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五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以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主动能、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支撑。“十五五”期间,四川省如何观大势、谋大局,认知科技与产业规律、研判产业变化、抢抓产业机遇,成为重要议题。为此,雨前顾问推出“十五五预研”系列成果,旨在为地方政府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创新成为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五五”期间科技创新的判断
大国战略博弈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和科技革命相互交织,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
国际脱钩断链持续,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迈向“自主可控”。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由全球化布局向区域性集聚演变,产业安全、自主可控将成为未来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标准。中美科技产业的“脱钩”,将带动本土“国产替代”的崛起,高新技术产业由“全球化外循环”转为“国产化内循环”。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深化革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创新的“双轮驱动”,围绕科研范式的演变和科研组织方式的体制改革将得到进一步深化。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成为主流,技术集成成为创新常用形式,新型举国体制将成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要组织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迎来“规模爆发”。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形成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人形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得到广泛运用。人机交互出现新范式,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产业生态将形成新格局。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机会
大院大所高能级平台资源加速汇聚,有望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大院大所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是原始创新的主动力,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大院大所、推动成立大院大所创新联盟是链接多方高端科技资源、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
中试平台建设提速,有望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爆发的“关键点”。作为实验室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的桥梁,中试平台是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应用场”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新技术成果通过中试后,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不足30%。多维度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有望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在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跨学科交叉融合愈发深入、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新互相促进、科学家与工程师主导的交叉融合加速演进,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多维度交叉融合将引发科技和产业颠覆性变革,提供重大科学突破源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进程加速,有望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在全球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成为大国之间战略竞争的新焦点。2023年我国理工科毕业生数量为873万人,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德国理工科毕业生加起来的总和。未来,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将推动我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四川省科技创新发展机遇与策略
作为科教、人才、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科技资源重要集聚区,四川省创新资源和产业体系优势显著,具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能力。“十五五”期间,四川省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趋势,紧抓产业变革之机遇,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省级层面,一是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加强整体统筹和协同联动,建立健全部门间横向联动、省市县纵向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出台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支持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二是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布局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强化六大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前沿技术布局。三是推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强化培育领军企业、强化壮大创新骨干、强化夯实创新基础,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在区域层面,成都市应依托科研机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及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四川天府新区应推动天府实验室夯基成势,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成都高新区应以中试为核心枢纽,优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绵阳市应依托新区科技资源优势,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等,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应依托“成德眉资”协同创新共同体优势,深入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促进成都都市圈区域协同创新。——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