的实行,吴国在荆州的统治日益稳固,而它的沿江防线绵延漫长:“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公安的地理位置偏在西隅, 一旦长江中游或下游遇到曹魏的入侵,孙权和他身边的军队主力“中军”不能及时进行调度和救援。于是在魏黄初二年(221)四月,“(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其将国君百官和“中军”主力安置在位置居中的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就能够左右逢源,从容应敌。如《贾逵传》所称:“是时(豫)州军在项,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而已,(孙)权无北方之虞,东西有急,并军相救,故常少败。”


(二)孱陵、公安划归南郡


公安城所在的孱陵县,东汉时属于武陵郡,学界多认为吴国占领当地后划归南郡。如梁允麟《三国地理志》称:“吴南郡领汉旧县6:江陵、编、当阳、华容、州陵、枝江,入武陵之作唐、孱陵共8县。”陈健梅亦云:“时吕蒙领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孱陵当是此时自武陵郡移属南郡。”上述观点可以信从,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即刘备“借荆州”取得南郡之后,公安城和孱陵县就脱离了武陵郡,而划入南郡辖境了。例如《吕蒙传》载吴军过寻阳后,“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这里即表明公安、江陵都属于南郡,蜀汉统治时期已经如此。笔者推测,刘备“借荆州”后取得南郡,公安为州治所在地,原本就属于南郡在江南的管辖范围,而这时孱陵县可能也划归南郡了。吴国将公安和孱陵归属南郡,只是沿袭蜀汉的有关制度而已。


(三)公安成为南郡的治所


关羽镇守荆州时期,南郡治所在北岸的江陵,太守麋芳即驻守此地。吴国占领荆州之后,某些学者认为,南郡治所起初设在江陵,后来移到南岸的公安。如陈健梅云:“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据江陵。后诸葛瑾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有关情况,清代学者吴增仅曾做过考证,认为吕蒙任南郡太守时,就已经驻在长江南岸的公安(孱陵),其文如下:



今考周瑜领南郡太守,屯江陵。及吕蒙袭破荆州,领南郡太守。时江陵未城(《吴志》赤乌十一年始城江陵),遂住公安(据《蒙传》,蒙发疾时,权在公安迎置内殿云云,可见)。诸葛瑾代蒙亦即住此。是后魏人攻围南郡皆须渡江。沈《志》云吴南郡治江南,又云晋改公安曰江安。《通鉴》胡注云晋平吴,以江南之南郡为南平郡,治江安。参证史志,知吴之南郡始终治公安也(《诸葛瑾传》注引《江表传》,公安灵鼍鸣,童谣曰:南郡城中可长生云云,亦足证南郡治公安也)。


笔者按:吕蒙任南郡太守时驻孱陵,还有史料可证。如前引《江表传》载吕蒙到公安城参加庆祝封赏酒会,“敕选虎威将军官属,并南郡、庐江二郡威仪。拜毕还营,兵马导从,前后鼓吹,光耀于路”。表明他返回军营走的是陆路,其驻地应是 在公安附近;若是回到江陵,则应乘船渡 江走水路。孱陵当地后世尚存有吕蒙屯兵 遗迹,《〈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云孱陵县:“有吕蒙城。陆游《入蜀记》‘光孝寺后有废城,仿佛尚存。《图经》谓之吕蒙城。’《一统志》‘今公安县东北。’”顾祖禹亦曰:“吕蒙城,在(公安)县北二十五里。蒙尝屯孱陵,筑城于此。”这应是他驻军立戍的城垒,孙权封其为孱陵侯,封邑即就近安排。

孙权将南郡治所迁移到江南的孱陵、公安,其中原因,主要是江陵面临北方曹魏的严重军事威胁而不够安全,不适合再充当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中心。南郡江北的百姓经历战乱后纷纷迁移到南岸,《夏侯尚传》提到,“荆州残荒,外接蛮夷,而与吴阻汉水为境,旧民多居江南”。刘宋何承天《安边论》追述道:“曹、孙之霸,才均智敌,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吴城江陵,移民南涘。”这段话反映了江陵附近居民除了自发逃难离境之外,还被孙吴政权有组织地迁徙,转移到南岸去居住。曹魏方面则将汉水以南的残留居民迁徙到汉水北岸,“(曹)仁与徐晃攻破(陈)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这样在襄阳与江陵之间就形成一个宽数百里的无人居住地带,敌军可以不受阻拦地越过它而来到江陵城下,这座城市的性质逐渐由南郡的行政、军事中心演变为位处前线的防御型堡垒。城内主要是军队驻扎,少有居民,原有的郡级民政管理机构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南岸,安置在公安城内。


(四)公安城设置督将,驻有重兵


诸葛瑾本来是文职官员,他跟随孙权袭取荆州,立功赐爵。吕蒙死后,诸葛瑾继任南郡太守并获得将军职衔,治所在公安城,“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孙权迁都武昌后,又任命诸葛瑾为公安督,握有节杖:“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吴国的督将通常领兵在万人上下,如蒋钦称赞徐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诸葛瑾部下将士的人数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但《吴录》称其拥有“大兵”,顾祖禹亦言公安县,“吴徙南郡治焉,往往以重兵驻守”。看来数量不止万人,可能还要多一些。原先关羽镇守荆州时,他是统率各郡兵马的最高长官,辖区东抵江夏,西至三峡中段的秭归,南达五岭,执掌的权力很大。孙权占领荆州后,对当地的驻军将领采取了分权的策略,他把南郡和宜都郡沿江地段分为三个军事辖区,朱然镇江陵,诸葛瑾督公安,陆逊守西陵(夷陵),三位主将都是“假节”,即执有孙权颁发的节杖,可以在自己管辖的战区里发号施令,专断生死,只接受朝廷的调遣,互不统属,遇到大战时则按照孙权的指示相互配合支援。例如夷陵之战时,“刘备举兵攻宜都,(朱)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黄初三年(222)九月,曹魏围攻江陵,孙权派遣诸葛瑾与西陵战区的潘璋带兵予以救援。公安与江陵南北相对,隔江守望,距离70余里,在危急时支援江陵作战应是公安驻军的重要任务。此次朱然困守孤城,“(曹)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张郃又带兵击败孙盛,攻陷了吴军外援屯驻的中洲:“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江陵内外断绝,但诸葛瑾是文官出身,不晓军事,又禀性缓慢,临时拿不出办法:“瑾 以大兵为之救援。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孙)权以此望之。”直到春潮发生,“潘璋等作水城于上流,(诸葛) 瑾进攻浮桥,(曹)真等退走”,才解除了江陵的长期之围。


除了支援江陵的防御战斗,公安守军还担负着出击江北魏国边境的作战任务, 诸葛瑾在世时共有三次。


其一,黄武五年襄阳之役。当年即曹魏黄初七年(226),“秋七月,(孙)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孙权调遣江陵的朱然所部到江夏共同出征,同时命令诸葛瑾率公安守军渡江北上,进攻襄阳。八月,“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晋书》记载司马懿“败瑾, 斩霸,并首级千余”。吴将张霸可能是朱然在江陵的部将,他带领部分兵马来协助诸葛瑾北征。


其二,嘉禾三年襄阳之役。当年即曹魏青龙二年(234),诸葛亮率蜀军出斜谷驻五丈原,东吴方面也大举北伐以配合作战:“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这次行动,诸葛瑾所部是乘船渡江,经夏水进入沔水(今汉江),与自武昌、沔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而来的陆逊水师会合,然后溯沔水至襄阳附近,被敌人阻拦。至七月,孙权部队从合肥返回江东。陆逊与诸葛瑾商定撤退的计策,“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于是两部兵马成功瞒过敌军,顺利撤回境内。


其三,赤乌四年柤中之役。当年即曹魏正始二年(241),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柤中”。柤中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蛮河流域,水土肥沃,利于垦殖,当时有少数民族“夷人”和部分汉民居住在那里。《襄阳记》曰:“柤中在上黄界,去襄阳一百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这次军事行动,朱然作战经验丰富,他的部队战斗力强,因而承担了强攻要塞樊城的任务。诸葛瑾及其部下的作战能力较弱,所以和步骘的西陵部队配合攻打没有正规军的夷人居住区。柤中的土著居民抵挡不住,被迫逃亡,司马懿因此向朝廷建议领兵救援。他说:“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当年六月,魏国遣司马懿领诸军南征,到达樊城前线之后,朱然所部不愿迎战,随即在夜间撤退。司马懿带兵,“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诸葛瑾也从柤中收兵回境,他撤到公安后不久即病死,享年68岁。


五、诸葛融治下公安的军政状况


诸葛瑾死时,其长子诸葛恪已封都乡侯,故由次子诸葛融继承南郡太守与公安督将职位:“恪已自封侯,故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公安。”诸葛融于吴赤乌四年(241)上任,建兴二年(253)自杀,在公安镇守了12年。这段时期吴国对荆州西部战区的部署和指挥屡次做出调整,公安督将的地位和权力经历了三次变化。


(一)公安督听命于江陵(乐乡)都督


诸葛融“生于宠贵,少而骄乐,学为章句,博而不精”,对于军事也不在行。孙权对此了解得很清楚,恐怕他镇守公安要地不能胜任,因此下令让诸葛融接受富有作战经验的朱然指挥,并收回了此前颁发给诸葛瑾的节杖。如前所述,诸葛瑾在世时,江陵与公安两城的主将互不统属,现在则成为上下级关系。后来镇守西陵的步骘病逝,由其子步协接任,孙权也让步协听从朱然的号令:“诸葛瑾子融、步骘子协,虽各袭任,权特复使然总为大督。”这样,江陵、公安、西陵三地就合并为一个战区,由朱然出任最高长官:“又陆逊亦卒,功臣名将存者惟(朱)然,莫与比隆。”公安督诸葛融接受江陵(乐乡)都督朱然的指挥是从赤乌四年到十二年(241—249)。


这个时期孱陵县境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乐乡城的修筑。乐乡城在今湖北省松滋县东的长江南岸,位于江陵西南。胡三省曰:“乐乡城在今江陵府松滋县东,乐乡城北,江中有沙碛,对岸踏浅可渡,江津要害之地也。”该城属于孱陵县,《水经注》卷35《江水》曰:“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吴陆抗所筑,后王濬攻之,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熊会贞指出,乐乡城实际的修筑时间要更早,赤乌十二年(249)施(朱) 绩接任乐乡都督时已经存在:“《渚宫故事》五,吴置军督于江陵,(陆)抗迁治乐乡。《通典》亦云,乐乡城即抗所筑。然吴朱绩已为乐乡督,抗盖改筑耳。”严耕望根据《三国志·吴书·朱然附子绩传》的记载,强调施(朱)绩是继承父亲朱然的职位,因此,“按乐乡都督始于朱然”。乐乡城的修筑因此也是朱然在世时完成的。吕蒙死后,“(孙)权假(朱)然节,镇江陵”。他曾经带兵在陆逊帐下参加夷陵之战,获胜后又返回江陵驻地,主持了黄初三年九月到次年三月的江陵保卫战,筑城并移镇乐乡应该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发生的事。


作战区指挥中心和军队主力的屯据之处,最好不要距离边境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敌人突袭而蒙受意外的损失。成为前线要塞之后,江陵已经不再适合被用作后方基地,所以孙吴政权把南郡治所与都督军镇先后转移到江南。另一方面,三国的战斗实践也表明,坚固险峻的小型要塞城垒,只要有千余或数千兵众就能够抵抗强敌较长时间的进攻,像魏国的郝昭守陈仓抗拒蜀兵、张特据合肥新城抵御吴师,都 是成功的战例。江陵原来是春秋战国的楚国都城,也是汉代繁华的商业城市,“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也”。关羽又对它进行了扩建。但是规模庞大的都市,需要数量众多的军队来防守,消耗的给养为数浩繁,因此不利于长期作战。赤乌十一年(248)正月,“朱然城江陵”。笔者推测,这有可能是放弃原来关羽修筑的江陵大城,另筑一座较小的城垒,安排数量较少的驻军防守,守将为江陵督,主力则随着都督军镇迁移到南岸的乐乡。从此后的战争情况来看,江陵如果遭受强敌入侵,乐乡都督即带领兵马渡江前来支援。史书上记载后来孙吴的江陵督有张咸、伍延,听命于乐乡都督陆 抗和孙歆的指挥调遣。


(二)乐乡、公安各自为政


朱然在赤乌十二年三月病逝,由其子施(朱)绩继任:“然卒,绩袭业,拜平魏将军,乐乡(都)督。”由于施绩威望和资历尚浅,难以服众,因此孙权又命令恢复到此前江陵(乐乡)与公安、西陵督将或都督分别治兵、互不统属的状态。赤乌十三年(250)十二月,魏国荆州都督、征南将军王昶领兵攻打江陵,施绩渡江前来救援。王昶攻城不利而退兵,施绩想要追击,但觉得自己兵力不足,他又无权调动公安的兵马球,只得写信恳请诸葛融前来支援。书曰:“昶远来疲困,马无所食,力屈而走,此天助也。今追之力少,可引兵相继。吾欲破之于前,足下乘之于后,岂一人之功哉,宜同断金之义。”诸葛融看了以后答应出兵相助,可是次日交战时临敌畏惧,食言而不进兵助战,导致施绩先胜后败:“(施)绩便引兵及(王)昶于纪南,纪南去城三十里,绩先战胜而(诸葛)融不进,绩后失利。”战后孙权褒奖了施绩,对诸葛融严加斥责。由于他的长兄诸葛恪是辅政大臣,深受恩宠,诸葛融才没有被免职。但是经历了这次战斗,施绩和诸葛恪兄弟结下了深仇:“初(施)绩与(诸葛)恪、融不平,及此事变,为隙益甚。”


(三)公安都督统领乐乡、江陵军务


太元二年(252),孙权病逝,孙亮继位,大将军、太傅诸葛恪主持朝政,他给兄弟诸葛融写信,让他不要擅离职守前来奔丧:“又弟所在,与贼犬牙相错,当于今时整顿军具,率厉将士,警备过常,念出万死,无顾一生,以报朝廷,无忝尔先。”当年冬天,吴国在东关大败入侵的魏军,诸葛恪被胜利冲昏头脑,于建兴二年(253)四月调发20万大军出征淮南。他颁发给诸葛融节杖:“假融节,令引军入沔,以击西兵。”即率领水师,溯汉江北进;同时命令施绩领兵到淮南来助战。淮南战事不利,吴军撤退后,诸葛恪将施绩“留置半州,使(诸葛)融兼其任”,就是提升诸葛融做都督,兼领乐乡和江陵的军务,这是公安主将权力最盛的时期。但是好景不长,此年冬天,孙峻发动政变,在建业杀死了诸葛恪,“遣无难督施宽就将军施绩、孙壹、全熙等取(诸葛) 融”。朝廷的大兵来到公安,将城池包围起来。诸葛融惊慌失措,又无计可施,“饮药而死,三子皆伏诛”。在此之前,公安有一条灵鼍(鳄鱼)发出鸣叫,时有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 守死不去义无成”,“及(诸葛) 恪被诛,(诸葛)融果刮金印龟,服之而死”,这首歌谣的寓意被印证。


六、吴国末年乐乡都督治下的孱陵、公安


诸葛融死后,公安仍置督将领兵,并划归乐乡都督管辖。施绩本传曰:“(建兴二年)冬,恪、融被害,绩复还乐乡,假节。”即恢复了乐乡都督的职务。“永安初,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卢弼注:“自今湖南岳州至今湖北 宜昌也。”表明他掌管的辖区范围包括公安在内。永安二年(259),孙吴朝廷又对 陆抗“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三国志集解》:“赵一清曰:‘关 羽濑与白帝城文义相对,上删濑字,下去城字,史之省文,然不可通也。’潘眉曰:‘关羽下当有濑字,即《甘宁传》所言关羽濑也,在益阳茱萸江上。《水经注》:益阳县西有关羽濑,南对甘宁故垒也。’(卢)弼按:‘孙吴于沿江要地置督,分段管辖。自关羽濑至白帝城,即西陵(都)督之辖境。’”关羽濑在资水(今资江)沿岸,属于西陵都督辖区。自关羽濑至白帝城,陆抗管辖的地段似乎与前述施绩“自巴丘上迄西陵”的辖区有所冲突,史书记载不够明确,难以了解其详细情况,估计不会朝 令夕改,公安仍由施绩管辖。


建衡二年(270),施绩去世,朝廷“拜(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即把长江上游荆州西部南郡和宜都、建平郡所有沿江城镇都交给陆抗来管辖,并从西陵移镇乐乡。从后来他赴西陵平定步阐叛乱的情况来看,陆抗在乐乡驻有军队主力三万,这也是他的机动部队。同时陆抗又在江津对岸的孱陵县境北部修筑了马头城,另名马头戍。《元和郡县图志》曰:“马头城,在公安县,北对江津,与羊祜相距。”顾祖禹亦曰:“马头城,(公安)县北五十里。吴陆抗所屯,江北岸即江津戍。”

这时公安城的守将是孙遵,乃吴国宗室。凤凰元年(272),西陵督将步阐叛降晋朝,陆抗自乐乡带兵前去平叛,西晋荆州都督羊祜前来救援,他自己带五万兵进攻江陵,又派遣“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陆抗临危不惧,从容调度,命令江陵督张咸固守城垒,“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羊)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徐)胤。身率三军,凭围对(杨)肇”。最终逼退援兵,攻克西陵。这次战役中,公安督孙遵的部队只是在江陵对面的南岸巡逻,以防羊祜军偷渡过江袭扰,担负的不是重要的作战任务。陆抗仅凭乐乡的三万军队围城打援,在以少敌众的被动局势下,他也没有让孙遵的公安守军赶赴西陵助战。笔者判断可能是因为这支部队人数不多,战斗力也不强,如果来西陵参战也未必能管用,所以将其留在后方担任巡逻警戒。


陆抗在凤凰三年(274)病逝,由宗室孙歆接任了乐乡都督的职务。但是荆州西部战区在西陵平叛之后没有获得朝廷的兵力补充,部队缺编情况严重。陆抗在病危时要求按照正常的编制补满八万人: “前乞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但是朝廷一直未予理会。由此可见,他的部下原先缺编三万人,即只 有五万人。经过西陵平叛的战斗消耗,大概只剩下四万余人左右,分布在从建平、西陵、乐乡、江陵、公安等地的漫长防线 上。其次,朝廷选派的主将孙歆过于年轻,缺乏领兵才干与作战经验。后来抵挡 不住晋军的进攻,还被少数敌人化装进营抓捕做了俘虏。恰如吴国丞相张悌所言:“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宋儒胡安国指出,吴国末年朝廷只考虑长江下游都城建业附近的江防安全,而削弱了南郡的兵力,致使在后来西晋伐吴时一触即溃:“孙皓之季,虑不及远,彻南郡之备,专意下流,于是杜预、王濬一举取之。”


晋武帝在太康元年(280)发动灭吴之役,乐乡、江陵、公安这一地带遭受到晋军来自三个方向的有力攻击。王濬率巴蜀舟师驶出三峡,占领西陵后顺流直下。二月,“壬戌,(王) 濬又克夷道乐乡城,杀夷道监陆晏、水军都督陆景”。荆州都督杜预自襄阳南下,“甲戌,杜预克江陵,斩吴江陵督伍延”。平南将军胡奋领兵出夏口,溯江而上,也在二月甲戌那天“克江安”。江安即公安,是西晋灭吴后更改的地名。可见公安城至吴末已经没有重兵把守,因而被晋朝军队顺利攻陷。


建安十四年(209)江陵之战结束后,曹仁败退北方,孙权为集中兵力对付曹操,把南郡“借”予刘备,荆州中南部因此成为刘备的龙兴之地。公安北以江陵为屏障,水陆直下可以通达江南四郡,泛舟大江能够西赴三峡,东抵夏口、武昌,由于它有利的地理位置,被刘备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刘备和诸葛亮等相继入川以后,蜀汉荆州兵力削弱,又面临魏、吴两方威胁,形势日益险恶。此时江陵成为关羽的州府与南郡治所,公安则演变为对吴防御的前线城垒,它的迅速失守引起了江陵的陷落,进而导致关羽的覆亡。吴国统治下的荆州西部战区,公安作为屯有重兵的后方基地,与江陵、西陵三足鼎立,互不统属,并在黄初三至四年(222—223)的江陵围城战中发挥了支援作用。但是后来江陵彻底演变为前线要塞,其主将和主力军队移镇江南的乐乡,乐乡都督权势增大,南郡乃至整个荆州西部战区的机动兵力发生了集中到乐乡的趋势,公安的政治、军事地位由此逐渐降低,不再拥有重兵,督将则是乐乡都督的下级,最终沦为一座沿江防御的普通城垒,在西晋灭吴之役中也没有突出的防御战绩。



图 1西晋攻占乐乡、江陵、公安示意图


 

历史地理学研究
交流历史地理学研究信息,展现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投稿或联系请发邮件到 lishidilixueyanjiu@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