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信息提要
2024年6月15日下午,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在腾讯会议线上举办第七十三期沙龙,讨论交流《中国政治的细节:一个县的减贫治理》一书,这也是小组上半年推出的“县乡中国”系列共读沙龙中的第四场活动。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周鑫宇老师和上海财经大学曹东勃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走进山西省岢岚县,透过减贫治理的窗口,观察中国政治治理过程中的“艺术和科学”。
下文为嘉宾发言纪要,由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志愿者孙美玲整理、小组志愿者吴欣欣排版。
共读沙龙纪要
文/图片搜集 | 孙美玲
排版 | 吴欣欣
周鑫宇:
一、研究缘起
这本书承载着我特殊的人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某些期望,它是我基于兴趣完成的作品,是我自己内心一个自然又强烈的想法的结果。
作者周鑫宇教授
写作这本书最初的冲动是,我自己在研究国际关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最主要的偏见集中在中国的政治,而关于中国的政治又缺少能让外部世界直接或者更生动地去理解的作品或者理论话语。所以我就一直想写一本让外国人看的,关于中国政治的书,我的研究方向中的一个重点是公共外交,所以如果能够把中国的政治向世界讲得更明白一点,对于我们专业来说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以往国际关系其实更多的是在政治学学科背景下去理解,它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政治学的思维和视角。对于中国政治学的关注也普遍受到西方的影响,以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为主,但制度只是一个框架,政治过程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这是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较少关注到的。所以关注县域、乡村的治理,对于中国政治的研究乃至政治学学科的发展都有益处。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忐忑,因为跟大多数写县乡问题的老师们不一样,我的学科背景是国际关系,原先我是研究国际世界的,关注的是国外,很少有机会做国内的、基层的调研。为了写这本书,在学术压力相对小一些的时候,利用了几年的时间,每年都出去走走看看、去调研,特别是集中去了山西省忻州市的岢岚县。它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典型地区,在脱贫方面很成功也很典型,所以就把这个地方的治理经验记录下来。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新农村
基于国际关系的学科背景,我的研究从减贫的角度切入。贫困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也是全世界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减贫是大家的共识,问题是如何战胜贫困呢?全书从贫困的原因、村庄的动员、县域的动员、国家体系和对中国治理的启示几个方面去讲中国的县域减贫治理,并希望揭示一些普遍的政治规律,最终实现良治和善治。
二、问题意识:
为何中国的减贫治理是有效的?
区域性的深度贫困不仅是个体因素导致的,更是宏观的结构性因素引发的。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导致贫困的原因都是类似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如气候恶化等;二是政治经济因素,如战乱、腐败、全球化的冲击等;三是社会文化因素,如陈规陋习、文明程度低等。深度的贫困有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贫困地区的减贫异常困难。
联合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消除贫困,人类也利用了很多方法来克服这些障碍。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可以尝试改变自然,比如植树造林和南水北调,但是挑战自然难度非常大。第二个常见的做法就是移民,脱贫攻坚就有很多村庄是通过整体搬迁实现的。治理腐败、应对城乡不平衡等问题的做法在全世界也都是类似的,改造思想文化就是做一些移风易俗、发展教育的工作,这些都是全世界共同采取的行动。
岢岚宋长城
贫困的原因是相似的,减少贫困的手段也是相似的,那么如何真正战胜贫困?为什么相似的政策在岢岚和中国的其他地区成功了,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地区却不奏效?这需要政治组织通过政治过程来实现。这本书就是要揭示是怎样的政治过程使得中国的减贫治理比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有效,从而使得人类已经长期总结的共同经验发挥作用。
三、政治细节之一:
唤醒村庄的过程
成功的减贫治理不只要在政治上唤醒国家,还要在政治上唤醒村庄,在贫困地区把国家的政策转化为集体行动。国家的减贫政策需要在具体的复杂系统中解决问题,贫困村庄就是这样一个系统。不同的政治力量在村庄内部互动,决定了集体行动的结果。
在岢岚的村庄中,有三股政治力量影响着关于减贫的集体行动:国家、民众和村庄中的精英。国家构成了村庄政治系统中的第一股力量,包括了自上而下的减贫政策、县乡政府影响下的村委会,还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也属于国家注入村庄政治中的力量。民众构成了村庄中的第二股政治力量,这股力量蕴藏在村庄内部既有的组织秩序中,如亲缘、宗族和邻里关系等,还有民主议事制度、依托现代企业的经济能人等,当村庄需要采取集体政治行动时,村民也可以通过这些关系联结起来,从而构成影响村庄政治的有组织的力量。村庄中的第三股政治力量是村庄精英,他们是在村庄的政治组织中处于权威地位的村民,在村庄的集体行动中能够较大地影响其他村民的认识和行动,是村庄政治中的“关键少数”。
岢岚文昌塔
村庄在政治上被唤醒,依靠的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多种力量在村庄政治中建立合作和彼此强化。书中详细展现了岢岚村庄中的民主、文化、经济的各种过程,例如针对确定贫困户的民主议事会和会前的酝酿过程、针对爱心超市物品分配的积分兑换制度、各种文化评比活动等。在熟人社会的情境下,人们的荣誉感更为强烈,村庄精英也被调动起来带动村民转变思想,村民在评比活动中产生获得感。
正是这些过程强化了村庄内部的社会关联,塑造了组织秩序,在此基础上提高了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从而让国家的脱贫政策在村庄中转化为现实。
在国家政策通过村庄政治转换为治理结果的过程中,还有一股外在的力量至关重要——驻村扶贫者。驻村扶贫以人力资源的形式精准扶助,向乡村派遣大量扶贫者,这是中国共产党有组织的行为,党的组织和领导使得中国的政治治理具备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动员能力。这些驻村扶贫者是乡村新的政治力量,他们通过与村民共同劳动等方式融入村民的生活,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接纳,从外部精英变成内部精英,跟当地的国家力量形成一体力量,最终在动员村民搬迁等政策执行难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把外部的政策转变为村庄内部的共同意志。
在中国的脱贫攻坚中,村庄就是承载各种政策和人员力量的基本容器,国家的脱贫政策、县域政府的制度设计和企业所构成的外部市场条件都要通过村庄内部的政治行动发挥作用。在村庄组织衰减的情况下,如何去动员村民,激发村庄传统,实现村庄选举等民主制度,唤醒村庄内部的动力等,这本书展现了丰富的细节。它为我们向世界介绍中国政治、理解中国政治和研究中国政治都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评议环节
曹东勃:
周老师的这本书我读下来很有收获,他选择的国际比较的视角特别好,很自觉地把读者设置为外国读者,有意识地以国际传播的视角去介绍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运作过程中的结构性规律。看上去好像是摆了一个闲笔,但实际上这对我们跳出扶贫,理解深层次的政治结构都大有裨益,这本书读下来我主要有两点体会。
评议人曹东勃教授
一是特别强调政治过程。以往的扶贫研究强调价值话语,如以人民为中心等,而这本书挖掘其中的底层逻辑,关注脱贫攻坚的过程。又从脱贫攻坚的过程能够反观整个国家治理,比如确定贫困户的过程中,村民在召开代表会议前的酝酿和评议,如何实现民主集中,几上几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国家宏观政治层面的运作是同构的,这个分析很有意思。还有修路、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问题,这都是政治动员的过程,在这其中如何争取最大的民意政治的技艺和政治运作的规律。
二是特别强调生活的治理。国家在特殊场景下对社会的治理触角深入到生活领域,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移风易俗,就是一个生活治理。如何去因势利导,如红白喜事等,利用在地的不同代际的人群之间的冲突,制定新的村规民约,包括外来的援助,驻村工作队等去实现。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不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帮扶的机制和政治基础都是有特殊性的,如执政党的使命感,上层建筑基础和底层的民意基础等。
问答环节
许金晶:致周鑫宇老师:《中国政治的细节》一书之于中国扶贫工程的研究,始终将其置于中西政治比较的语境下探讨。因此我的问题是:西方发达国家并未推进过类似中国这样的帮助贫困民众脱贫的工程,具体有哪些原因?这跟西方国家各自的政治制度设计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联系?
周鑫宇: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像中国这种从政治工程的高度来推进脱贫的不多,但并非没有。如果只跟美国这样政治制度的国家来对比,可能反差强烈,但是放眼全世界,解决贫困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尝试的事情,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已经积累了很多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理论思考是共通的,实践经验却特别本土,所以这样的议题很适合从民族志或田野笔记的形式,以记录或者描述的方式去呈现,这会超越框架性的理论研究,展现丰富的细节,而这些细节确实也蕴含着世界政治的多样性。扶贫治理既有一些理论上的共同点,同时也是多姿多彩的,多样性也构成了政治治理研究的魅力。这样一个议题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促进这本书的完善和后续的。
许金晶:致曹东勃老师:您之前在世纪文景出版的《在城望乡》一书,可以跟周老师的这本《中国政治的细节》,构成一种学术对话关系,而这两本书,我们小组都举办过共读沙龙。能否比较一下您眼中这两本书在研究方法、主题内容与研究结论之间的异同,以及周老师这本书,对于您后续的城乡中国研究的启发和影响?
曹东勃:两本书相同的地方在于《在城望乡》也是长期驻村调研的成果,是在挂职扶贫期间的思考,也有很多很丰富和有趣的故事。周老师这本书的启发在于中外比较的视角,可以为中国故事的传播和理解深层次的政治结构提供帮助。
书友:这本书希望通过减贫治理的窗口来回应中国政治的过程是怎样的,您提到了“漏斗型治理”的概念,您可以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再详细阐释一下吗?
周鑫宇:我们国家的制度有独特性,每个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都受到政治制度和历史经济的影响,如果一直强调中国的制度优势,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讲,就容易形成各说各话的局面,没法形成很好的学术对话。“漏斗形治理”想要提出,在脱贫攻坚的治理中呈现出了一种上下联通的结构。原先关于这个结构中人民如何与党连接起来,党的政策如何到每个差异化的地区和个体,故事讲的不多。
脱贫过程中,政策一级级落实到基层,东部对西部的支持,转移支付还有国家建设的重大工程,比如道路桥梁、电网等,所有国家层面发生的事情怎么到基层变成基层发生的事情,这当中会有一个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国家在上面,中间是基层政府,下面是事情发生的地方,有村庄/社区和民众。
其他领域的治理也是一样的,每一个治理过程都可以按照国家-基层政府-本地去形成一种分析框架,讲出其中的故事,这是关于政治过程的分析框架。中国的政治特点和制度优势也要在其中去体现,中国的国家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基层政府和当地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国的制度特点、社会特点和文化特点,存在相似的权力结构,这可以解释中国的治理效能和过去的发展奇迹,超越了西方政治理论的假设,在书中的尝试其实有一个比较大的学术野心,去解释整个治理理论。
总结致辞:
思想传播的受众导向和公共性建构
许金晶:
在周鑫宇老师的这本书里,无论是基于外国读者的写作取向,还是本书跟西方一些主流政治学家的对话,跟评议人曹东勃老师的研究与写作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通的,或者说一种对话的效应。曹老师日常也会通过公众号或短视频,做一些深入浅出的学术传播,始终坚持用公众能够听得懂的日常语言来传播。无论是周老师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讲述中国政治的细节故事,或是曹老师这样将学术的语言日常化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城乡故事的传播,这与我们小组的公共性使命都是相通的。
小组创始人许金晶老师
我们的沙龙没有设置准入门槛,面对社会上对扶贫以及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沙龙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状态。我们是完全公共化的、完全公益化的沙龙,只要大家有经典共读的需求,我们都尽可能地把大门面向大家敞开。这样一种兼容并蓄的,带有某种共产主义理想式的共读的理念跟周老师和曹老师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传播都是相通的。
周老师的这本《中国政治的细节》,是我们小组上半年推出的县乡中国系列共读沙龙中的第四场活动,也是最后一场活动。在这个共读系列中我们集中关注了县乡中国的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有着不同侧重但又共同关注当代中国重点现实面向的这些议题,来获得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系统性的认知。
2024年下半年,我们将开启以“科学作为天职”(出自李猛新译马克斯·韦伯名著)为主题的中外科学经典系列共读沙龙,书目包括《时间简史》《天工开物》《物种起源》《本草纲目》等,欢迎各位书友持续关注和参与。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添加个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读者,并告知真实姓名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