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有人问:京剧里,比如《三岔口》是武生武丑的对打戏,想问下其他的,比如《拾玉镯》、《春闺梦》、《三岔口》、《打金砖》、《锁麟囊》、《野猪林》、《白蛇传》等剧目,分别属于什么行当的什么戏?
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把戏曲的行当总体情况说一下。
中国的传统戏是分行当的,过去,戏曲里把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现在把末归到生里,就基本上是四个行当,那就是“生、旦、净、丑”。
说起来,京剧之前的行当划分也不是太细,据说到了京剧的早期皮黄戏,受到昆弋戏、梆子剧、汉调、徽调等剧种影响,有有心人,就弄出来什么“生、旦、净、丑、末、副、外、武、杂、流”这十行的说法。
那么后来,京剧确立为大剧种,也讲究起来,有些老艺人,就觉得这样分行当是不行的,太繁琐了,于是,就在长期的演艺活动中,对这十大行当,进行了逐渐归纳合并,也就是后来的“生、旦、净、末、丑”这五大行当。
至于前面文字里说的“杂”行,那更不能有专人负责了,旧社会绝对不能像今天这样,剧团臃肿而庞大,但有国家发工资,那时候剧社里是不养闲人的,人员太庞大也负担不起这个运行成本。所以,这个杂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底包零碎”,比如扮演车夫、轿夫、旗锣伞报的,也都归到了龙套里,不再提了。
那么至于“末、外”两行,因为大部分是一些零七碎八的角色,也根本就不用专人负责,那是浪费成本,于是这两行,“末”就归入了生行,“副”也细化了一下,分别归入净行和丑行。
至于一些武行的配角,比如一些小兵子,或者一些能翻个跟头啥的,实际今天也归到龙套里。
清末民初,京剧班社逐渐形成了“七行七科”的组织制度。不上台表演的叫科,上台演出的称行,七行即“生、旦、净、丑、杂、武、流”。后三行现已不立专行,于是“生、旦、净、丑”成为四大行当。
那么怎么样分辨戏曲里的行当呢?实际很简单。
生主要是演男人,演比较清秀一点,白净一点,俊朗一点的男人,这都归为生。为什么特别强调一下他的长相呢?因为他区别于净。这其中还有老生和小生,武生之分。老生指的是年长一点的男人,小生指年轻一点的男人,还有娃娃生演小孩。武生指有武功的男子。旦呢,基本上就是指女人了。女子里也分青衣、花旦,小旦、彩旦、闺门旦等各种类别。总而言之,它们囊括了从年轻到老的女性。武旦刀、马旦是指有些武把抄的女人的类型,总体都称作旦。净呢,又称花脸,花面,大面。是指比较雄壮,比较丑陋,比较粗犷的男人。中国传统戏曲的称呼,很多时候都是反说。比如说舞台上的净都是在脸上画上很多的花纹,感觉乱七八糟的,俗称花脸,但是却被称呼为一个净字,不觉得干净,反而标明成干净。这就是舞台上的称誉反说。至于丑呢,一般是指演绎那种比较瘦小,鸡鸣狗盗的猥琐男人,多数还是指坏人的。丑多为男性的舞台形象,当然也有女性,就是俗称的彩旦丑婆子。这也是为什么在戏曲舞台上,过去一般丑婆子都是由男人扮演的原因,他们也是丑的范畴。虽然丑婆子是女性,但是呢,应该是跨行当的,虽然演的是女性,但是他们却被归为丑行,这些行当都用男人扮演就是因为他跨丑的这面多一些,男人来演,更能体现他们的滑稽性,这样也能为舞台增加不少光彩和诙谐。现在很多这样的角色都换成了小旦来演,反而失去了这些戏极高的艺术成分,这样做很愚蠢,在艺术的认知上也是一种极其没有见识的行为。比如说《锁麟囊》里的碧玉,梅香,《春闺梦》里的小丫鬟,现在有的人就给改成小旦来扮演,都是很失败的一种例子,我也不知道现在的这些程派传人是怎么想的,觉得这样做是“大聪明”,实际是一种极其没有智慧的行为!你们也不想想,程先生为什么把《锁麟囊》里的碧玉、梅香、《春闺梦》里的丫鬟都用丑角来演,你们用贴旦演,艺术性简直就是降到了谷底,因为程派正旦端庄,如果作为配角的小旦,还弄的一本正经,那这样的戏有什么意趣,还能看吗 ?呵呵。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浅谈京剧唱念中的“四声”问题
关于票友学戏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话说京剧演唱中的“喷口”
谈我对程派名家李世济的看法
浅谈京剧旦角的尾音
关于票友学戏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浅谈张君秋张派的演唱技巧
再论“程砚秋派”的发音
关于程派念白的浅论
关于京剧业余学程派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