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三个理解误区,请回避!

学术   2024-10-08 21:02   上海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确实知易行难。今日我们先讨论澄清认识理解,随后继续研究对策方法。

作者:知本咨询国企干部研究院
来源丨混改风云(ID:kccbest5584)

1

“三能改革”倒计时


改革是为了治病。

企业的病,有的属急症,症状虽重但可以药到病除。比如组织结构调整就属此类,三下五除二就能改过来。

有的病内虚外弱,需要加大药量,慢慢调养。类似干部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急不得,必须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可能解决。

有的病看似不碍大事,但就像真菌感染,反复发作、长期困扰。国企干部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已经在改革当中提出来20多年,依然成为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的症结,足以说明这个企业病的顽固。

对于这种看似病情不重,实则长期影响肌体健康长寿的慢性炎症,应该怎么治?

医学已经说的很明白,抓住两个关键,一是不能拖不要等,尽早治疗;二是坚持持续用药用方,病情露头就打,防止反复。坚持几个周期,肌体习惯了,自然就会痊愈。

关于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改革,也是一样的。

其实对这个治疗方案,大家都能理解、都表赞同、都愿推动。不过既然这种企业员工能不能市场化进退的病症,并不是显得那么急、那么重,同时真搞起来恐怕麻烦还不少,所以很多企业朋友都先选择等等再看、放放再说。

这个时候,靠企业主动自发推动改革,缺少压力,也缺少动力。只能施加必要的外力,从外部帮助企业提升紧迫感,立即投入行动。

9月27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第三次推进会上,提出“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动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的明确要求,就是这样一剂催化针!

不得不说,在国企改革新的关键阶段,对国企“三能机制”这个老大难问题提出倒计时和关门要求,来的及时!来的准确!来的到位!

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末,还有五个季度,一共大致400天时间,怎么抓紧时间在国企建立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呢?

认识论决定方法论。

我们第一步还是要回归到对“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这个改革任务的基本理解。

在实践中,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有不少理解中的误区和偏差。今日,我们找出三个来,一起辨析一下。
2

末等调整就是末位淘汰?

末位淘汰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

它说的是,一个组织内部,考核评价排在最后的一个,要被迫离开。

有点残酷,有点无情。

GE公司前领导人杰克·韦尔奇提出 “活力曲线”理论,坚持末位淘汰,对于推动GE的组织竞争力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提到末位淘汰,大家会有两种感觉,一是无论什么组织,都一律搞这种竞争性排队和淘汰,有必要吗?二是在《劳动合同法》规范下,末位淘汰合规合法吗?

现在国企改革,将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作为一组概念提出来,就是为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并且要和末位淘汰明显区分开来。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有独属于自己的特点。

1、末等调整,关键是“调整”。

如果在企业的考核当中,有的管理人员处于最后的位置,按规定就要开展末等调整。

请注意,调整并不是淘汰!

调整的范围边界很宽,可以是在原部门改变员工的工作职责,让其更能发挥个人能力所长;也可以是调整岗位、调整部门、调整单位,把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

同时,如果这个员工现有的岗位确实难以达到要求,那么可以通过降低岗位、降低级别的方式,开展调整。

如果还是不行,那么可以通过组织单独或者集体培训的方式,让末等员工接受训练,提升技能,转岗转业。

总之,末等调整,是要企业尽可能给低绩效员工找到各种可能的出路,而不是直接、简单、粗暴的解除劳动合同。

2、不胜任退出,核心是“不胜任”。

《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企业可以与这位劳动者解除合同。


这就是不胜任退出的法律意思。

不胜任三个字,说起来容易,评价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当后面的结果是员工退出的话,必然引起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的直接争论、争议,甚至有的会引起劳动纠纷。

所以,国企推行不胜任退出制度,核心是要能够合法、清晰、及时的评价出员工表现是不是满足要求,能不能达到岗位基本条件,并且让员工心服口服的接受。

这就需要岗位职责标准量化,考核指标标准量化,考核契约明确清楚,评价程序客观公正,要达到这个要求,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做更多努力。

将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连结在一起,就能够明确其意义和通常说的“末位淘汰”,并不是一个概念。

这是一个有充分法律依据,体现国企人才管理特点,推动国企市场化人才机制的基本安排。

3

企业人不够用,还需要末等调整和退出吗?

时不时有国企吐槽,“我这个公司正在发展期,用人本来就紧张,招到合适的人也不容易。现在搞末等调整和退出,还要把现存的人整走,有点多余,没必要吧。”

这个问题,需要从根子上解释清楚。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是根据国企普遍组织问题制定的药方,虽然可能对有些企业,药量有点大、有点猛,但对国企保持长期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企有两个长期存在的机制短板!

第一块短板,是组织机制短板。

如果您对比一下国企和外企、国企和民企的人均员工产出,就能发现,在很多行业里,很多国企的组织效率是达不到国际领先、国内同行的平均水平。

这个问题是国企在计划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赶上。

要建设一流企业,必须有一流的企业组织。不持久发力解决组织效率提升,人均绩效提升的问题,不建立起长期稳固的管理人员退出通道,不把国企人才进退的前后门彻底打通,这块组织机制的短板会影响国企的竞争力。

第二块短板,是用人机制短板。

很多人进入国企,都有一个愿望,“求稳”!

国企的组织稳定、业务稳定、工作稳定,自然个人职业比较平稳。

这是国企的优点、特点,同时也是市场竞争中的短板。

由于自己想稳,就彼此更重人情,相互求稳,上下求稳。久而久之,绩效导向的文化就变成人情导向的文化。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不犯大错,都能平稳度过。

“稳”是什么?对于组织来说,这就是“熵增”,久而久之,会打掉企业的血性、战斗力、爆破力,侵蚀企业的神经和肌体,让企业负重前行。

华为公司每隔几年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就是为了解决熵增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三十年如初的狼性精神和战斗力。

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长期竞争中,成为老虎狮子,而不变成行动缓慢的大象或者只吃树叶的长颈鹿,就必须对熵增高度警觉,就需要通过外部机制抑制对冲“求稳”的熵增文化。

所以,无论是从组织短板看,还是从用人短板瞧,我们积极推动给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并不是简单的考虑企业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从长期竞争力的角度,为国企克服机制短板而采用的顶层设计和外部针灸,很有必要。
4

大家都干得不错,要让谁退出啊?


在面对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话题时,容易出现的第三个误解,就是觉得没办法找到末等的管理人员,更不知道让谁退出。

这种困惑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要将不胜任退出作为一种制度长期搞下去,就必须客观合理、有理有据的发现、评价哪些人要退出。

对于一个四平八稳的考核体系,一个主观评价占主导的评价制度,这个目标可能很难实现。

如果企业没方法让所有人在一个公平的衡量标准下显现出优或劣,如果员工个人没方法及时正视和接受自己成为末等或者不胜任,那么这个退出制度很可能就变成花架子,摆着看看而已。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有一个最简单、最直接、最可靠的办法,那就是:
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竞争机制!

龟兔赛跑是竞争,田忌赛马也是竞争,逐鹿中原更是竞争。

竞争本来就是企业的生存方式,优胜劣汰是企业竞争的结果。我们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评价,既是区分每个部门、每个公司、每个岗位谁好谁差的最好试金石,又是提供了内部一种最好的激励方法,让大家在比赛中挑战自己,展现自己。

过去几年,在一些国企推行的内部赛马,就把竞争机制和团队、员工的考核体系联系起来。

经营性团队通过赛马很简单就区分出谁是强者,谁失去了阵地。管理团队通过赛马也能够辨别出哪些部门是优秀的哪些是落后的。

由于这种竞争性赛马机制,规则公开透明,结果广为人知,所以组织内都能接受,用这样的机制为基础,再展开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结果就清晰可见。


总 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确实知易行难。今日我们先讨论澄清认识理解,随后继续研究对策方法。

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到了关键收尾阶段,为了2025年顺利完成全面推进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的目标,请各位尽早行动。



作者:知本咨询国企改革数据中心

转自公众号:混改风云(ID:kccbest5584)

文章来源网络,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您认为我们有问题,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修改或删除。谢谢!

好文章,别光自己“在看

锐思商学
锐思商学官方订阅号,旨在为内控内审人员传递权威的内控、内审、风险管理等知识和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