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时隔五年、1653天,立陶宛已故艺术家图米纳斯执导的话剧《浮士德》再次在当年该剧的世界首演之地南京上演。在这阔别的五年时间里,整个人类社会所共同遭遇的疫情、战争与撕裂,让这部根据歌德名著改编的新版话剧,更具当代社会的寓言意义。演出的成功,是献给逝者图米纳斯的最佳挽歌。
新版《浮士德》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位主角的演员设置。饰演浮士德的王砚辉沉稳而老成,将浮士德那种既谨小慎微、又深藏无尽欲望的知识人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跟浮士德相对的,是饰演墨菲斯特的尹昉的年轻、轻浮与肆意妄为。正如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钦文老师在本剧对谈沙龙中所言:浮士德与墨菲斯特与其说是两个人物,倒不如说是每一位知识人的一体两面——因为理性,所以深藏欲望;因为沉稳,所以渴望放浪;因为老成,所以向往年轻……基于这样的戏剧设定,我们完全可以把话剧《浮士德》,理解为每一位知识人在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对抗与斗争,这样的斗争,是超越特定的时代语境的,这或许也是话剧尽量隐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的表达用意。
正如《茶馆》《麦克白》等众多经典戏剧中、都会设置旁观者、预言者的角色一般,在话剧《浮士德》中,一向以群体形式出现,众人之间同鸣、共振的“群众”形象,也是这部剧的一大亮点。话剧开场,每当富于救赎感的音乐响起之时,舞台左下角的“群众”们就会跟随音乐而或挣扎、或哀鸣,仿佛只有在这种类似宗教般的仪式之下,他们才有可能被知识精英们短暂窥见。而在后续的戏剧演绎当中,“群众”的或欢呼、或跟随,一直与浮士德、墨菲斯特这两位主角的二元互动关系同台呈现。借助于这样的戏剧表达,编创团队将浮士德与墨菲斯特所构成的个体心灵境遇的二元困境,推演至包括台下每一位观众在内的众人生活之矛盾与撕裂境况之中。墨菲斯特那些轻浮与放浪之间的诱惑挑逗,浮士德在理性与欲望之间挣扎中的灵魂拷问,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越发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语)里所面对的共同境遇。
一部戏剧的成功,主要还是要依靠演员们的表演来实现和完成的,在这一点上,三位主角的表演呈现,都非常可圈可点。
王砚辉饰演的浮士德,将这个人物身上理性与欲望、天真与幼稚、理想与局限之间的冲突感展现得非常到位。舞台上的浮士德,时而在诱惑与坚守之间痛苦挣扎,时而像一个孩子一般、为了爱情和理想欢呼雀跃与纵情想象,时而虔诚忏悔、而又不敢跟命运进行真正的抗争。这样的演绎,对于每一位饱读诗书的观众来说,相信都是深有共鸣。
而尹昉饰演的墨菲斯特,更多呈现的则是浮士德性格与身份状态的相对一面。浮士德谨小慎微,而墨菲斯特则放浪自如;浮士德瞻前顾后,而墨菲斯特则轻浮从容;浮士德沉稳老成,而墨菲斯特则活力无限。相较于歌德原著里对墨菲斯特邪恶形象的刻画,话剧《浮士德》里塑造的墨菲斯特,是一副年轻、从容、自如、颇具个人魅力的年轻美男子形象。这样的改编,把墨菲斯特的诱惑之于浮士德的不可抵挡,予以更加合理化的呈现。看着尹昉在舞台上收放自如、生命能量十足的演绎,相信不只是台上的浮士德,包括台下的我们,都会对墨菲斯特的这种魅力与诱惑所“怦然心动”。理性之于情感与欲望的约束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张歆怡饰演的玛格丽特,同样是这版《浮士德》舞台上的一大亮点。作为南京女孩,张歆怡将玛格丽特身上的那种单纯、以及对于爱情的渴望,呈现得非常到位。玛格丽特气质里的那种单纯与天真,其实跟浮士德性格里的童真一面,构成了良好的互文关系,这也是年龄差距明显的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原因。在监狱里忏悔那段戏,堪称玛格丽特在这部剧里的“高光时刻”,张歆怡这段表演里的撕裂与爆发力,极具共情效应,相信台下的观众,也都会深深为之震撼。玛格丽特最终以圣母受难的姿态被献祭,将她比浮士德更为勇敢、更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受代价的那一面性格呈现无余。从这个角度而言,玛格丽特集天真与勇敢于一身的性格,同样是浮士德内心渴望而不可得的灵魂另一面。
所有上述表演,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舞台背景,那就是特意倾斜、摇摇欲坠的巨大的书架。这是话剧《浮士德》写意化的舞台背景里最重要的核心元素。满载典籍的书架,既象征作为浮士德立身之本的知识与理性,也是文明社会的生存之本;而它的摇摇欲坠与风雨欲来,既指向浮士德在诱惑与欲望面前的节节败退,同样也是文明世界面对战争、疫情、冲突时脆弱不堪的巨大象征。戏剧结尾时,书架将倾,典籍纷落,或许很多观众会跟我一样,瞬间想起人类与世界如今面临的危险境遇,感怀莫名。
正如前文所说,铿锵激烈而又悲怆万分的配乐,同样是这部剧的重要亮点。这些富于宗教仪式感与超越性的精彩配乐,不只是戏剧诗意、深沉氛围的重要营造工具,同时也将本剧的核心主题、即望之蔓延与救赎之虚无呈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在戏剧末尾,依旧潇洒的墨菲斯特戏言:我只爱人生的虚无,但作为深信“生命有为”的观众,我更愿意用这部剧里的另一句经典台词,来作为这篇随笔文字的结尾——“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就此搁笔。
2024年6月19日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于2024年6月21日在“群学书院”公号首发,刊发时略有删改,此为原文。配图来源于话剧《浮士德》剧组。)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添加个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读者,并告知真实姓名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