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聊京剧教京剧人的口中,听到他们说京剧的“五音四呼”,那么什么是“五音”,什么又是“四呼”呢?
五音指“唇、齿、牙、喉、舌”这脸部的五个发音部位;四呼即:“开、齐、撮、合”四个发音时不同的口形,具体名称为: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
大家知道,京剧是“依字行腔”,字音的准确,是唱腔优美的基本要求。怎么才能达到字音的准确呢?这就要求发音的部位和嘴型的配合必须到位。
一般来讲,五音的唇、齿、牙、喉、舌、都是归正声母的,那么四呼的开齐撮合,都是规正韵母的,只有他们很好的配合,才能把字音准确优美的发到位。
那么“五音四呼”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随之而带来的,就会出现很多字音上的问题。
比如,人们常说的几大唱念毛病:
吃字(字音送不出来,窝在嘴里头,新艳秋老年实际就有这个问题,无论你粉丝承不承认)
口紧(嘴不能灵活自如地转换字音,唱的让人感觉直不楞登,听着别扭)
字音飘(字音没有根基一样,飘忽不定,腔也在嘴里东奔西窜的)
翘辙变韵(就是常常因为嘴部对字音的把控不住,发音时,五音的位置不正确,而造成的明明是这个个辙口,而送出来让人们听到的却是另外一个辙口。
比如名票杨永树唱《西厢记》“斟美酒”的“斟”字,杨先生唱成了“渣”,“壬辰辙”发成了“花发辙”,离情百倍的“倍”,“灰堆辙”杨先生唱成了“拜”“怀来辙”。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李世济老年的一个唱《锁麟囊》“春秋亭”的视频,她老人家把“秋”唱成了“敲”不收音,“由求辙”唱成了“摇条辙”)
自带口音(这一点,有些地域的京剧爱好者,尤其突出,特别是山东和一些从小就只会说本地话的很多京剧爱好者,口音很重,他们自己还听不出来,觉得很好。)
含糊不清(对字音的基本要求不明晰,缺乏基本功,咬字糊弄,不送到位,嘴松无力)等等。
有时候因为“五音四呼”的不过关,习惯于本地人口音的一些演唱者,就会带出很多本地人或者地域性的这种,用习惯性口音来发字音的现象。
比如山东人的“油肉不分”,东北人的“三山不分”等等吧,都是因为五音掌握的不好;不到位,习惯于本地口音,在字音上形成了问题。这些方面,如果不严加注意,就会严重的影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字音的清晰及优美。
《顾曲十病》中也谈过这样的问题,比如:
“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喉这几个咬字发音的部位演唱。
“飘”:演员在唱念中吐字轻飘无力。在京剧演唱中非常讲究'喷口'(既爆破音),其作用就是字音打远,清晰。所谓'喷口'即要求演员在咬字时,要把嘴皮收紧,把气息用足。'飘'也正是由于嘴皮子没劲,气息不足所造成,实际还是对“五音四呼”的锻炼认识和掌握的不够造成的。
“口紧”:亦称做'牙关紧'。即演员在咬字发音时张不开嘴,上下槽牙过于收合。这一毛病不仅影响着吐字的清楚准确,而且也造成了发音上的直平,沉闷。出现'牙关紧'毛病的原因,大多为“五音四呼”训练不得法所致。以上几项,其实都是由于对“五音四呼”掌握的不好不得法造成的问题,形成的毛病。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