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飞机大炮光复沁源县城,日伪军死伤4200余人仓皇逃离 | 团魂永驻9

文摘   2024-11-29 09:27   云南  
热血!无悔!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我国抗战史上,有一个让侵华日军百思不解的经典战例:8万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沁源人民,以一场永不妥协的围困和艰苦卓绝的坚韧,在883天内用273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并最终迫使日本侵略军放弃了建立“山岳剿共治安区”的计划,仓皇逃离了沁源地区。

有军史专家点评沁源围困战,认为这一战例非常典型地展现了全民抗战的伟大力量。

多年来,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都是采用“扫荡”与“蚕食”相结合的手段,“扫荡”时,在我边沿或腹心区扎下据点,逐渐向周围扩展,与其基本点联结以分割我根据地,逐步达到变根据地为敌占区的目的。对敌伸入我腹地之据点,我依靠广大群众,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消灭逼退敌人,就成为对敌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太岳区军民围困沁源,就是这种斗争形式的范例。

1942年10月,日军集中第36、第69师团各一部及伪军约万人,向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了沁源县城及周围一些地区。

沁源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麓,是晋东南、晋南、晋中交会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日军主力于11月中旬撤离,留下第69师团两个大队和伪军一部,据守在沁源县城及周边11个据点,后又修建了安泽至沁源、沁县至沁源、临汾至屯留的公路,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

曾经的沁源老城。

为了打破日军的企图,中共太岳区委和八路军第129师太岳军区决定,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

随即由中共沁源县委与太岳军区决死第1旅第38团共同组成围困指挥部,统一组织力量,开展围困斗争。

围困指挥部首先动员沁源城关和交通要道沿途村镇15000多名群众转移到大山里去,使沁源变成一个“无人区”。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藏好带不走的粮食,几天之间就离开家乡,扶老携幼走进山区。

往深山中转移的人群。

沁源县的坚壁清野,使日军无法就地获取给养,难以组织伪“维持会”。同时,太岳军区以决死第1旅第38团和我团(25团)、第29团各一部为骨干,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相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在日军据点周围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昼夜袭扰,持续3个月,使日伪军伤亡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到破坏、补给日益困难。

坚壁清野形成“无人区”并非对付侵略者的唯一手段。在一次战斗中,第38团指战员用自制的土地雷成功炸翻敌3辆汽车。

广大民兵和群众受此鼓舞,纷纷要求学习制造地雷。围困指挥部遂举办造地雷培训班,由工兵专家聂培彰负责教学,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人人造石雷的群众运动由此兴起。

沁源民兵在制造地雷。

当时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好一个石头蛋,中间钻眼眼,别看个儿小,本事不简单,轰隆一声响,炸得几丈宽,炸死鬼子人和马,缴获他的轻机枪,人人都学会,保卫咱家园。

民兵埋设土地雷。

围困指挥部提出,在敌军据点周围半里地至5里地左右,凡可行走之处,哪怕是无人居住的村庄,都要布满雷阵、雷群、雷网、单个雷和陷马坑。为了增强地雷战的威力,还要用乱物、灰土、杂草等对地貌进行改造,将各种雷阵、雷网伪装起来,使敌人难以辨别。

敌人并不甘于就犯。他们放弃大路,转而沿河道涉水前行,或紧贴山壁寻找死角通过。为此,沁源军民研制出埋在河里的“水雷”、挂在树上的“半空雷”等,将敌人可能通行的山川道路尽数封锁。不久,敌人想出了驱使群众赶上牛羊在前面开道的毒计。很快,沁源军民又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种“踏拉雷”,即前边的人踏上,后面的地雷爆炸。被地雷炸怕了的日军找来探测器,妄图打破地雷阵。沁源军民也很快造出了对付这种“洋玩意”的“雷上雷”,即埋两层地雷,上下连接,敌人一旦起出探到的上层雷,就会牵动下层雷。此外,沁源军民还研制出“子母雷”“连环雷”“跳雷”“看家雷”等多种地雷,令敌人防不胜防。

仅在1942年底1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军就在安沁大道上遭遇地雷袭击20多次,死伤100余人。

与地雷战紧密配合的是冷枪战。最初,气焰嚣张的日军看不起沁源民兵,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三粒子弹”,意思是弹药缺乏,枪里只有三颗子弹。

在我军连续举办了三期特等射手训练班之后,广大民兵的射击技术得到普遍提高;加上实战磨砺,民兵中涌现出不少神枪手。任念、李文海、贺风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枪法出众,作战更是勇敢,令沁源的日伪军十分忌惮。

太岳八路军进行破袭战。

沁源民兵不仅频频杀伤敌人,还开展了各种破坏行动,如将日伪军的水井填平、柴火烧掉、牲畜牵走等。

为了预防民兵袭击,沁源县城的日伪军设置了7个固定哨和6个游动哨,夜间要在二三里路之外巡逻,有时还要在城关附近的村庄燃起火来。敌人夜里不得安宁,白天也不好过。沁源民兵在敌据点四周山上插起红旗,点燃狼烟。敌人一旦出来挑水、打柴、找粮,便会遭遇突袭,伤亡陡增。

1942年12月7日,我团3营8连伏击由安泽、亢驿向沁源运送物资的运输队。7日下午,8连连长李福芝和指导员张元生率部设伏在元驿至中峪店之间的神伏岭。部队迎着袭人的寒风,卧在冰天雪地,随时准备迎敌运输队。下午4时许,敌运输队从亢驿出发,途经神伏岭,当敌刚进入我埋伏圈,8连在火力掩护下,突然向敌发起冲击。经10余分钟的激战,毙敌数十名,缴获驮骡马20余匹和一部分物资。

12月8日,我团1营1连又在官道沟伏击了敌人运输队。取得了全歼敌30余人,缴获骡马40余匹,物资、弹药等全部为我所获。并拔掉官道沟敌人据点,使日寇安沁大道补给线中断数日。

1943年1月,日军第36师团1个营接替沁源防务。接防后,日军放弃9个外围据点,专守沁源县城关和交口两个据点,并抢修公路进行补给。围困指挥部继续开展群众性游击战,在日军侵占的点线周围遍布地雷,不断杀伤日军。同时,组织群众在武装掩护下抢耕抢种,并利用夜暗摸进日军据点及附近村庄搬运粮食,先后夺回粮食7000余石。

8月,日军又以第26师团1个营接替沁源防务。

1945年3月,沁源军民向敌人发动最后的围攻。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日伪军踏响地雷数百颗,粮弹来源全部被切断,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不得不在沁县1000多名日军的接应下,于4月11日逃出沁源。

沁源收复后,决一旅战士站在被摧毁的日军碉堡上欢呼胜利。

在两年半的围困作战中,沁源全县无一村建立伪“维持会”,无一人投降。

被困日军则两易防务,三次收缩阵地,被迫龟缩在0.1平方千米的山头上。

其间,沁源军民共作战2730多次,歼灭日伪军4200多人,解放被捕群众1745人,夺回被敌人抢去的牲畜2000多头、大车143辆,粉碎了日寇推行“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罪恶计划。在斗争中部队涌现出了110多名杀敌英雄,200多名爆破能手。

在这样英勇的斗争中,涌现了许多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的英雄人物,他们带领群众出生入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为敌后抗战写下了光辉的史页。如特等杀敌民兵英雄李德昌,便是沁源官军村人,他带领该村民兵,打死打伤敌伪在一百名以上。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彰扬全民抗战的沁源精神。

沁源围困战胜利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经过了多次反‘扫荡’战斗与围困敌人的战斗,8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敌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的金城汤池。”“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沁源围困战纪念馆。

118团团史档案栏目【团魂永驻】将一直更新,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步兵第一一八团团史》

            图片  |  网络资料、《山西新军影集》

 编辑  大河弯弯



手机右下方点个“在看”,不走丢。欢迎点赞,分享~

往期文章,点开悦读
日伪3万重兵“铁壁合围”,我军用一招让敌人苦不堪言  |  团魂永驻8
血战关家垴,与鬼子决死,整连只剩几个人仍寸步不让  | 团魂永驻7
保卫八路军总部,营长“张飞”手持日军指挥刀连砍多名鬼子 | 团魂永驻6
全团围攻日军据点两夜,守敌仅30余人,过程和电视剧完全不同  | 团魂永驻5
参加百团大战,我团3个营密切配合大破袭,取得加入八路军首胜  | 团魂永驻4
这个连太狠,用刺刀把偷袭日军全灭 | 团魂永驻3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西林整军”,朱德、彭德怀、左权亲自来授课 | 团魂永驻2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 团魂永驻1
收复老山那天,如果主攻连连长戴着军帽冲锋陷阵 | 老山武器库1
老山主攻团3营9连老兵 麻栗坡深情祭奠战友 | 重返战场4
老山主攻团枪三连老兵重回边境,寨子里看望父老乡亲 | 重返战场3
来这个墓园祭扫不点香,点烟 | 重返战场2
你还没尝过爱情的滋味,我们为你献上一朵玫瑰 | 重返战场1

永远的118团
决死雄风今犹在,老山精神传万代!老山主攻团、原118团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