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小江管悟】《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如何落地?

学术   2024-10-13 20:35   上海  

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时,一般将内部控制18项应用指引作为对标。不过,有几项指引,并非容易操作落地,包括:2号指引-发展战略、4号指引-社会责任、5号指引-企业文化、15号指引-全面预算、17号指引-内部信息传递等。


有些因为比较宏观,如发展战略;有些因为比较抽象,如企业文化;有些因为太范,如社会责任;有些因为对企业基础管理要求较高,如全面预算、内部信息传递。

但这些内控指引内容,又是企业所需要的,关键是如何应用,与企业日常管理相融合。

今天来聊聊17号指引-内部信息传递。

内部控制实务中,很多并未有效贯彻17号指引,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

从内控工作成果来看,一般在《内部控制手册》增加一章节: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内容基本分为两种:

一种是大而空,照搬内部信息传递指引,没有与企业实际相有效结合,无法操作和落地。

另一种是以描述企业内部各类信息如何收集、传递,再加上反舞弊相关内容,仍未有效抓住内部信息传递的实质精髓。

由于起不到什么价值,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在很多内控手册中基本看不到了,确实,弄的不伦不类,还不如不放。

17号指引-内部信息传递,为什么应用不好,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或需求水土不服呢?

内部信息传递指引内容通篇强调:内部报告!而内部报告非合规属性,管理属性较强,管理并无标准。

每个企业所需要的内部报告千差万别,不像对外的财务报告,有明确范式标准,而内部报告生搬硬套,只会是一锅夹生饭,无法吞咽!

接下来,对17号指引-内部信息传递 内容作个简要通读。


什么是内部信息传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信息传递,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解读:内部信息传递的载体是内部报告,内部报告核心是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做经营分析,内部报告服务对象是各级管理层。

各级管理层需要什么样的内部报告?要看不同层级管理层关心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可以看看之前写的一篇文章:经营分析的大忌,不明确需求,为了分析而分析!

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报告)需要注意什么?

第三条 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二)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三)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报告管理,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及密级分类、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解读:任何一家企业,不管大小,都需要内部报告,但企业实际经常会面临以下问题:

(1)无内部报告供管理层利用,导致管理层仅凭经验决策,或拍脑袋式决策和指导。

(2)有内部报告,但内部报告传递缓慢,导致决策最佳时机错过,或报告内容失真、不当,给管理层挖坑。

(3)有内部报告,但传递过程中没有做好保密,导致商业机密泄露。

第三点类似战场军事情报,军事情报被人窃听了,仗还怎么打呢?

关于商业保密这点,见过很多企业管理层并不愿意让财务或经营部门进行相关的经营数据分析,如产品成本测算、报价分析等,老板或管理层宁愿自己计算分析,不想让其他关键员工直接参与和知晓。

如何贯彻落实内部信息传递?

第二章 内部报告的形成

第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传递及时,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第六条 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第七条 企业应当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采取应对策略。

第八条 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通过设立员工信箱、投诉热线等方式,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

第三章 内部报告的应用

第九条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第十条 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对于内部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指引内容,解读如下:

(1)内部报告价值:要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包括:支持经营决策、监控运营、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含反舞弊或舞弊风险);

(2)内部报告设计:核心是设计合适的指标,指标要围绕经营决策、监控运营、绩效评价、风险管理,且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因为与预算指标很多是相通的。

指标如何设计,可看本人之前撰写的一篇文章:如何设计高质量的经营分析指标?

(3)内部报告质量:包括:简洁性(顺人性)、易懂性(顺人性)、及时性、保密性。

(4)内部报告机制:包括经营管理条线与反舞弊条线。

经营条线:
  • 专人负责各层级报告;
  • 报告编制流程:报告信息搜集、报告编制、报告编制审核、报告汇报路径。

反舞弊条线:
  • 方式:内部举报和投诉(有激励);
  • 途径:员工信箱、投诉热线等。

(5)内部报告应用
内部报告的最大价值是要能促成经营管理行为发生,否则就容易变成仅为了报告而报告。行为包括:
  • 指导和改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
  • 协调运营进度
  • 开展绩效考核
  • 实施责任追究
  • 提出风险应对措施或应急预案等。

关于这点,可看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如何设计高质量的经营分析指标?

最 后

要确保内部报告价值得到有效发挥,首先对企业经营管理需求要有深度理解,其次需要企业运营数据匹配上,最后报告编制人员胜任能力要能满足。

另外,从管理会计视角研究内部报告,也非常有助于内部报告的设计和应用。推荐大家看看《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企业管理会计报告》。

本文为小江管悟原创文章未经原作者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作者:小江管悟

微信公众号:小江管悟


锐思商学
锐思商学官方订阅号,旨在为内控内审人员传递权威的内控、内审、风险管理等知识和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