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讲了枪三连老连长郝世祥的作战故事,他在两次边境作战中使用过53式和57式重机枪,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讲讲我军重机枪的故事。
曾经有参加过南部边境地区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讲过:战场上催命的,火炮算一个,但真要你命的还是机枪。当时,军中流行一句话“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
机枪疯狂的火力输出,一直是步兵的噩梦。
在对越作战的各个战场上,支援步兵的武器有威力巨大的152毫米加榴炮、130毫米加农炮,122毫米火箭炮,但重炮属于师、团一级单位,步炮协调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跟随步兵行动的“40火箭筒”“82无后坐力炮”“60迫击炮”,这些轻火炮威力不小,但弹药携带有限,只能选择打击重点目标;所以,在更多的时候,重机枪连绵的火力,成了步兵最依仗的支援武器。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老山战场上被称为“生命收割机”的大杀器——重机枪。
重机枪作为一种跟随步兵的连续火力支援武器,在战场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它能够通过持续的高射速和大口径火力,给敌方造成心理和实际杀伤的压力,限制其行动和射击精度,为步兵进攻或撤离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53式重机枪的故事,始于1950年初。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在技术与资源的交流中,苏联提供了SG43重机枪的全套生产图纸,还提供了原材料和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样品,以帮助中国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复杂的金属加工和装配技术。
53式重机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装备一面6mm厚的防盾和轮式枪架。
53式重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二次供弹,能实施长点射和短点射。
53式的理论射速为600发/分钟,战斗射速为300发/分钟,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且高寒、缺氧的中印边境地带,还是在热带雨林的越南山地,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1952年10月前后,我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的部队已经使用上了拟定名为53式的重机枪,新枪下到部队一经使用就受到战士的欢迎。这种重机枪在防御作战中优势最明显,因为机枪设有护盾,枪手在战场上的生存系数高。在火力拦阻敌人的攻击中,用战士的话讲,机枪像割草机一样,使前沿的敌人一排排倒下。
护盾的存在让射手更有安全感。
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一次,为阻击溃逃印军,重机枪火力发挥了重大作用。敌“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部和第4连,共140余人企图向后方退缩,我边防某部配属的两挺53式重机枪架在距敌1000米距离的有利地形上,形成绝对的火力优势,使敌动弹不得,为我方迫击炮占领阵地赢得了时间。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死亡的敌人中有30多人是被53式重机枪击中的。
53式重机枪在防御作战中优势最明显,两挺重机枪形成的交叉火网就是敌人的死亡“收割机”。
美中不足的是,53式重机枪采用笨重的轮式枪架,再加上6mm厚的防弹盾,虽然可以有效防护7.62×54mm步枪弹的直射,提升了战斗安全性,但整个53式重机枪,枪身重13.8公斤,轮式枪架重26.6公斤(包括防弹盾),全重达到了40.4公斤。这个分量实在不轻,有车辆运载还行,但战场地形往往复杂难行,很多时候需要战士手提肩扛,这么重的装备,几个人抬起来都非常吃力。
在不分解状态下,想抬走53式重机枪真是件费劲的事。
这对于步兵部队在执行快速机动和长途行军时无疑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在多变的战场环境如山地或丘陵地带,重量过大的装备会极大地降低部队的行动效率和反应速度,也会过度消耗战士们的体力。
换装一款更轻便的重机枪,就成了部队最迫切的需求。
57式重机枪。
我军的第二款重机枪,57式闪亮登场了。
57式重机枪是仿制前苏联SGM中型机枪,1957年生产定型后大量装备部队。它的战斗性能和结构大部分与53式重机枪相同,但针对53式重机枪在战斗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
枪管外部设计了纵向散热槽,散热方式改为表面散热;
装填拉柄改在机匣右侧,这样可方便装填子弹;
发射机构改成阻铁自动解脱式;
枪尾体与机匣的连接改为凸缘扣合,提高了配合强度,方便了拆卸;
取消了受弹机框,增加了受弹器弹簧,还增加了防尘罩;
附加了高射瞄准器具,这有利于提高对空射击精度。
带高射瞄准具的57式重机枪,轻便的代价是防护性大幅降低。
该型重机枪从外形和实用上,最大的改动就是把笨重的轮式枪架改为三脚架,并取消了防弹盾,据能查到的资料介绍,57式重机枪枪身重14.5公斤,枪架重14.5公斤,一半的一半,但据打过老山战役的老兵说,枪身实际上要比枪架更重些,笔者没摸过这款枪,实际情况如何,估计老兵们更有发言权,但无论如何,这款重机枪分量减轻了不少,全重为29公斤。
好家伙,少了11公斤多,这对前线官兵来说是无比宝贵的。既降低了体力消耗,也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虽然轻便的代价是正面防护性能大幅降低,但对于我军来说这个牺牲也是不得已为之。
我们再来看看这款重机枪的一些关键数据:
全长1500毫米,枪管长722毫米,瞄准基线长670毫米,初速865米/秒,理论射速600发/分钟,有效射程1000米,弹箱容量250发,使用53式枪弹。
57式重机枪一个弹链装有250发子弹,长按1分钟就能打光。
1984年,我军的重机枪部队以连为建制,平时生活训练都在一起,战时才配属到各个步兵连队。
1个重机枪连,有3个排,2个排为重机枪排,另一个为高射机枪排,每排3个班,每班一挺重机枪,一个班有8至12人,设有班长一人,副班长一人(担任第一射击手),另设第二射击手、第三射击手,射手需要携带分解开的重机枪,包括一根备用枪管,其余为弹药手,负责背送弹药,一般情况下一个班里有5—6名弹药手。
交通运输不便时,就需要弹药手背负子弹箱跟进了,这是种用铁皮制成的箱子,一箱装440发子弹,老山作战时每个弹药手要背两箱子弹,全班至少要扛起10—12箱子弹,弹药量为4400—5280发。
这子弹看着多,用起来快得很,曾打过这款重机枪的老兵说,一个弹链250发子弹,如果一直按住扳机,一分钟就能打完。
不过有经验的老兵,打重机枪都是点射,四五发、五六发的打,既节省子弹,还打得准,同时又不容易暴露自己。敌人一听到这种重机枪的声音就恐惧——知道是个老兵油子。
防御状态下的我军重机枪班组,可以看到主、副两名射手,弹药手随时待命供给弹药。
在阵地上坚守了三天三夜的战士下山前留影,可以看到装备有40火箭筒和53式重机枪。
在对越作战中,53式和57式重机枪成为我军重要装备,接受了实战的检验,表现非常突出。
1979年2月16日晚上,在云南老街方向,我军118团渡过南溪河与敌展开激烈战斗。至17日下午1点,22号高地还没拿下,敌人对我后续部队架桥威胁较大,118团使用预备队(第3营)加入战斗,强渡南溪河,攻击22号高地。
而对岸敌人火力猛烈,3营8连官兵渡河受阻,陆续出现伤亡,急需火力支援。
此时,配属8连的枪三连排长郝世祥看到河滩边有一棵被河水冲下来的大树,作为机枪阵地正好,立刻和班长杨正华把重机枪拖到大树下面,用重机枪火力压制对岸22号高地的火力点,敌人也马上对我军火力点展开对射,子弹不停地打在大树上、沙滩上,郝连长打光两箱子弹,才把敌人的火力点打哑,8连战士在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一举夺下22号高地。
这是一次成功的火力压制,重机枪凭借持续而恐怖的火力,压得敌人火力点无法连续而精准地阻挡我军步兵攻击,取得局部的战术优势,从而转化为对越军一个火力强点的突破。
射击中的我军57式重机枪。
笔者就此也问过郝连长,57式重机枪的稳定性如何?会不会出现子弹卡壳的现象,毕竟战场上如果出现故障那就太致命了。
郝连长讲,一方面57式重机枪性能可靠耐用、故障率低,另一方面,战前战后,战士都会悉心保养好武器弹药,枪械重要金属部件,要先用油布擦拭,再用干净的枪布清洁,再用油布蘸上枪油涂抹保持机件润滑。实弹射击后,则要对枪膛进行涂油,使火药残渣软化,随后还要涂油擦拭。
只有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好自己手中的武器,上了战场,武器才能忠诚于你,关键时刻甚至能保命。
662.2高地的战士们正准备战斗。
57式重机枪除了性能可靠,另一个优点则是射击精度高。
1984年老山作战,在662.6高地,郝世祥用57式重机枪,在800至1000米的距离上,以两个点射,成功击毙一名越军。(点这里看郝世祥更多故事)
800余米是个什么概念,一个成年男子目视下也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别说还是一名隐蔽的士兵,即便是带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也不容易打中。
能用重机枪打出狙击步枪的效果,除了射手的高水准,和武器的精准性能也是分不开的。
在整个八九十年代的这场边境作战期间,我军所大量使用的57式重机枪,不仅为步兵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持,更是战士作战取胜的信心来源。
一位参加过对越作战的老兵跟我说,有重机枪在后面哒哒哒的掩护,我们步兵在前面冲锋时脚杆子都要硬气得多。
57式重机枪此后又几经改进,研发了59式坦克机枪,该枪基本和57式重机枪一致,但可以采用电击发和手动击发。59式坦克机枪分为59式并列机枪和59式前列机枪,被装备在59式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上。
59式中型坦克的原型,苏联T-54中型坦克炮塔顶部有一挺12.7mm坦克高射机枪(1),主炮右侧有一挺7.62mm并列机枪(2),这挺机枪的型号是SGMT坦克机枪,是步兵用SGM重机枪的坦克型,我国仿制的型号叫59式7.62mm坦克机枪。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一款不被我军官兵接受的67式轻重两用机枪,这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机枪于1960年国家正式立项“608项目”研制,于1967年通过国家定型,1970年装备部队,至1974年生产了3万挺。
67式轻重两用机枪,木制枪托还是老样式,综合性能与同时代的国外先进通用机枪相比已经严重落伍。
苏联设计制造的PKM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用的通用机枪”。在对越作战中,我军从越军手中缴获了一些PK和PKM通用机枪,通过对比测试,认为PKM的综合性能明显超越国产67式机枪。国内因此决定仿制PKM机枪,定型后命名为80式通用机枪。
不过,早期的67式机枪质量一塌糊涂,性能相当不好。枪膛烧蚀严重容易自燃,供弹机构设计存在问题,经常出现无法抽出弹壳或抽壳时将弹壳拉断的故障,可靠性极差。相对于53式重机枪,67式由于设计上兼顾轻机枪和重机枪的要求,造成散布大、精度差,部队意见很大。
1979年反击战时,作战命令下来后,有相当多的野战军对基层武器配备进行了紧急整编,将机枪连的67式通用机枪换成了9挺53/57式重机枪。
因此后来继续改进出了67-1式通用机枪及67-2式通用机枪,67-2式通用机枪后来全面列装部队,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是后话,有机会咱们再专门聊聊这款一言难尽的武器。
作者/大河弯弯
编辑/春山
参考/网络资料
图片/网络资料(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手机右下方点个“在看”,不走丢。欢迎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