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五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以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主动能、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支撑。“十五五”期间,四川省如何观大势、谋大局,认知科技与产业规律、研判产业变化、抢抓产业机遇,成为重要议题。为此,雨前顾问推出“十五五预研”系列成果,旨在为地方政府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医疗器械是与医疗、机械、电子及材料等多产业强关联的交叉产业,具备赛道高度细分、高技术壁垒及“保民生”需求带来的高稳定性等“三高”特征,是有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五五”期间,在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趋势下,“创新”将成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将成为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赛道。“十五五”期间医疗器械产业的判断
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激增,国产医疗器械迎来“出海潮”。新兴市场因人口增长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对医疗器械有了更大的需求,在我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国产医疗器械将迎来更大的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对委内瑞拉、伊拉克、孟加拉国等国家出口额以20%-50%的增速飞速增长,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医疗器械出海提供了宝贵扩展空间。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型医疗器械将爆发式增长。创新医疗器械是指在国内依法取得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工作原理或作用机理首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的器械产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创新型医疗器械将持续涌现,带动医疗器械向高技术、高质量转型。截至2024年7月,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277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AI持续驱动产业变革,医疗器械智能化将成为主流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及数字技术等在医疗器械上得到创新型应用,医疗器械新增智能诊断、辅助决策、健康管理等功能,逐步由“传统工具”向“智能诊疗设备”转型。截止2023年10月,FDA已累计批准了692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中国AI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AI+医疗器械”将成为未来研发的主流方向。未来五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机会
医疗新基建将持续推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扩容。近年来,在我国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的背景下,低端CT、DR、彩超等医学影像设备,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配置需求将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我国医疗机构数量以每年3.5%的增速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7万个,未来基础医学影像及监护急救设备将获得近千亿的市场。
设备更新潮加速,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国产大型设备迎来入院应用新机遇。院内大型设备步入迭代窗口期[1],国产医疗器械持续追平国际水平,市场接受度逐年攀升。此时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预计将为国产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等高端设备释放出近千亿市场,“十五五”将成为国产高端设备替代进口产品的关键期。消费电子跨界入局医疗器械,家用医疗器械、可穿戴医疗器械等C端产品市场占比将持续提升。华为、苹果等科技巨头入局医疗器械赛道,推出健康监测手环等可穿戴医疗器械,推进医疗器械从专业化逐步向消费电子化延伸。家用血压计、血糖仪等产品市场接受度持续提升,医疗器械To C市场规模扩张。近年来医疗器械To C市场占比已达33%,伴随远程医疗及可穿戴医疗器械步入成长期,To C市场占比将持续扩增。四川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机遇与策略
四川拥有成都高新区、温江医学城、成都东部新区、资阳“中国牙谷”等医疗器械重点特色园区,已构建起以成都为“大中心”,绵阳、资阳、内江、泸州、攀枝花等地“特色聚集”的产业集群。建议四川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轴,从技术自主创新、产品智能化转型、应用市场扩张等方向出发,开展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一是摆脱固定思维范式,鼓励技术自主创新。跳出“跟随式”研发的固定框架,紧跟国家创新型医疗器械发展趋势,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方向由“国产替代”向“技术自主可控”转变。二是依托数字产业优势,推进医疗器械的智能化转型。构建医疗器械领域的专业小模型,在医疗器械辅助诊断及个性化治疗上高效利用生成式AI,加速智能医疗器械的研发上市,实现细分赛道的弯道超车。三是依托地理位置优势,打造新兴市场医疗器械出口第一站。关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深度挖掘出海新机遇,打通医疗器械出口通道,助力企业出海寻求新市场。
成都、绵阳、资阳等地已形成具备区域特色的医疗器械聚集区,更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抢抓“十五五”时期医疗器械发展机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区域合作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应发挥前沿高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关注创新型产品的研发,打造“西南医疗器械创新谷”;绵阳应延续“科技城”底蕴,关注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打造卡脖子技术突破高地;资阳持续扩大“资阳牙谷”招牌,构建从材料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打造口腔产业全链式生态系统。[1] “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促进了很大一批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年限约为10年,一般医疗装备约为6年—7年。——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