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
文/张继稳(衡水)
金秋十月,忽然想去上海了。也罢,除了十几年前到过外滩和南京路,对大上海是无知的,这次特意准备了近20天时间小住,不妨就对上海做一番理解吧。
这段时间,正是上海宜人的气候,夏末秋初,20度上下,且温差小,即使降到15度,体感也比北方20度温暖舒适,穿件外套也不热,小姑娘们露脐露腰露腿也不冷。而且,这种气候持续时间很长,不像北方,脱掉半袖就上轻羽,夏末紧接着初冬,把秋天整个挤掉了。
作为小女子,提起上海,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女人,一个是周璇,一个是张爱玲。
喜欢金嗓子周璇,几乎全部会唱她的歌曲,年轻的时候模仿得惟妙惟肖,并以此成名于闺蜜界,《月圆花好》《天涯歌女》《送君》《四季歌》《上海的早晨》《渔家女》《夜上海》《何日君再来》《银花飞》……
在百代小楼里,见识了周璇的绝世盛名和光彩照人。这里不仅有周璇,始建于1921年的百代唱片公司,聚集了当时上海几乎所有的明星,是中国唱片的发源地。
1935年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更是给它抒写了浓重的一笔,我们观看了视频,听了母片,这里囊括了当时旧上海的整个娱乐圈。
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沉香屑》《倾城之恋》《小团圆》《金锁记》,尤其她那句:“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女人尽人皆知,作为调侃男人的段子。她的旗袍秀也同样是旧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和文友加闺蜜苏青的友情之路,也是道出了世俗的人情世故。后来,出走上海赴美,再到晚年的落魄,也算是传奇的一生。
在张爱玲故居,一幢粉色的公寓,看到了她那张傲世的旗袍照,这也会低到尘埃里吗?想起她直言不讳地说:喜欢金钱,喜欢高跟鞋,喜欢快快地长大……说是故居,其实,上海没有张爱玲的纪念地,这幢粉色的大型公寓是她主要的租住地而已,除此,再也找不到她的痕迹。
实说,这次去上海,是奔着老弄堂去的,所以,第一天就去了著名的田子坊。田子坊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泰康路210弄,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设计、餐饮和购物于一体的创意街区。
这里的老式石库门建筑、狭窄的弄堂和斑驳的墙壁,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痕迹。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将这些建筑改造成艺术工作室、画廊和设计室,为田子坊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感受上海独特的城市记忆和弄堂文化。
田子坊创业街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依然有许多居民在这里生活。偶尔还能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留下的绿皮信箱、里弄民居,在这些充满小资店铺的映衬下,散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生活气息,独特的烟火味和小清新。
行走于田子坊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踏着艺术的节拍,上海的文艺气息,在这里静静流淌。
在这里遇上一位老奶奶,上海老奶奶不花里胡哨,蓝灰咖素色装扮,瘦瘦小小的,有的已经佝偻着身子了,每天背个布兜子买买菜,一股老上海的从容与淡定,面目和善,安闲自在。问她面前一座雕塑是谁,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每天从这里走过,不知道是谁,也许是孔子吧,他是个大教育家”。我笑了笑说,没关系,就算是孔子吧。终究不知道是谁,我也没拍那座塑像。老奶奶主动和我攀谈,用手往右上方一指,说“我就住那栋房子”,我看过去,是上海石库门的老房子,红砖色老建筑复古好看,不知价值几何。
老人说,她哪里也没去过,上班的时候出不去,退休了就守着家和孩子过日子,但是去过北京,说这话时,一副骄傲的神气。我说,你们大上海就是最好的,不用去哪里了,就此和老人别过。我想,上海老年人是幸福的,他们知道待在上海就很好,没有更多欲望去走遍全国,安宁平静的生活,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吧。
上海的老弄堂还有很多,去到了愚园路,老城厢,石库门,还有静安别墅等等。大面积的石库门被分割出去一部分改建成了文创园区和商圈。而静安别墅,则不像田子坊的文创园区,是纯正的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弄堂,看起来破旧,再看起来则是年代,仔细寻找满是名人旧居。
看的越多,越会想到,假如没有弄堂,上海会怎么样,上海还是上海吗。一本书里写到,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想来便是如此。外滩,万国建筑群,东方明珠一众的摩天大楼,转久了,总会踏上那么一条马路,拐进一条不知名的里弄,沿着窄窄的路巷,逢着人家,偶有阳光洒进,照见上海种种风情,和市井里的烟火。
上海光鲜时尚甚至咄咄逼人的国际大都市面孔背后,残留有那么一点隐秘之处,那便是弄堂。最具上海风情的故事,是在一道道马路间蜿蜒走向的弄堂里发生的。走进这绵延百年的上海里弄,才算是走近上海。上海的弄堂,是这座城市的脉络,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上海的弄堂里,藏着老上海的味道,那是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情怀。
如果说,弄堂是上海风情万种的里子,那么,外滩则是十里洋场的面子。看现代的上海国际大都市,要去陆家嘴、南京路和外滩。
外滩,是上海的封面,外滩万国建筑群,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上海的百年变迁,成为上海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地点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上海的繁华与现代化,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京路,满足您对高品质生活的所有想象,它永远是历史性的繁华。
行走在南京路上,我家先生忽然问我,“南京路上好八连”呢,我一愣神,是呀,我们小学课本里学过的,这是一种情结,一定要找到。一连问了四五个警察,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到一名志愿者小姑娘,用手机给我们搜索了一下,告诉我人公园里有一处雕像。我们自己再导航,终于找到了这处雕像,一幅解放军持枪的黑色塑像,上写“南京路上好八连”,这是唯一的遗迹了。可贵的是,看见一对年轻老外夫妇,大高个子的丈夫坐在雕像旁也在拍照,我很吃惊和感动,他肯定不知道这幅雕像的故事,但他看见了,觉得肯定是有意义的,所以毫不犹豫地合影。我也赶紧给我家先生拍照留念,完成这份情结,是一件很幸福很开心也很满足的事情。
陆家嘴有三件套之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大厦,还有很多摩天大楼,这些成就了上海的国际大都市。
我们也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去看所谓的魔都上海,南京路不愿走了,黄浦江不愿看了,在地下通道里坐等到夜幕降临,一赏霓虹闪烁的外滩夜景,也就此别过了大上海最繁华最风光之处。
见证上海历史的还有名人故居和老洋房。追寻名人痕迹的地方去了很多,思南路的周公馆,孙中山故居;武康路的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多伦路的文化巨匠;愚园路,静安别墅的名人旧居等等。想来,这些老上海的名人故居里,不知封存了多少历史故事。名人的历史也是旧上海的历史。百年后的今天,看上去都满是沧桑和神秘。
重中之重的要写一下鲁迅故居。上海有多处鲁迅故居,一般都会去到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的一栋房子,这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砖木结构楼房,一路寻找,隐蔽在一条僻静的里弄。这座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也是他最后的居所。
故居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融合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整个故居的建筑线条简洁明了,给人一种坚固而实用的感觉。故居内部布局紧凑,底层前间是客厅,后间是餐室。二楼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三楼前间是鲁迅独子海婴及保姆的卧室。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保留了鲁迅生前使用过的物品。鲁迅于1933年4月11日携妻儿迁入此地,直到1936年10月19日清晨在这里逝世,居此整三年。
这里禁止拍照,但是我们用眼睛看到并记住了先生在这里的起居写作,夫人许广平的家居用物,童年海婴的玩具,有讲解员现场讲解,所以,听得很明白。鲁迅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故事新编》等七本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等四本外国文学作品,还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等中外版画。
毋庸置疑,人人都崇拜鲁迅的文章,几乎是现代人都不能及的。鲁迅故居里有一间卧室,是专门给共产党人留住的,但凡和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只要找到鲁迅这里,都能联系到党组织,他掩护了无数中共党员,所以后来被特务盯上,达到了危险的境地。我觉得,如果说,先生的文章是匕首,那么,先生的信仰则是匕首的出鞘。
紧邻鲁迅故居的就是鲁迅公园,公园里有“鲁迅纪念馆”,是周总理亲笔题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在纪念馆里的屏幕上,有任志宏朗读的《秋夜》,配着画面,我听着看了两遍,却像是在聆听先生的自述,感受颇深,尤其是最后那句:“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之后进行了拍摄,并发了朋友圈,希望朋友们也能欣赏这不朽的音画之妙!
在上海,老洋房很多,建筑美轮美奂,漫步街区,一个转角,就会遇见一座老洋房是常事,也因为很多,也就不好去做仔细了解,但是,无疑这些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这些老洋房不仅代表着上海的建筑艺术,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故事。
参观中共一大旧址,是到上海一个重要的部分,历史过程尽人皆知,不再赘述。作为中共党员的一分子,我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去参观的,并且特意穿了一件红裙子,来瞻仰红色的年代和庆祝伟大的胜利。参观过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几十年的奋斗历程,艰难险阻,腥风血雨,牺牲无数,实属不易,看到想哭。不少组织党建活动的团体,一拨又一拨地向党宣誓,振奋人心,来这里组织一次党建活动,太有意义了!致敬,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
飞一般的发展速度,大厦间穿梭的都市一族,绚丽繁华的外滩夜景,依然与上海的老弄堂,旧寺庙,悠哉的咖啡文化,缠绵的江南梅雨,在这座城市里和谐共存。它迷离复杂的风情,纸醉金迷的气息,唯有“魔都”才能概括一二。绚烂的上海,像一张华彩夺目的画报。波澜壮阔的百年风云在这里上演。上海是摩登的现代女郎,也是温婉的江南淑女。
上海是摩登的,也是世界性的,陆家嘴一幢幢的摩天大楼,外滩霓虹的流光溢彩,南京路上众多的洋人面孔,彰显着一个国际范大都市的地位。
上海是开放的,是多元的,也是包容的。这座东方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这里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上海,离不开每一位在这里奋斗的人,无论是上海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上海的繁华,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一个来到上海打拼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上海,也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正是因为它海纳百川的胸怀。上海的“上海味”不会因此而消失。
上海的美食也是了得,我们经常光顾大壶春生煎和富麦小笼,早晨七点开门营业,到晚上九点闭门休业,这一天的时间里,无论什么时候去,都是座无虚席,一拨赶着一拨地走,经常纳闷,都是些什么人不分饭点的来吃饭呢,当然也有当地的人去吃,价格比较亲民,由此看,在上海,普通市民生活成本不算很高。
还有一点也感慨颇深,上海的绿化做到了极致,整个城区没有空闲地带,没有裸露的大片水泥砖石广场,路边,街角,店铺,到处植满了花草树木,且花朵鲜艳,生机勃勃,养眼养身更养心。上海的公园众多且高端。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占地2000亩,既有森林湖泊,又有江南水乡,4A景区,居然免费。上海众多A级公园景区,全部免费,只这一点,上海居民应该是幸福的。
而且,时髦的上海也不乏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古典园林,我们去到了豫园,古漪园,南翔古镇,州桥老街,还有上海最大最著名的古镇——朱家角古镇……这些都具有典型的江南风韵。
尤其豫园,我们去的那天,欧洲四五十人的团队一拨又一拨,老外的面孔比国人占比更多,把个小小的豫园装满了人。一个欧洲团看我一袭红裙有模有样地拍照,被拉去给他们拍大合影,我嘴里喊着one two three,一边连连拍摄,横版了又竖版,欧洲人很开朗,善于表达,连连称赞,最后又被邀请跟他们一起合影,看着我家先生拍下来的照片,他们个个笑得很开心,我的红裙特别显眼,坐在一众欧洲人中,从气质到穿着,我很中国风,他们很欧洲风,我成了他们的老外。
豫园紧邻城隍庙,这两者叠加在一起,使得这里人山人海,这还是非周六日,一下子就明白了,大小长假时,外滩南京路豫园城隍庙等地,为什么被挤得水泄不通。豫园老街高端奢华大气,即使今天,在这里,都能看到并感受到上海滩的缩影。
上海城隍庙很著名,知道的人也不少。其实上海市区足足有十几个寺庙,都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还有一个也很著名,就是静安寺。静安寺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静安寺便是如此,身处高楼大厦,却是尘世中不一样的风景,闹市之中的庄严清净,香烟缭绕着过去和未来。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说的是上海吗?漫步街头,某个街角,一股甜香飘来,寻香望去,三四步之内,一株桂花树躲在那里,墨绿色的叶子层层掩盖着米粒般黄色的小花,香气馥郁,但是,桂花闻香不宜近,须得在合适的距离,不远不近,不浓不淡,才是正好,走近了反而没有了香甜气息。几个上海大佬,坐在小板凳上,扯着嗓子呕哑嘲哳地说着听不懂的“阿拉”,总觉得这个场景不是很搭。应该是几个梳着跷跷辫的女娃儿,在那里跳皮筋说儿歌才对。
上海,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级感的生活方式。这座城市,以其独有的韵味,诠释着高级与经典的完美融合。上海的时尚,是外表的光鲜,更是一种内在的高级。上海是时尚的,上海又是传统的。
上海,在张爱玲的笔下,在严歌苓的故事里,也在丰子恺的画中……
2024年11月2日
作者简介:张继稳,女,饶阳县人,冀师毕业后就职于衡水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