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的第六次阅读,不同于前四次的选读与重点阅读,此次阅读跟第五次阅读同为全文通读。这是跟傅高义先生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聚焦时期基本重合的一部年谱资料文献,也是前者主要的史料来源之一,详细记录了邓小平从1975年复出政坛到1997年去世期间的主要活动和言行;由于是权威机构编撰出版,在史料准确性和详实丰富程度上,都值得称道和信赖,是理解邓小平最重要的一个人生阶段以及所谓“邓小平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必读性文献。今天重读这样的一手资料文献,能让我们明白改革开放何以而生、何以而来、何以而发展。这次重读,印象深刻的有四点——一是贯彻落实与继承发展中的张力、革新与艺术;二是之于对外交往场域,开放学习、韬光养晦与不卑不亢、大国风范之间的把握与平衡;三是以作为史料的本书为范例,可以探究的思想史、政治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相互作用;四是如何对待邓小平的思想遗产,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福柯四部代表性作品的系统重读计划中、完成的第二部作品,同时也是本书购入十二年时间里的第七次阅读,主要感悟有二——一是福柯的权力机制分析主要依赖的素材来源与观察视角的特点。他将监狱这样在主流话语中相对边缘的场所、作为本书分析的主要空间与素材来源,跟他自身乡村家庭出身、忧郁症的患病经历、同性恋的取向等在主流社会中的边缘位置紧密相关,使得从边缘与非主流中探析权力机制的巨大奥秘,成为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特点。二是好的学术研究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重大影响。经由刘北成先生的绝妙翻译,“规训”这样一个新造的中文词汇,如今已经跟早已出圈的“内卷”等词汇一道,成为知识阶层乃至普通人形容日常工作生活而使用的常见词汇。好的学术,一定是有本原问题意识的学术,一定是能跟现实生活或发生关联、或有效对话的学术,也一定是能经过时间的检验、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或重要、或细微影响的学术。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福柯四部代表性作品的系统重读计划中、完成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本书入手三年时间里的第二次阅读。董树宝老师这个译本,是《知识考古学》在中文世界里继谢强、马月译本和王德威译本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译本。作为对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兴趣远大于哲学的读者,读福柯这部名著,最看重其对于知识话语本身的解构。而个人的“福柯四书”重读计划,之所以选取《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这四部作品,就在于以从知识与话语解构,到权力与文明解构这样的脉络,探究福柯之于知识—权力机制的系统思考。这个译本确实仍然不好读,但耐住性子,一字一句细读深研,还是能慢慢理清其晦涩论述背后的逻辑。印象最为深刻的阅读感受,就是话语重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也是本书学术原创性的重要体现——以书名为例,把原本用于文物调查和历史相关学科的“考古学”,用来引申探讨知识话语“剥丝抽茧”的层积脉络,恰恰是本书最重要的原创学术贡献。联想起从格尔茨、黄宗智之于学术话语范畴的“内卷”到媒体和大众流行话语的“内卷”的演化历程,很是有趣。
(法)福柯《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福柯四部代表性作品的系统重读计划中、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本书入手六年时间里的第三次阅读,主要感悟有二——一是本书在福柯“知识—权力”批判思想体系中的位置,《词与物》与《知识考古学》在知识批判中的互文关系、《疯癫与文明》与《规训与惩罚》在权力批判中的互文关系,值得关注和深究。二是本书对于“词与物”之间关系的精准分析,尤其是讲述知识在高度发达之后,形成自成体系的网络、自我循环、甚至越发跟“物”代表的现实世界相脱离的尴尬状况。这样的分析,也跟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体系”的著名论断形成对话关系。需要补充的是,福柯更侧重于分析知识的自我修辞化和体系化的发展历程,而相对忽视了从事知识生产的人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对于知识体制化倾向的重大影响。而后者的作用,在当代语境下,越发突显。
李大钊《史学要论》(岳麓书社):李大钊先生系统阐述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研究心得的一部经典小书,充分融合了其媒体人经历赋予的要点分明、简明清晰,学者身份赋予的问题牵引、注重本源和革命家身份赋予的小书大义、雅俗共赏等优点。时隔三年之后重读,仍然为本书作为中国化史学理论的代表性文献的重要价值而受益匪浅。这样的“大家小书”,不应该在时间长河的演进中被湮没,而绝对值得常读常新。
(德)格瓦特《1918年1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的新锐非虚构出版品牌“万川”推出的一部关于德国1918年11月革命的精彩译作。本书不只以流畅而极具可读性的笔法,为读者还原了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魏玛共和国初步稳定政权这五六年间的历史演进脉络,还以社会文化史与政治史交织的视角,在透析内外因素影响下的德国政治军事迭进格局的同时,多点并发地呈现战争与革命交织下的德国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之于宏观层面,它之于恩格斯所谓“平行四边形合力”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角力与博弈,描绘得清晰而洞明;之于微观层面,它对动荡时代里个体生命遭遇的灾难、悲苦与异化,呈现得凄切而颇具共情效应。非常值得推荐和细读。
(美)麦克劳(主编)《现代资本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二十多年前推出的品牌丛书“现代思想译丛”中的一部上佳之作。尽管只是一部作者各异的论文合集,但这些论文,却共同秉承着探究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要领与成功秘诀的问题意识,彼此之间的对照与呼应强烈,构成一部联系紧密的内容整体。本书采取企业发展个案深度剖析与国家层面的资本主义发展机制、发展历史的还原解读相结合的方式,精彩而细致地解读了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大资本主义发展强国的崛起奥秘,点与面结合,定量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历时性的历史脉络梳理与共时性的机制比较分析相结合,是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发展奥秘与这四个大国崛起之路的上佳读本。非常值得相关商务从业者、学科研究者和党政部门工作人员细读。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一代大家级学者范文澜先生在“文革”之前写成的四卷本《中国通史》,1978年曾重印出版过一次,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多为1978年这一版。范文澜这一版《中国通史》,从远古写至五代十国,虽未能涵盖完整的中国古代历史阶段,但内容质量相当之高。整体而言,大致有注重从人民大众立场评价历史人物成败与历史事件得失、注重从社会经济史分析观照政治史分析,以及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究文化史发展这三大优点。受制于成书的时代背景,本书对于宗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评价过于负面,对于部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受阶级论主导色彩过浓、表达比较情绪化。尽管有这些不足和缺憾,就史料综合辨析、历史脉络还原和史学理论素养而言,这仍然是一部质量上佳的中国通史。这样自觉秉承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通史类佳作,实在不应该被时间长河所湮没。
(保)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三联书店四十年前(1984年)引进出版的一部东欧作者书写的情爱哲学佳作,也是当年三联出版名宿沈昌文先生策划的品牌丛书“文化生活译丛”中的作品之一。尽管这个译本相对于原著有大量基于中国“国情”考虑的删节,但整体而言,仍然保留了其之于古今文学、社会学名著之于爱情与性的表达、论断的集大成式综述状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一直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来对阶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属性等之于情与欲的不同影响,展开极其精要而深入的论述。今日再读,不只可以在遍览各类名著之于情与欲的精妙表达的基础上,洞察情爱的本质与内涵,也同样可以以情爱作为路径,直观感受马克思所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丰富要义。值得推荐。
王莹《从知识精英到纳粹分子》(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德国史方向博士、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莹老师关于考察德国魏玛时期大学生转化为纳粹分子的深层次动因的研究专著,也是个人时隔四个半月之后的又一次重读。国内的世界史研究论著,能够利用所在国一手史料开展研究的并不多见,即便像江苏人民出版社《德国通史》这样的国家重点出版物,也主要是依靠德语二三手研究文献进行整合综述。正基于此,本书广泛运用丰富的德语一手史料开展研究、跟德国和德语学者开展平等对话的路径与视角,才尤为难能可贵。而这个研究选题本身,就体现出作者关照世界日益极化现实的不俗问题意识。不只如此,书中大量运用统计计量方法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有机结合,以及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关照教育史的融合视角,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一次重读,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在历史学分析中娴熟运用的三个维度,即计量史学层面的统计数据分析、政治文化史层面的左右政治立场分野之于德国大学生态的影响分析、以及社会经济史层面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历程之于大学生就业与思想分化的影响分析。透过书中那些细致严谨的表述和大量德语一二手文献的征引注释,仿佛可以管窥作者多年来发奋读书、潜心治学的动人画面。无论是本书的多元研究面向和扎实分析深度,还是本书研究之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参考与警醒意义,都非常值得推荐。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七、八月份读过、出版时间距今在三个月以上、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历史社科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添加个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读者,并告知真实姓名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