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2024年9月电影分享

文摘   2024-10-12 07:08   江苏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周末两天长达六个多小时的线上访谈里,对范俭导演个人比较深刻的几点印象:

1.第一次深度进入自己生命体验的电影,是中学时包场放映的陈凯歌导演电影《霸王别姬》。而电影那种关注时代洪流背景下普通人命运迭荡的问题意识,后来贯穿到范俭几乎所有的纪录片创作之中。

2.对拍摄对象遭遇的病痛、苦难与穷困,既保有足够的共情能力,又有一以贯之注入的温情、明亮与希望。

3.以明暗之影像,观照明暗之人间。

4.尊重和倾听家人、创作伙伴和朋友的诉求与建议,并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对每一位拍摄对象的生命陪伴和观察相互交融,一以贯之地经营自己跟拍摄对象之间的“主体间性”,而非单纯把拍摄对象当作作品呈现的客体。

5.一方面保持独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之于时代大环境的灵活;欢迎团队和工业化制作的作品创作机会,也随时准备回到“一个人的纪录片”的原生创作状态。

6.在而立之年经过两年的困顿与迷茫期之后,坚定了自己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初心,至今不变。永远做自己最热爱、并且最擅长做的事情。

7.满足外界带来的短期化创作机会的要求,但之于个人主流创作而言,做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8.保持青春,保持初心,相信自己的创作巅峰期还远未到来,并为未来持之不懈地努力与自我生长。

9.对于创作者而言,作品的生产过程比传播和结果更为重要。传播再受限、受众再有限、甚至在当下根本不可能得到传播,如果真正认为有价值的作品,还是应该去拍摄和创作。至于后续有无可能得到传播、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如何,同样应该抱长期主义的心态,并且遵从自己历史记录的自觉与敏感性。

方励《里斯本丸沉没》:继学者汪民安导演的纪录片《福柯》之后、又一部可以丰富中国“学人电影”类型的范式开创与议程设置意义的佳作。相比于“里斯本丸沉没”,其实片名叫《“打捞”里斯本丸》更为合适——前者的事件本体与调查者隐身的意义能指,跟后者的当代史本体与电影编创团队主体显性化的状态所指之间的差异与微妙张力,是本片“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原因所在。跟纪录电影、直接电影等既定电影范式相比,本片更接近于以导演为第一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式“公路”电影。这种纪录片化和电影摄像机显性化的即兴剧情与主题调查式电影,为电影分类学制造了难度,为电影的人本主义精神提供了范本,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下、超越“身份与暴力”(阿马蒂亚·森代表作书名)的生命本体叙事与记忆复建,贡献了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本文内容全部来自蓑翁在2024年9月份观看并推荐的电影,点评均为蓑翁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添加个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读者,并告知真实姓名和身份)!


蓑翁论书
源自微博@江海一蓑翁 的核心子栏目#蓑翁论书#,@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文章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