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航天驶入快车道,三季度典型高价值项目梳理
2、国内某航空配套企业寻求扩产,四川可加强对接招引其落地
3、AI能源危机倒逼核聚变突破:商业化发展迎来关键窗口期
4、深圳开创“大胆资本”新模式,激活科技创新投资活力
5、全球AI并购浪潮汹涌,科技巨头掀起人才技术争夺战
商业航天驶入快车道,三季度典型高价值项目梳理
商业航天主要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航天活动。传统的航天应用主要集中在卫星领域,包括通信、导航、遥感和科学研究四大板块。商业航天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航天的高风险、高成本和高技术要求,还增添了经济性、市场驱动力及多种约束条件等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卫星互联网、运载火箭、载人航天以及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显著成果,商业航天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全球火箭发射频率也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航天局发布的信息,自2018年至2023年,我国的航天发射次数从39次增长至67次,预计到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我国商业航天项目近80个,主要分布在海南、山东、北京、河北、湖北、陕西、浙江、四川等省市。其中,海南项目数量较多,达到13个;山东次之,有9个项目;北京、河北、湖北、陕西、浙江均有6个项目。从海南和山东商业航天项目类别来看,配套设施项目数量较多,占比达50%;其次是生产线建设项目,占比31.8%。
国内某航空配套企业寻求扩产,四川可加强对接招引其落地
雨前调研获悉,国内某印制线路板(PCB、PCBA)企业产能已经饱和,亟需扩产。PCB、PCBA作为航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经过严格的高可靠性测试,确保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由于进入航空配套体系需要取得适航认证等,国内相关PCBA企业较少,大多为中外合资公司。中电科航电等四川企业有PCBA配套需求,四川可招引该企业落地,进一步促进四川航空产业建圈强链。
AI能源危机倒逼核聚变突破:商业化发展迎来关键窗口期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就“电力穷”提到:“人工智能行业正在走向能源危机,下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将消耗比预期更多的能源,而能源系统将难以应对。”电力问题已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问题,多家企业押注“人类终极能源”。核聚变公司Helion Energy宣布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座聚变发电厂,采用“直线型”技术路线,具备成本优势,公司计划实现1美分/度。OpenAI、微软等人工智能巨头相继与Helion Energy洽谈购买大量聚变能源。我国也加快商用核聚变发展步伐,聚变新能(安徽)再次新增昆仑资本、合肥科学岛为股东,注册资本增至145亿元,加快聚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聚变能源装备、零部件、后市场全产业链,但受限于托卡马克装置成本过高,要实现商业化面临较大阻碍。
成都也不为人后。近期,雨前顾问调研瀚海聚能,瀚海聚能正是聚焦于有低成本商业发电优势的“直线型”聚变发电堆研发,计划2030年建成示范堆,2035年进入商业化。公司的技术路线与Helion Energy近似,具备技术路线优势。同时,成都拥有核西物院、核动力设计院、九院等核领域重要科研机构,以及商业化核电公司,成都有机会成立中国聚变公司,将研发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布局的先发优势。
深圳开创“大胆资本”新模式,激活科技创新投资活力
10月24日,深圳市委金融办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要发展“大胆资本”,根据市场变化明确“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等配套政策,进一步鼓励政府性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科技创新。
据雨前顾问调研,当前生物产业各领域、各赛道企业多数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自我造血能力不高,对资金需求旺盛。而早期生物产业多由外资参投,在美元基金、市场化基金式微,国资风险厌恶的当下,从投资端、退出端放开考核标准,成为发挥国资引导作用的关键手段。成都高新区虽已着手将政策性基金的容亏率从80%降到30%,但企业端仍然没有实感,未来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更应紧跟市场变化及产业需求,在国有资本投退及考核方面适当松绑,而非一味扩大基金规模而投资时谨小慎微,积极引导国有风投基金转型“大胆资本”,支持生物产业等长周期、高风险但超大市场空间的产业加速创新、规模化发展。
全球AI并购浪潮汹涌,科技巨头掀起人才技术争夺战
数据显示,二季度全球共有65家与AI相关的初创公司被收购,这一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比前一季度的55笔交易增长了15%。今年7月,日本软银集团确认收购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Graphcore;8月思科收购人工智能安全初创公司Robust Intelligence;9月美国云计算巨头Salesforce收购人工智能语音代理企业Tenyx;10月OPPO收购私人语言模型开发企业波形智能。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收并购潮,科技巨头和明星独角兽们联手讲述了一种另类的“收购”故事,巨头们支付一定的资金后,不要技术,不要产品,也不要股权,只要人和技术授权。微软是开先例的巨头,今年3月,微软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Inflection支付约6.5亿美元现金的技术许可费,该交易将允许微软使用Inflection的模型,并雇用该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包括其联合创始人。很快,亚马逊和Adept.AI就上演了相似的情节。
雨前顾问认为,本轮收并购潮的驱动力主要是AI技术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增加、AI人才资源的争夺以及行业的集中化趋势。对大公司而言,通过收并购整合AI人才、技术快速增强其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对初创公司而言,意味着市场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种退出策略,在不断攀升的成本支出,成为大模型初创企业在验证商业可行性时最大的阻碍时,通过被收购投资者实现其资本回报。
分子胶降解剂引爆投资热潮,制药巨头布局未来赛道
10月28日,Monte Rosa Therapeutics宣布已与诺华达成22.5亿美元的合作,共同推进分子胶降解剂的开发。10月29日,Biogen和Neomorph宣布达成14.5亿美元的合作,亦用于开发分子胶降解剂。此外,近年还有BMS、默沙东、罗氏等制药巨头先后对分子胶进行布局。
据雨前顾问分析,头部药企对分子胶降解剂的频繁押注体现了分子胶的积极研发进展和巨大发展潜能。其诱导蛋白质降解的特殊作用,可突破传统药物开发中的“成药靶点”难题,有助于拓展药物设计边界,引领治疗方式不断革新。在分子胶降解剂高速发展的同时,分子胶-抗体偶联物已悄然开启新发展篇章,成都已有部分生物制药企业前瞻布局分子胶降解剂,在新发展阶段,将已有偶联药物的开发优势与分子胶降解剂布局结合,可极大增加优势领域的竞争力,前瞻布局新发展路径。
千亿报废车市场待破局,规范化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近期,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资质认定管理、引导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提质升级、开展打击非法回收拆解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提到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业务、鼓励发挥线上交易平台联通产业链作用。将推动我国汽车拆解市场加速突破“市场大但企业亏,报废多但回收小”的现有困境。
以旧换新政策下汽车拆解市场将迎来小高峰,今年上半年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增长27.6%,预计未来5年每年将有近1000万辆汽车拆解量,行业向千亿级市场规模迈进。但当前90%的汽车拆解企业仍因“小作坊”竞争而亏损,每年约40%的报废机动车流入非法拆解点,进入正规回收拆解企业的仅约35%。由此可见,拆解市场规范化有待优化,同业良性竞争有待加强,一是各地应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联合交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严查非法拆解,依法开展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资质认定,引导汽车生产企业从事回收业务;二是通过对不同车系和不同材料进行产业链细分实现高回收率,构建“地方初步拆解、集中精细拆解”等模式,并引入收车与回用件增值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以此优化汽车拆解市场,破解当前众多拆解企业面临的困境。
“贡嘎一号”领跑全球,成都打造超轻量级机器人新标杆
10月2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国首发成都造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Konka-1),其整机仅重25公斤,最大负载达5.5公斤,最长可续航工作8小时,成为国内唯一、全球唯三,真正拥有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也实现了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零的突破。
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是机身自重30公斤以内,续航6小时以上,负重比(最高负载/机身自重)0.1以上的人形机器人。我国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研发起步较晚,Kinova Robotics、BAC Technologies、Haddington Dynamics等外国企业已取得系列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果,如KUKA的LBRiiwaR820,赁载在14kg,本体的重量仅为30k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 Humanoid重量仅为16公斤。本次“贡嘎一号”的研发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随着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深入,对其体重的把控也趋于严格。如若体重过重,将会加重伺服电机的扭矩负担,难以满足驱动机器人行动的要求。本体轻量化后的机器人可大幅提高运动的机动性和工作效率,进而改善操作速度和动作准确度,同时减轻运动惯性,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在高校院所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教育养老、应急安全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轻量化已成为人形机器人研发中不可忽视的方向,伴随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迭代,也将进一步加快人形机器人系列产品量产进度。
AI发展下的隐忧与机遇,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迎来新挑战
近日,《自然—计算科学》发表了一篇由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题目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电子废弃物挑战”,该研究指出,如果不采取循环经济的策略,2020年至203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子废弃物将可能快速增长近1000倍,或累积达120万至500万吨,到203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电子废弃物垃圾或多达每年250万吨/年。
算力需求增长及技术发展带来电子废弃物挑战。AI发展依赖于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设施,近年来相关数据中心的电子芯片及硬件架构越发复杂,以GPU(图形处理器)为例,两年前GPU有3.5万个零件,重70磅,而今GPU有60万个零件,重3000磅。
电子废弃物收回再利用率提升空间大。目前全球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比例不到25%,联合国相关报告表示如果各国在2030年能将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比例提升至60%,则产生的效益(包括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健康风险)将超出成本380亿美元。
电子废弃物行业不仅承载着减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的重任,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效益,促进电子废弃物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知名投资机构布局成都,1亿母基金助力本土科创发展
该投资机构为外资投资机构,目前作为深圳天使母基金的GP之一,深耕国内资本市场多年,截至目前,今年已投出5个项目,涉及金额数亿人民币,为活跃投资机构。据悉本次拿到成都政府母基金的资金,为机构未来数年投向成都市场做了个开端,目前该机构正在成都搜集匹配项目。
投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