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第一则:5月11日,再次推荐好友韩松落创作于将近三十年前的抒情民谣《金盏花》。
这首歌创作于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是“九十年代”流行音乐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首《金盏花》跟松落收录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晚春情话》里的小说《写给雷米杨的情歌》,是极具互文关系的姊妹作——既写给松落自己的波澜青春记忆,也写给松落以乐评、小说和民谣唱作这三种文体共同见证的流行音乐之昨日辉煌。
在这种双重怀旧的背景下,《金盏花》歌词里的小城爱情故事叙写,就具备了观照个体青春与国家文艺复兴这样以小见大的“复调”般意义。而松落本人,正是这一切的亲历者、见证者与书写者。
理解了这一层背景,就不难理解松落在本曲的温婉演绎背后的无限深情,也能够对他唱到“月亮”一词中的“月”字时、心弦震动的颤音,抱有感怀莫名的共鸣。那是中年歌者追忆往事的心绪万千,也是如同Pink Floyd乐队经典专辑名称“月之暗影”一般、内心深处的幽暗与哀痛的瞬间苏醒。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落泪啊?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生命中最无法承受的,不是苦难之重、不是病痛之殇,而恰恰是昔日有缘人、如今形同陌路,一切哀伤无从说起、而又消散如烟的不可名状之轻。
这样的歌,最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此刻,独自静心,默默聆听。
第二则:5月15日,来自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人热西.才让旦的《灵静》。
就在本周开始之前,热西.才让旦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然而先是下班时通过网易云音乐“每日推荐”歌单、听到这首《宁静》,然后当晚重看拉华加导演的电影《旺扎的雨靴》,才发现本片极其动听的片尾曲,同样是出自热西.才让旦之手。正如李睿珺导演所说,甘肃跟青海其实距离非常近,本质上来说,他拍摄的叙写甘肃乡村的电影,跟以万玛才旦、拉华加等为代表的安多藏区电影人的“藏地新浪潮”电影,所呈现的都是相近或共通的西北地域生活。下次系统访谈拉华加导演时,也很想问问他跟这位在甘肃生活的热西先生的交往经历。
搜索网易云可以得知,热西从事藏地民间音乐的整理、开发与创作,已经超过二十年,也早在十多年前,就拿到过最佳世界音乐唱片奖和美国独立音乐大奖。作为接触和了解当代藏地文艺、已经超过十年的我来说,本周才听说这位伟大的藏族艺术家,实属惭愧。正如何平老师所说,我们之于同样在中国生活的各民族文化的学习、了解与传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这方面,刘亮程老师包括《本巴》《捎话》等在内的多部重要作品,堪称汉族文化人虚心学习中国其他民族文化、并大力进行转化与传播的典范,值得学习和效仿。
就这首《灵静》来说,全曲自始至终,就是简单而重复的基础木吉他和弦,配上男女双声的哼吟相和。就是这样至简的人声与和弦编配,却传递出宁静、悠远而变化万千的动人气象,仿佛人与自然、男与女、天与地的隽永音乐寓言,回味无穷。
如果我们不以物质、金钱和工具理性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话,就会发现跟我们同处一个国度的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与气象万千。也特别愿意跟随何平、刘亮程等师友前辈的步伐,为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修习、发现、传播与交流,尽一位内地读书人的绵薄之力。
第三则:5月18日,来自程璧将近十年前问世的广为流传的民谣《给少年的歌》。
这首歌,是程璧民谣唱作初期制作最为成熟的一张专辑《我想和你虚度时光》里的第一首歌。键盘音效的清澈与节拍感,仿佛打在回忆者心弦上的阵阵情愫,配上程璧娓娓道来的人声,简单的歌词,由此被赋予了时光流转的纵深度与河流感,非常动人。
程璧创作这首歌时,正值二十多岁、从北大毕业的青春最好的年华,然而在这首歌的深情演绎中,我们却听到了一种跟她的年龄不太相符的沧桑与笃定感。最为美妙的是,这首无论是编曲、歌词,还是人声歌唱,都秉承至简气质的作品,却营造出一种沧桑而不世故、悠远而不虚无、怀念而不沉溺的间离式美学意境,非常适合在深夜之时,独自仔细聆听。
是的,一切过往的爱恨离愁,都会远去;我们在回忆往事时,既不慨叹虚度年华,也不幽怨碌碌无为;那些曾经拥有的,相爱的,热烈的,在往事随风的淡然一笑中,化为音符,或歌或止,是为人生……
第四则:5月20日,来自Beyond乐队主音吉他手、同时也是Beyond三子里最能承继乐队摇滚精神的黄贯中 “单飞”之后的代表作《Too Many》。
就在上周,Beyond乐队灵魂人物黄家驹的墓碑,遭到香港本地两位追求流量的 “网红”人物的恶意破坏,让海内外Beyond乐迷深感痛心。更让人痛心的是,随后乐队相关人士网络发言、以及由此引发的自媒体 “炒作”,让一直以来地域、族群之间的对立与割裂情绪再次尘嚣日上。所有这些,都跟Beyond音乐所倡导的博爱、批判与包容精神,已渐行渐远。
作为Beyond音乐长达三十多年的乐迷和Beyond音乐文化传播的关注者,实在无言以对,唯有分享此曲,聊表心声。
第五则:5月23日,来自程璧改编自木心诗作的动人民谣《杰克逊高地》。
木心的原词,黯淡的基调下诗意而忧伤,尤其是点题之句“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尽可原谅”的背后,却是看透世事的无尽凄凉。这种极具自反性的人生哲学表达,隽永而无奈。
程璧的演绎,很好地还原了原诗的意境。在宁静而又触人心弦的木吉他演奏陪伴下,程璧特有的干净而又自带层次感的人声,从容娓娓道来,哀而不伤、静而不止,让人心绪悸动的同时,又能感觉到一种可控的边界感,一种隐忍的未来希望。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让我们在程璧的歌声中,跟过往的一切和解,不作奢望、但依然相信未来。
第六则:5月26日,来自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队联合演绎的《清华大学老校歌》。
这首老校歌由1923年清华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而来,汪鸾翔先生创作的歌词,将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与无问西东、报效家国的深沉情怀融为一体,被贺麟先生等清华师生誉为征集的歌词作品里、最能代表清华精神的一首歌,因而顺利入选。
这首问世至今已经超过百年的老校歌,在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队的演绎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深情、隽永而恢弘、庄严,有一种正剧般的仪式感,非常动人。在几年前为清华校庆而献礼的公映剧情电影《无问西东》和纪录片《大学》里,都出现过这首歌的动人旋律,引人神往。
今天下午在清北两校南京校友的联谊会上,有幸听到已经成立十年的清华南京校友会合唱团对《我的祖国》等歌曲的合唱演绎。看到从20多岁到80多岁各个年龄段的清华校友,一起在舞台上互助互爱、守望式共同高歌,确实非常让人感动。
这种集体主义的音乐呈现,深值于共和国语境下的新清华传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体化的合唱,是多声部、多音素的共鸣,而不是众口一声的简单统一,充分体现了清华人既强调组织性、纪律性与家国奉献,又富于个性与差异化发展的特点。
期待下一次联谊会上,能听到清华南京校友会合唱团,来演绎这首清华老校歌。
(本文内容全部来自蓑翁在2024年5月份于微信朋友圈分享推荐的音乐及其点评、感悟,配图来源于网络。以上音乐均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中查询聆听。)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添加个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读者,并告知真实姓名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