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休学,父母需要从这3点发力

健康   2025-01-16 19:20   浙江  
文章作者|心雨

01/ 错误的发力点:

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不同的。处理心理上的问题与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方式是不一样的,孩子心理能量的恢复往往是润物无声,以退为进的过程。可是很多父母不理解这一点,天天紧盯孩子的游戏、学习、作息,无数次想冲到孩子面前大声质问:你到底什么时候能去上学啊?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停止打游戏啊?什么时候才会按时睡觉啊?

越急越慢!

因为父母的视角一直停留在孩子的行为层面上,而行为只是表面现象。表面的背后是形成行为的深层心理因素。

所以,改善行为还得从心理因素出发,从看不见的地方入手,发力。

02/该从3点发力?

为孩子提供情绪表达的安全空间

何为安全空间?

3个关键词:开放、包容、温暖

抑郁休学在家的孩子,内心是有很多复杂情绪的,而且多以负面情绪为主。我们都知道人的负面情绪不宜积压于心,那么家庭就要具备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恢复心理平静的功能。

具备这种功能的家庭都有3个特征:开放、包容、温暖

开放是指在家庭内部,每个成员可以说任何话,表达任何情绪,而不会遭受非议和排斥。

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和情感,这种开放的空间具有相当大的疗愈作用。

包容是指无论孩子说什么悲观的话、丧气的话、难听的话,父母都能认真倾听并表示理解。

父母要明白不管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仅仅是他在宣泄情绪而已,是恢复心理平衡的手段和过程。我们要看到孩子背后的悲伤和绝望,以理解心和慈悲心去倾听孩子,不生气,不嘲讽,不对孩子怒吼,孩子感到自己不管说什么话,都不会在父母这里受到伤害,这种长时间的包容足以感化孩子。

温暖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共同面对某个成员的困难,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把生活过好。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里,不再感到人世间的冷漠,不再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而是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助,感受到生活自有它的美好。这是培养孩子对生活、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由温暖带来的积极态度是包括上学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催化剂。


对孩子降低内心的期待

高期待导致高要求、高控制,它们成正比。而高要求、高控导致孩子低能量,低主动性,它们成反比。

父母期待过高,孩子往往会表现得不如意,自我评价也不会高,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期待,那么就只能罢工。想想孩子为什么抑郁,是不是有父母期待过高的原因在里面?

当孩子出现状况了,父母更不能有过高的期待。期待孩子下个月能上学,期待孩子在家能看看书,期待孩子情绪稳定,期待孩子能少打游戏,期待孩子能讲卫生,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其实都属于高期待。

对于抑郁休学的孩子,最好是低期待,高接纳。只有降低了期待,父母才有可能接纳孩子,才有可能提供第一点所说的安全的情绪表达空间。

但是低期待,不代表放弃孩子,更不代表劝孩子自己放弃自己。这是一个误区。

低期待代表的是松弛感,是从容和淡定,是对世事领悟后的透彻。不上好大学怎么了?打下游戏怎么了?情绪爆发一下怎么了?不洗脸洗澡又怎么了?

都是小事!

在孩子的身心健康面前,这些真的都是小事!

当孩子要死要活,生命都不想要的时候,那才是值得父母悲哀的时候。

如果父母能把自己放在见证者而不是设计者、改造者的位置,则能降低期待。或者父母理解孩子是不同于自己的个体,由自己所生却并不属于自己,则能明了双方之间的界限,那也能降低期待。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降低了,孩子不再体会到压迫感时,他的内驱力则上升了。他会在学习或者其他道路上发展自己的优势,有所作为。

父母容易把降低期待跟放弃孩子混为一谈。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降低期待更加侧重于界限感,也即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他自己的弯路要走。如果他要做一个上进的人,那么我带着随喜之心祝福他;如果他要做一个庸碌的人,那我也带着理解之心尊重他的选择,我不能强求他做一个上进的人。

而放弃孩子则代表打心里不再相信孩子,带着一种嫌恶感,回避与孩子的联结。这种感觉对孩子是致命的打击。抑郁也好转不了,复学更是无望。

所以,降低期待实际上是指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相信孩子能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向孩子传达乐观、踏实的态度

抑郁的特点之一就是悲观。

在悲观孩子的眼中,这世界充满了困难和艰辛,仿佛来到世上就是受苦受难。他们认为即使学习努力考上985,最后也是给资本家当牛马,甚至当牛马都没机会。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一辈子都没有好日子过,吃不尽的苦头,人生没有一点意思。

如果孩子对人生是这种悲观的看法,那当然不想走出来,也无法走出来。

所以,父母平时的心境相当重要,父母乐观,孩子也就乐观。

很多父母喜欢在家抱怨工作多么辛苦,薪水多么微薄,或者哭穷,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不好的。

当然不是说父母要假装自己工作轻松,假装自己收入很多,而是说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现实处境,能够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并愿意努力行动改善处境,创造更好的未来。

这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品质以及脚踏实地的靠谱是需要传达给孩子的。

身教大于言传,父母的处世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抑郁的孩子要想走出来,首先要有乐观的心境,其次要有努力的决心。乐观+行动,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现在很多孩子不想努力,但是对成绩又非常重视。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示范给孩子,收获需要付出。在付出的过程中,还要保持耐心,不急于求成,不怨天尤人。

03/时间是最好的解药!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映射出父母的原型或教育方式的失误。教育方式与孩子的状况会有一个时间差,方式在前,状况在后。

孩子现在的状况是曾经教育方式的显现。而现在教育方式的改变导致状况的改变则要在未来的时空里才会显现。

不能才刚刚开始改变教育方式两三天,就希望看到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融化也非一日之功。

教育方式见效的时间要以月和年为单位,抑郁好转及复学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能从现在开始,修炼自身,找对发力点,用科学的方式重新养育孩子,则孩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可喜的变化。

父母要做的是耐心而有温度的等待。

最后小结:

孩子抑郁休学,父母的最佳发力点是这3个:

一是,为孩子提供情绪表达的安全空间;

二是,对孩子降低内心的期待;

三是,向孩子传达乐观、踏实的态度。

在做好这3点的基础上,剩下的请交给时间。




猜你还想看——12月精选 

跨越2024,2025年我们携手再出发

13岁孩子厌学躺平,我用3个月扭转乾坤

重度抑郁焦虑的我,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孩子厌学沉迷游戏,我做的是不是他们需要的

走下神坛,放过自己,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父母

因着自己内心的改变,我们家的冰山开始融化

23岁走过5年的艰难治疗路,是我的“心”生病了

结束让我挣扎沉沦婚姻后,终于找到了自己

抑郁过后,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了人生的主旋律

31岁双相,婚姻破裂,去遇见美好的自己

25岁的我,抑郁8年后,重新将自己养了一遍

用3年的陪伴,助力孩子重新启程

孩子彻底康复,我做对了什么?

经历10年躁郁,我重塑人际关系、走出情感孤岛

从小莫名多病的女儿,在高三忽然爆发抑郁

别让焦虑一步步拖累人生 | 专业焦虑测评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专业抑郁测评

郁金香陪伴
民间抗郁引领者,由爱心人士爱咪及志愿者们发起,专注“抑郁康复、心理健康”,致力于搭建互助平台,通过康复监测、心理疗愈、文体活动、关爱帮助、家庭支持、就业指导等,陪伴与助力抑郁康复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