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一支锦绣笔:《红楼梦》里最会吃的人

情感   文化   2023-12-16 17:33   湖北  

 



作者:沈嘉柯


鲁迅说《红楼梦》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这样爱吃的人,当然看见的是美食。


少年时代读了小说,就一直惦记王熙凤说的那道茄子——茄鲞。不过,《红楼梦》问世以来,各种流传的版本。这道菜不同版本还说的不一样。


在戚蓼生序本里,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穰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靠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这个是凉拌茄子干的做法。我有一次去一个安徽的饭局,也有仿造《红楼梦》食谱的宴席。其中这道茄子,做得很凉拌口味,并不惊艳。


这个做法主要是吃老母鸡汤的味道,茄子相当于一个载体,吸收汤汁的。九蒸九晒说得也比较夸张,无非是强调浓缩了又浓缩。有点提炼鸡精的意思,目的还是制造很鲜的鲜味。晒干了以后当配菜,本质上就是鸡腿肉拌茄子丝。


大家都熟悉的是《红楼梦》庚辰本的做法。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据说有人真的照着做,发现茄子这么又炸又炒又煨的,最后变成糜烂状,加工过度,哪里还有口感?


重新回过头看书里写的,我琢磨了一下“再用”这个说法。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分开制作配菜。


鸡油炸茄子丁做好了,先放一边备用,这是第一道步骤。


第二道步骤,后面的鸡胸肉和菌菇豆腐香干什么的,鸡汤煨干香油一收。


第三道步骤,茄子丁和这些杂七杂八的碎丁,一起糟油搅拌,封存好。吃的时候用炒的鸡瓜子再搭配。


这个炒的鸡瓜,是指的鸡腿瓜子肉,不是指鸡爪。一种地方方言的叫法。


也就是说,这道菜并不浪费鸡。刘姥姥外行了,以为要拿十几只鸡来做。其实富贵人家反而做菜精明,小巧而物尽其用,这道茄鲞,鸡胸肉、鸡腿肉、鸡油、鸡汤都利用上了,根本没浪费什么材料。两三只鸡足以,正所谓越有钱越算计。


按这个步骤来做,又有茄子的软嫩口感,又有鸡肉的嚼劲,又有鸡油的荤香,还有菌菇和五香豆腐干,其实就是天然的味精,富含游离的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增加鲜美味道。


干果子丁是清甜的,相当于加糖调味提鲜,丰富味觉层次,而且还有果香。糟油就是陈年酒糟的汁水,和芝麻香油联手,自然是香上加香。


我的结论是:这道菜基本上把古人所追求的鲜香,做到了极致。富贵人家的精致菜,这算是“素菜荤做”的味觉巅峰。


对于刘姥姥来说,尝一口惊为天人,那是肯定的。对于公子小姐太太们来说,也就习以为常了,甚至太腻了,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奶奶们,情愿看着刘姥姥吃得香甜,自己反而没什么热情。尤其写贾母最生动的一副表情,就是皱眉嫌弃食物油腻腻的。


现在的人不缺吃,生活美好多了,就算几十只鸡来配,一般的小康之家也吃得起。大鱼大肉食用过度,也犯腻味。这道茄子,就相当于酒店里的炫技菜,用来装饰身份和席面的。


真正让我流口水的,还是薛宝钗和探春商量着要吃的油盐炒枸杞芽儿。这是春天才能吃到的菜,费时费工,还只有当季鲜嫩吃得成,限期赏味,过期不候。


有一年春天我和朋友们结伴在汤逊湖边游玩,路过当地的菜馆,老板认识其中两位朋友,有本省旅游杂志的主编。为了讨好她,为他的菜馆美言几句,就问我们想吃什么。


其实是这菜馆主要是做湖鲜鱼丸,号称活鱼做菜,保证口味。但我沿途逛的时候,看到几棵枸杞树,顿时脱口而出:那就油盐炒枸杞芽。


老板嘿嘿一笑,也来了灵感,“干脆给各位做一桌时令野菜得了,别家吃不到。”


这老板发动员工即刻去湖边的和院子后面的枸杞树、柳树摘嫩芽,还摘来别的花卉野菜。我们其他人,算是沾光,意外多了口福。


在我们闲坐饮茶聊天的时候,厨房那头纷纷忙碌。菜馆的人捣腾半天,弄出一桌野菜。最是野菜能清心,堪称特制的席面。


那一桌妙菜,真的是风光无限,清炒枸杞芽、香椿鸡蛋、脆炸千叶菊瓣、炸春卷,满眼的翠绿鲜红、金黄雪白。养眼又香气弥漫。


油盐清炒枸杞芽儿的那种鲜嫩清香,看似寻常,鼻子闻到,就垂涎三尺。这其实是道小菜,但恰似美人的一笑一颦,天然风味一等一,只需要略为加工,就胜过人间无数。


我不由感叹,宝钗和探春才是真会吃的人。






作者简介   沈嘉柯: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现为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会员等。已出版近70部作品,畅销数百万册,获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代表作《生命摆渡人》(人民日报出版社)、《愿你从容地生活》(清华大学出版社)、《人间幸有好诗词》《大师一支锦绣笔》等。央视新闻、学习强国、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多次报道或专访,登上《中国青年》杂志封面。作品被中国出版年鉴、上海市委修身书单等官方推荐。学术随笔、散文小说广泛刊登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社会科学报》《思想理论教育》,观点评论刊于《纽约时报》《环球邮报》《南华早报》等全球英文媒体。部分作品翻译为英文、尼泊尔文字。历年在全国众多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展开红色主题教育和中国古典文化讲座和交流讲学3000多场。 

 

阅读更多文章


王安石这个人 / 王维李白不来电  / 唐伯虎的寂寞  / 撩男高手李太白

李白崇拜的人 /   可怜的鲁迅  / 谈谈二月河的小说

《卧虎藏龙》:纵然天高地厚  /杨过当然爱郭芙,只不过……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  世界上最危险的赌局被低估的金庸  / 

破解李白杜甫的感情之谜  / 白居易的文学遗嘱

海明威疑案  / 李泽厚为什么怨金庸 /教你“看笔迹”识人


 

沈嘉柯
我想在看见银河之前先看到你,才敢让晚风吹老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