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情报:传统燃油车市场突围;全球先进封装技术加速发展;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园迅速崛起
文摘
科技
2024-10-21 12:22
四川
1、传统燃油车市场突围,区域下沉与出口拓展
2、全球先进封装技术加速发展,国内人才短缺亟待解决
3、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园迅速崛起,典型园区经验与实践解析
4、自动驾驶迈入无图城市领航时代,特斯拉引领技术加速
5、火箭回收技术获新突破,我国加速追赶垂直回收领域
6、国家药监局部署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助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7、大型险资平台拟启动数十亿投资计划,聚焦新能源等高端领域
8、AI高能耗催生核能新机遇,科技巨头布局小型核反应堆
9、首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发展“快车道”
10、锂电产业出海布局超5000亿元,中国新能源迎来“大航海时代”
11、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发布,推动平台多样化发展
12、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成功回收,航天育种等领域迎新机遇
13、AI耳机或成AI硬件先锋产品,巨头入局加速市场落地
近期,调研成都大运汽车获悉,国内传统燃油车市场下行压力加大,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35.7%,2024年更是连续三月突破50%。同时,排放指标快速迭代,“国五-国六-国六B”迭代仅六年,为不断满足排放标准,大运汽车已投入研发资金超1亿元。为应对市场和技术双重压力,主机厂一方面可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拓展传统燃油车市场破局。其一,向落后地区、高海拔地区和寒冷地区拓展市场,截至2024年6月,三线以下城市汽车销量占全国40%,且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左右,燃油车仍有较大市场空间;高海拔地区和寒冷地区,新能源汽车受电池影响,市场拓展缓慢,拉萨渗透率仅为4.26%,为全国最低。其二,大力发展出口市场,东南亚、非洲、南美受限于新能源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传统燃油车市场较为广阔,2024年东南亚市场规模565亿美元(渗透率3-4%)、非洲汽车市场规模205亿美元(渗透率1-2%)、南美洲汽车市场规模250亿美元(渗透率5%),中东地区受地缘政治和战争影响,市场拓展较为困难。未来,国内传统燃油车企应将市场重心面向下沉地区和出口市场,并逐步向新能源转型。当前,全球半导体封装技术处于快速发展期,以CSP(芯片级封装)、BGA(球栅阵列封装)、WLP(晶圆级封装)等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技术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以SiP(系统级封装)、2.5D/3D封装、Fan-in/Fan-Out(扇入/扇出型封装)等为代表的第四、五阶段技术日益成熟,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据Yole预测,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将由2023年的378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891亿美元,GAGR达15.4%。预计2024年,台积电、英特尔、三星、日月光、安靠、长电科技等大厂在先进封装领域合计投资约115亿美元。雨前顾问调研发现,国内高端先进封装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制约因素包括人才稀缺、软件生态建设不完善等。其中,人才稀缺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相比传统封装,先进封装(尤其是系统级封装等)对人才能力要求大幅提升。核心研发人员通常需要掌握“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知识体系,并拥有一定实践能力。二是封装测试属于资产和人力密集型环节,相比芯片设计环节,人才吸引力不足。封测企业通常面临设备折旧、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等多重压力,毛利率相比芯片设计企业较低,薪酬吸引力较弱。三是先进封装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提升,封装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人才短期挑战。雨前顾问认为,解决先进封装人才稀缺问题需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力,通过联合编制教材、实习实训、定制人才班等形式加强系统级封装等高端人才、先进封装技术等一线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园迅速崛起,典型园区经验与实践解析近日,湖北汉阳区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签约,共建武汉中心城区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汉阳大桥低空经济产业园。园区项目占地约12.25万平方米,园区改造费用1亿元以上,重点打造九大“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赋能商业、民宿、文创、酒店、婚庆、会议沙龙、培训展示、产业基金、物流等多个领域。伴随着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态势,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成为驱动产业进步的关键力量。这些产业园区不仅深耕于低空飞行器的研发、制造与全方位服务,还勇于开拓低空应用的新蓝海,积极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低空经济的长远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石。在此背景下,深圳龙华区低空经济试验区、江西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园、江西九江共青城市低空经济产业园等一系列产业园区,凭借其完备的产业链、丰富的配套资源以及有力的政策扶持,成为业界瞩目的典范。以深圳龙华区低空经济试验区为例,制定了《龙华区低空经济试验区2024年度建设方案》,明确阐述了构建跨领域应用示范场景、加速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24年底,该试验区预期将成功开通超过35条无人机航线,并实现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量突破30万架次/年的壮举,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内低空产业配套设施最为完善的产业园区之一的领先地位。近日,特斯拉推出名为CyberCab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车内没有方向盘和踏板。马斯克预计CyberCab的成本将低于30000美元,希望2025年在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实现无人监督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并计划于2026年投产。雨前梳理了7大本土企业自动驾驶进展,目前国内已进入无图城市领航阶段。从推出时间看,华为是国内率先推出无图城市领航的企业。从企业进展看,华为、理想、小鹏已实现无图城市领航,吉利开启无图城市领航公测,蔚来、长城、小米则均已推出城区智驾领航功能。从未来布局看,相关企业计划于2025年前后实现“门到门”智驾体验,其中小鹏汽车计划于2026年实现部分低速场景实现人不在驾驶位开车。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的先锋,中美都在加速奔跑,特斯拉率先推出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将助推我国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加速。不过,要实现L5级自动驾驶的普及,还将面临三大挑战,即法规和政策的不确定性、消费者接受度和信任问题、技术和基础设施配套。这也意味着,L5自动驾驶普及可能要等到2035年之后才能实现。北京时间10月13日,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完成了第五次试飞,首次成功利用发射塔上的机械臂捕获了超重型助推器,标志着SpaceX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在火箭发射频率、发射成本上将与其他国家进一步拉开差距。2023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为223次,其中美国以116次位列第一,SpaceX发射次数占比达到50%;我国共发射67次,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但在火箭运载能力和运载成本方面我国距离美国仍有一定差距。例如,小型火箭方面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其近地运载能力约为22.8吨,已实现单箭最高22次的回收复用,单位最低运载成本最低可达0.26美元/kg;我国同类型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单发近地运载能力约11.5吨,单位运载成本接近猎鹰9号的3倍。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大型可回收火箭的研制,目前正在研发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9号规划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14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5~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44吨,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运载火箭的先进水平,预计2028年前后实现首飞。民营火箭在可回收技术领域正加速实现突破。蓝箭航天研发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三号”于今年9月份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计划于2025年实施首飞,2026年实现一子级回收复用。星际荣耀旗下“双曲线二号”验证型火箭(SQX-2Y)已在2023年11月、12月完成两次垂直发射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双曲线三号火箭计划于2025年12月完成首次“入轨+海上回收”试验,2026年6月完成复用飞行试验。天兵科技于今年6月完成10公里及垂直起降试验,预计2025年将实现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国家药监局部署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助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10月18日,国家药监局审议通过了《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提出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任务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及部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确有项目需求、生物制品监管能力较强的省级行政区域有序开展。据雨前顾问分析,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是生物医药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高效改革措施。一是分段生产是一种先进的生物制药生产模式:其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多个独立工作单元,可突破地域限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二是分段生产是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运行的产物: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解绑”后,通过分段生产可促进研发生产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分段生产可推动产业升级:分段生产有助于提高国内生物制品的生产能力,加快融入全球医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进程。据悉,上海已于今年3月提出探索推进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措施。成都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地之一,应积极适应行业改革,加强布局优势产业的分段生产,加强持有人对委托生产的监管,抢抓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机遇。大型险资平台拟启动数十亿投资计划,聚焦新能源等高端领域据悉该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集团险资及政府出资,截止目前该机构已投数十个知名项目,管理规模过千亿,主要针对有成熟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该PE机构以市场价母基金的投资模式运行,直投以投资金额大闻名;近期的数十亿投资计划主要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项目,纯市场化投资逻辑,目前资金到位,尚在项目的搜集阶段,还未投出。项目要求:赛道前景明确,最好处于蓝海趋势的开启阶段或上升阶段;项目的产品成熟(最少中试成功),企业的营收规模过亿、毛利率过50%或营收规模过5亿毛利率过30%。AI高能耗催生核能新机遇,科技巨头布局小型核反应堆近日,科技巨头亚马逊宣布将投入超过5亿美元用于小型核反应堆的开发,并投资于核能初创公司X-energy,谷歌也宣布已与核能企业凯洛斯能源公司(Kairos Power)达成协议,将从凯洛斯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购买全天候无碳电力。OpenAI创始人奥特曼也投资了一家核能初创公司Oklo。人工智能为能耗大户。大模型检索来看,据研究,一次标准谷歌搜索耗电0.3瓦时,ChatGPT响应一次用户请求耗电约2.96瓦时,在AI大模型驱动下的一次谷歌搜索耗电8.9瓦时。大模型训练来看,GPT-3一次训练的耗电量为1287兆瓦时,约等于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共同开跑、每辆车跑20万英里所耗电量的总和,而GPT-4的主要参数是GPT-3的20倍,计算量是GPT-3的10倍,能耗也随之大幅增加。数据中心来看,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与美国的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分别达到0.65万亿千瓦时至0.95万亿千瓦时、1.2万亿千瓦时至1.7万亿千瓦时,是2022年的3.5倍和6倍以上。届时,AI用电量将达到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0%和31%。核能的优势契合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一是核能相较于其他能源更为稳定。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数据中心强大的算力支持,数据中心的运行又需要大量稳定、持续的电力供应,而核能的可靠性是煤炭和天然气的两倍,是风能和太阳能的三倍。二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具有灵活性。科技公司的数据中心分布广泛,对电力供应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有一定要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具备占地面积小、模块化、高安全性等特点,使其获得科技公司的青睐。人工智能将推动核能产业新一轮增长。一是直接带动核能市场增长,二是来自科技行业的大量资金注入,将为核能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商业化进程。首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发展“快车道”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描绘了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三个阶段实施的科学任务规划,形成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近年来,我国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悟空”号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墨子”号首次开展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羲和”“夸父”竞相逐日,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我国火星探测序幕等。相关产业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高端设备依赖进口,例如,部分高精度的空间探测仪器、超高性能的卫星零部件等,国内的生产技术还无法满足需求。这使得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供应商的制约,面临供应中断、技术封锁等风险。二是跨领域合作不畅,空间科学相关产业涉及航天、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但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存在壁垒。由于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标准、研究方法等存在差异,跨领域合作时往往面临沟通成本高、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三是资金投入与回报不平衡,空间科学相关产业无论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还是工程建设,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这使得一些企业和投资机构对空间科学相关产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本次首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无疑为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味着中国空间科学即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优先发展方向,将引导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带动空间科学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相关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空间科学相关产业,促进空间应用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锂电产业出海布局超5000亿元,中国新能源迎来“大航海时代”中国锂电池产业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现已占据全球产能的70%以上,2023年以来逐渐面临产能过剩和产业链价格战的困境。在国内市场越发“内卷”的市场环境下,加之欧美贸易关税壁垒抬升,中国锂电产业必须完成从出口到出海的蜕变,进入新能源“大航海时代”,出海布局成为头部企业的必然选择。据雨前顾问统计,截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TOP10企业已有近50个海外项目在建或筹建,总投资规模超5000亿元。从出海企业来看,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海外布局项目相对较多,其中国轩高科、孚能科技海外营收增长较快。从区域分布来看,欧洲是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最主要出海目的地,占比达到37%,主要国家为德国、匈牙利、捷克等国,其次为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为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而美国受地缘政治影响,投资额占比仅10%,此外,中东和北非投资也逐渐增长。从产业环节来看,电池总装仍然是出海的重头,电池企业的出海带动上游材料企业(拟)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正极材料占比达到12%。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明确指出到2027年,力争建成300个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择优培育20个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打造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服务的中试平台体系。中试平台是链接技术创新与转化生产的重要过渡平台,是加速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我国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当前仍存在统筹布局不够、建设质量不高、服务支撑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应从多方着力。一是针对建设质量不高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模式。如成立“专业性+综合性”两类中试平台,前者用于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初步验证,后者面向全社会开放,侧重综合性、成熟可用性。或分为“特色服务型+通用服务型”两类,前者倚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后者依托龙头企业、各类产业园区。二是针对服务支撑不足问题,引入科技创新券机制提升开放使用率。鼓励中试平台面向社会有偿开放使用,同时引入科技创新券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中试平台纳入科技创新券的服务机构库,相关单位按照使用中试平台费用的一定比例,以科技创新券形式给予企业补贴,保障企业中试服务需求,提升中试平台服务支撑能力。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卫星成功回收,航天育种等领域迎新机遇2024年10月11日,我国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此次飞行试验突破了可重复使用、无损回收、高微重力保障等关键技术,验证了新一代高性能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各项技术指标。“实践十九号”卫星的成功回收,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技术突破来看,相比传统的一次性卫星,可重复使用卫星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无损回收技术确保了卫星在返回过程中载荷的完整性,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提供了可靠保障。高微重力保障技术则为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通过验证新一代高性能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各项技术指标,“实践十九号”卫星为我国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实践价值来看,可重复使用卫星能助力降低发射成本,传统卫星在完成任务后通常无法再次使用,这意味着每次发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制造新的卫星。而可重复使用卫星在推进剂即将耗尽或出现故障时,只需返回地球进行维修或检修后,就可以再次发射。这大大降低了卫星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凭借可回收火箭大大降低了发射费用,成本做到了1公斤1700美元。从创新拓展来看,此次回收成功的“实践十九号”卫星,从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在航天育种方面,空间环境的特殊条件可以促使植物种子产生更多有益变异,为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在新技术验证方面,为国产元器件、原材料等提供在轨飞行试验验证机会,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AI耳机或成AI硬件先锋产品,巨头入局加速市场落地据悉,10月17日,字节跳动Ola Friend智能体耳机将正式发售,打造集随身百事通、英语陪练、旅行导游、音乐DJ和情绪加油站等能力于一身的“AI朋友”。巨头下场,将加快推动AI耳机落地。对比AI眼镜和AI耳机两个相对确定的AI硬件产品,在功能与应用场景上,AI眼镜因AR和VR技术的逐渐成熟,在特定行业的专业化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远程指导、工厂检查、手术辅助等领域,这类产品的需求增长潜力很大。AI耳机因其音频和健康管理功能能够适用于大多数消费者日常生活,具有较高的普及率。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和健康监测技术的提升,AI耳机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在市场潜力上,AI眼镜由于技术成本较高,目前主要是面向专业市场,如企业级应用、医疗、工业。大众消费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在游戏、娱乐和社交互动领域,AI眼镜的需求可能会逐渐上升。AI耳机由于更贴近日常生活,已经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未来随着语音助理和音频娱乐需求的增长,AI耳机市场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智能家居和健康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总的来看,AI耳机在短期内更具市场潜力,而AI眼镜在长期的创新应用中可能具备更大的变革性机会。每日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