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一周 | 杭州版“立园满园”,何以撑起400亿合成生物产业?
文摘
科技
2024-11-17 15:53
四川
杭州近日发布合成生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双廊联动”战略,构建“一心双核多元”空间格局,围绕创新强链、育企补链、拓展延链、开放畅链四大维度发力,加快推动产业由“链”入“圈”,打造全方位产业生态体系。
万物皆可合成,杭州正积极抢占“造物”新时代。
近日,《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发布,提出了核心科技突破、平台能级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力争到2026年实现“1354”总体发展目标:建成1个产业中试基地,3个特色园区,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制造业总产值达400亿元。目前,杭州有合成生物相关企业26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7家,2023年实现产值250多亿元。《三年行动计划》布局了系列合成生物创新技术平台,部署了杭州市各区县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未来3年,杭州将实现“十个一”目标,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完整链条的创新制造体系,全力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这种以园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做优特色、集聚要素的发展思路,与成都“立园满园”的理念不谋而合。杭州正以此为支点,撬动合成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杭州发展合成生物产业具备独特优势,包括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的深厚研究积累,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体系,以及充沛的创投资金实力。然而,与上海、天津、深圳等国内领先城市相比,仍存在三大明显短板:一是缺乏国家级创新平台。上海建有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天津设立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组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院,建设全国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比之下,杭州高校科研力量雄厚,却无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创新平台,这不仅影响基础研究的深度,也制约了前沿技术的突破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二是缺少百亿级龙头企业。产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通过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创新扩大产业影响力。目前杭州虽有大量中小企业,但缺乏能够主导产业发展、带动上下游配套、构建产业生态的大型企业。这种“有集群不成链”的现状,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升。三是缺乏产业化人才。特别是在中试转化与产业化环节,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重研发轻转化”,研发方向与企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产业化过程中的工艺开发、规模化生产等专业人才缺口明显。这种人才结构性短缺,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实现产业价值,成为制约杭州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杭州合成生物产业战略,始于一个清晰的“双廊”布局。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城东智造大走廊作为合成生物发展的“双引擎”,共同构建起“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培育链。其中,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湖区汇集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重量级科研机构,是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高地。而城东智造大走廊的萧山区和钱塘区则凭借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成为产业化的主阵地。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杭州形成了“一心双核多元”的发展格局。“一心”即西湖区创新策源中心,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合成生物创新先导区。“双核”即钱塘区、萧山区两个制造核心承载区,凭借充足的工业用地资源,为产业化项目提供落地保障。“多元”即多个协同发展区,余杭区重点布局体外诊断、细胞治疗和精准医疗,临平区专注于IVD和重组蛋白药物,拱墅区发力生物药和生物基材料,滨江区依托IT与BT融合优势发展创新药,临安区和建德市则分别在生物医药原料药和可降解材料领域形成特色。各区县立足自身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协同互补的产业格局。为深化区域协同,杭州建立了“西湖研发—萧山、钱塘转化”的合作机制,并探索“科创飞地”和“产业飞地”双向互动的创新模式。三区正携手争创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展开全方位合作。在具体项目落地方面,萧山区引进的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牵头组建了浙江省唯一的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与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共同打造“北斗七星”科创平台。钱塘区集成了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区内外高校资源和市场化机构,建成杭州首个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通过“1+6+X”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了高校资源与市场力量。这种“廊道经济”模式虽已显现活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务之急是要打通区域间的资源要素流动,深化跨区域合作,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2024年2月,杭州发布了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规划(2023—2027年),为“再造一个杭州工业”蓄力,这也是实现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城东智造大走廊“双廊”联动的关键一笔。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关乎合成生物产业的未来发展,更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杭州合成生物产业“双廊”布局
合成生物产业是杭州“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发力点,其发展需要跨行业、跨区域协同攻关,更需要集结产学研资等各方伙伴合“创”未来。从一系列的“链”式思维,也可以窥见杭州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由“链”入“圈”的鲜明趋势。为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杭州围绕四大维度展开系统性行动,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产业生态圈。一是创新强链。杭州构建了科技突破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在科技突破方向,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化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前沿基础研究,同时重点攻克基因编辑、DNA组装、工程化细胞工厂等核心技术,并依托人工智能优势发展生物分子智能装置和AI生物大模型。在平台建设方向,计划到2026年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平台和10个以上省级平台,同时通过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层次平台体系,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二是育企补链。杭州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龙头企业培育方面,目标打造10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的领军企业,支持其开展产业链整合;高成长企业层面,力争培育3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和2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创企业培育上,计划孵化50家以上新型合成生物企业,培育15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完整的企业成长梯队。三是拓展延链。杭州构建了“做强-培育-布局”的三级产业体系。在优势赛道上,重点做强基因检测、生物药、生物基材料、工业酶制剂等领域;在新兴赛道上,着力培育新型疫苗、细胞治疗、核酸药物、医美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生物农业等领域;在未来赛道上,前瞻布局基因治疗、未来生物材料、生物计算、DNA数据存储、低碳生物制造、新型生物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全方位产业发展格局。四是开放畅链。杭州致力于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在产业集群建设上,计划引进3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建设3个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示范。在政策支持方面,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设立产业专项基金,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成立产业联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等措施,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