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英)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时隔五年之后的重读,也是本书入手十二年时间里的第四次阅读。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森在本书中表达的核心观点只有一个,即每个社会人都具有多重身份,那种把个体身份单一化,进而以这种单一身份互相之间的差异为理由、鼓动暴力和冲突的行为,都是不符合理性和实际状况的。这样的论述,在舆论越发极化和标签化的当今世界里,尤为具有现实的警醒意义。
(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对于鲍曼这部经典作品的第四遍阅读,也是时隔六年的又一次重读,上一次阅读,还是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成立之初为本书举办的共读沙龙(小组第一期沙龙)做功课,主要感悟有三——一是鲍曼清晰指出,大屠杀并非是现代性语境下的一个特例,而完全是现代性与随之而来的科层制造成的道德中立与豁免引发的必然结果。鲍曼写本书,绝非仅仅是为大屠杀受难者鼓与呼,而是深刻反思现代性的弊端与阴暗面。二是正是基于鲍曼以现代性为反思对象、而非简单只是为自己所属的犹太族群发声,他如果活至今日,一定也会对中东冲突中受难者与施暴者的角色反转,予以尖锐的警醒与批判。伟大的知识分子如鲍曼、阿伦特,都是能从全人类文明与福祉角度思考问题,而非简单从自己所处的阶层、族群与职业共同体出发来发声。三是书中尖锐指出,现代性很多时候,不只并非大屠杀的阻碍,反而是大屠杀的助力者。在人类再次面临核战争与文明毁灭的考验之时,每一位心怀天下的读者、尤其是世界各大国的主政者们,都特别应该来重读鲍曼这部不朽之作,慎言国家暴力与战争。
(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国内中共党史领域的权威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在新世纪之初(2000年)引进出版的一部由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这部传记在国外、尤其是西方世界影响颇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跟国内出版的同主题作品相比,作者更能站在第三方立场上、相对客观和中立地书写周恩来的一生,并蕴含了国内相关题材作品里不多见甚至鲜见的丰富历史细节,对于全面而立体化地理解周恩来其人其事很有帮助。在书写过程中,作者既注重运用精神分析手法,探究周恩来的出生与成长背景对其毕生性格与个人身份定位的影响,又熟练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讲述周恩来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当中的独特性、稀缺性,以及他之于中共和新中国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性贡献。尤其在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及周恩来在中共党内的位置浮沉变迁研究上贡献突出。值得推荐。
宋应星《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手工艺与科技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围绕本书的写作、出版、长期湮没与再发现的传播史脉络探究,以及其与本书作者宋应星本人生平之间的互文关系,已经超越科技史的本体范畴,成为关于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史的重要话题与讨论素材。今天再来读这部经典作品,不只可以管窥晚明时期中国手工艺与制造科技的发展水平与累积经验,也可以从本书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一位基层文人身处巨变之世里,对救国之法、天下大势以及文人身份自我认知的丰富信息。这个版本里,博学而“不器”的潘吉星先生考据、注释与翻译俱佳,是普通读者领略名著风采的最佳选择版本之一,值得信赖。
马一《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马一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关于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的佳作。作为一部群像式的研究作品,本书较好地做到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个人作为分析与时代大势综述相结合、公使群体的特殊性与其作为晚清官僚的一分子的普遍性分析相结合这三方面兼顾的特点,较好地还原了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的整体面貌、历史贡献与时代局限性及其深层次原因。本书的最大缺憾,在于完全没有参考和征引外文史料档案和相关文献,使得其完全依靠国内史料文献展开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偏颇性与局限性。然而瑕不掩瑜,本书以驻外公使为落脚点、切入的对晚清政治之弊的精准分析,在中国重新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十月份读过、出版时间距今在三个月以上、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历史社科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添加个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读者,并告知真实姓名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