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大师
众所周知,《凤还巢》是梅兰芳大师的代表作之一,他从编演开始,直到他晚年,都一直在上演这出戏,此剧也受到了喜欢梅派艺术的人们的喜爱。
大家知道,中国戏曲,大多时候,宣扬的都是“惩恶扬善”这样一个主题,那么很多戏,都会在戏里塑造一两个好的形象,相对的也同时塑造几个坏的形象。
比如说像《秦香莲》这样的戏,以包拯、秦香莲为代表的就是善的一方;正义的一方,以陈世美、皇姑、国太为代表的即是恶的一方,那么这其中就有了很强烈的戏剧对比冲突,使人们在同情善者,憎恶恶者的戏曲氛围中,得到惩恶扬善的快感和欣喜。
梅兰芳演《凤还巢》
那么,《凤还巢》这部戏就比较特别,他的戏曲内容人物性格不极端化脸谱化,这也比较符合梅派的“中和”“中庸”的思想主旨。
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其中的一些相对于正面人物的人物,比如一些丑角儿彩旦,在别的戏里可能就是坏人,但《凤还巢》这出戏里他们也不是坏人。
比如说像朱千岁,你说他是坏人吗?他也不是坏人,你说像大姐雪雁,她也不是坏人,那么谁是坏人呢?还真的说不大清楚,那么,大娘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她即使不是坏人也绝对不是好人。
所以,这出戏里好像没有绝对的脸谱化好人和绝对的脸谱化坏人,都是在一定时期,倾向于好人和倾向于坏人,只是有的人好多些,有的人坏多些罢了。
对于朱千岁这个角色的处理这出戏更具喜剧性。作者描写的是一个封建社会里一位纨绔子弟的典型形象。他从出场到最后戏演完结束,都在炫耀自己的有财有势,自作聪明,为此而冒名顶替,结果还是弄巧成拙,受骗上当,出丑现眼。
但是他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有一些习气的纨绔子弟罢了,并且他在遇到穆居易的时候,还送银赠马,虽然是炫耀自己的有钱,但是也算是仗义疏财吧。
这一点,好像也算国剧的进步吧,传统的戏曲普遍都是在给观众灌输一种理念,告诉人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善,什么是坏,什么是恶,所以传统老戏的人物很多时候都很极端。
那么可能是梅先生以及他的幕僚受了西方戏曲人性化复杂多变这一点的启示吧,所以,这出戏里的人物很多面性,这一点也符合生活中的人物,很现实。
《凤还巢》执笔是齐如山先生,他是学贯中西的文化人,在他的笔下,朱千岁是多面性的不是平面的,很立体。比如,当他得知穆居易逃婚,他就耍起了小聪明,想把他那天见到的那个美貌女子“移花接木”娶过来,当然最后弄巧成拙,虽然如此,但是他赠给穆居易的银两马匹并没有别的意思,也没有什么诡计,完全是帮助。
中国戏的某些特点就是,有些戏虽然是正剧,但是戏里边会添加一些小丑类人物调解气氛,使这出戏不至于太过死板,僵硬,无趣。
比如说像《锁麟囊》里的大小傧相、梅香、碧玉这些丑角,都是活跃调解戏的气氛,而《凤还巢》这出戏里的朱千岁以及大小姐雪雁,也是起的这个作用,如果没有大小姐朱千岁出来插科打诨,那么这出戏会演的很没有意趣很冷,台下会感到无趣而不愿意看,即使梅先生的唱腔再好,人们也觉得坐不住。
所以,这种方法也算是我们戏曲前辈的一种智慧吧,不像今天的新编戏,通常都是太严肃了,不说教点大道理好像这出戏就不成功!如此,看戏的人怎么能坐得住?从这一点讲,戏编的立意再好,因为没意思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所以,戏就是戏,它不是政治课,寓教于乐虽然不错,但你也得不留痕迹地让观众喜欢看才是最好的,智慧地运用,潜移默化中,让老百姓认同惩恶扬善、天理昭彰这种价值观。
除此之外,这出戏还借鉴了很多的旁门艺术,比如说在“俊洞房”这场戏,也就是后面穆居易真正见到了二小姐,那么小生和老生以及花脸四个人,互相问答,来回传话,妙趣横生!
他们所采取的,就是对口相声的抖包袱这种手法,让台底下的观众忍俊不禁,觉得非常有意思,每演到此,台下笑声不断,就好像听相声一样让观众高兴,这难道不好吗?显然现在的新编戏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凤还巢》是梅先生中期的代表作,它由齐如山先生编剧,1928年春首演于北京的中和园,最早的这出戏里还有开打呢,后来经过梅先生的不断打磨,不断精简,戏也是越演时间越短,到四九年以后基本上定型,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了。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戏曲衰落原因众多,和受众的普遍审美以及认识混乱低下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