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县作协第1557期】曹福华:村西的那片盐碱地

文摘   2024-11-10 06:58   河北  





村西的那片盐碱地

文/曹福华


家乡小村的占地总面积一千多亩,基本上呈南北窄东西宽的长方形,村庄大体坐落在中间位置,把村里的土地分为村东村西两部分。


村西的土地在最早形成的记忆中就是随处可见的盐碱地块——土地表面的颜色灰白,有的地方还出现一片片,一层层的盐嘎巴,人们把它称作碱场包。在碱场地上面刮下的白色碎未,据说可代替食盐作调料。可想,在这样盐碱贫脊的土地上怎能打出粮食呢?


始终有个疑问,同属村子的耕地,仅一村之隔,为什么村东土地肥沃,庄稼生长旺盛,而村西则是成片的盐碱地,难以长出像样的庄稼?如果遇上碱性严重的年份,更是收成无几。然而,在这荒凉萧条的盐碱地上,也有过亮丽的风景。


村西曾经有过大片的苜蓿地和枸杞棵地。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抗盐,耐旱。它的根系发达,并产生大量根瘤菌,可为自身提供氮素,因此长势繁茂,收获丰硕;它富含蛋白脂和各种维生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那时生产队上养着一群牛驴骡马,一年的饲草也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在盐碱地上种植苜蓿草当为最佳选择。苜蓿还可供人们食用,特别是春季的嫩苜蓿芽更是让人青睐。每年夏季苜蓿草会开遍紫色的小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引来众多蝴蝶和蜜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集体年代曾有一个时期提倡搞村集体副业、种植经济作物,因此村西有了一片属中药材的枸杞棵地。它的形状像一株株小树,成熟时节,细弱弯曲的枝条上挂满一串串红艳艳像小灯笼的果实。社员们拿着篮子或布兜把成熟的枸杞果采摘下来,均匀摆放在秫秸做成的排子上晾晒。天气不好时,就在村里专门建造的烘烤房里烘干。枸杞果含有枸杞多糖及多种矿物质,俗称长寿果,是名贵药材。把枸杞干果卖给国家,可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枸杞棵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同样抗盐碱,耐旱耐寒,适宜盐碱地种植。


最难忘的是村西的那片红荆地。地块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距离村子很近,什么时候种植的无从知道,是我们同龄小伙伴们拔草拾柴常去的地方。红荆棵生长旺盛的时候都没过孩子们的身体,它长成一墩墩的,互相隔开一段空隙,进入里面沿着空隙左拐右拐,前进后退,好像迷宫一般,闹不清东西南北,因此也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


那时村西有一条古老的北留智通往王瞳的公路,北留智和王瞳都是公社驻地,王瞳有铁路货运站,一些生产生活物资要靠这条公路外运;公路一侧有一排整齐的木头电线杆,是当时重要的通讯线路,所以这条公路人来车往,繁忙热闹。而我村通往这条公路的一条小路就从这片红荊地由东向西斜向穿过,村民们出门办事,走亲访友都要经过这条小路,也算是个热闹之地。而那些孩子们更喜欢在这条红荆地中的小路上做游戏,过家家。记忆里曾经的一次恶作剧:一群小伙伴堆在小路上玩耍,老远见一大姑娘从西边走来,其中一个爱调皮捣蛋的坏小子脱下裤子,低头冲着姑娘来的方向装模作样地洒尿,等那大姑娘走近,大伙一看是那小捣蛋调皮鬼的姐姐,这小子的屁股上足足挨了几巴掌。


红荆是多年生的植物,耐盐碱,抗干旱,裁种成活便一劳永逸,可能正是这种原因最早形成了这片盐碱地上的红荆地。红荆条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它可以编织成大小不等的筐头。那时的家庭成员,只要具备生产生活能力了,几乎人手一个。人们有一个习惯,出家门就要背上筐头,它可以盛放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砍草拾柴离不开它。在当时还经常见到大人孩子们背着它,手拿铁锨或粪叉,到处寻找牲畜粪便,就连村里那时在县城上班的工人,也在自行车上捆上筐头,来回捡拾公路上的牲口垃圾。人们把平时积攒的粪肥卖给生产队里换成工分增加家庭收入。那个年代的人们,把勤劳、勤俭当成一种美德,形成不讲虚荣、淳厚务实的好风气。


荊条还可编织成条筐。那时的运输工具除了生产队上仅有的一两辆牛拉车,就是各家各户基本都有的手推小车,把条筐固定在手推车两边,可盛放收获的农作物果实,往地里运送土杂肥。另外还可编织成高低大小不等的囤,存放粮食等,因荆条坚硬,不易被老鼠咬坏,这在生产队和农户家里随处可见。


红荆、苜蓿、枸杞在这片粮食作物难以获得好收成的盐碱地上,年复一年,繁荣兴旺,开花结果,像沙漠中的绿洲,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希望。


记忆中对盐碱地也曾进行过治理和改良,印象最深的是挖沟排碱法。就是在田地上挖一道道深沟,等有雨水时将盐分随水渗入沟内,但成效有限,并没得到根治。真正让这片盐碱地焕发生机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后。


联产承包分地到户的时候,村里的土地分为三等,村东为一等地,村西为二等地,其余村边的鸡狗地和零散地块为三等地。每人分得土地二亩多,要分摊在三块土地面积上。虽然地亩少,地块多,但吃苦耐劳的乡亲们起早贪黑,精心管理,科学种植,昔日的盐碱地终于旧貌换新颜,庄稼旺盛,五谷丰登,产量逐年提高。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便有了发家致富的愿望,于是开始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羞涩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如今走遍全村的庄稼地,已分不出三六九等,到处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像。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正在孕育着农村振兴、农民富裕的美好梦想;描绘出安居乐业、幸福家园的宏伟蓝图。










作者简介:曹福华,男,一九五六年四月出生,景县人,景县作协会员,教师,现退休,爱好文学,诗歌。

















景县作家协会
实施精品战略 打造精英队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