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科举制度也随之彻底废除,代之以兴办各种学堂。城市和一些进步快的地区先后创建了各级各类学校,宣扬维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和科学知识。但在农村,有些遗老遗少头脑中的封建残余思想很难一下子肃清。他们头上还保留着曲曲半尺长的发辫,并时时大发议论,说什么“皇帝无福民遭难”等等。还作藏字诗嘲笑和侮辱剃了光头的革命党人,说他们是“一轮明月照九州,葫芦、茄子、瓜篓,梳篦不到头,虮虱全休,光溜溜,肉蛋、球……”,喧噪不止。他们总认为读经书、子书,以图科举会试点翰林是正统,读“洋书”(称学校的课本为洋书)是歪门邪道。
辛亥革命后的刘集村,有一批先进的青年学生,如刘松庭、刘剑庭、刘省三、刘相衡、谢子元等人,他们向往维新,赞成共和,酝酿在刘集兴办高等学堂。1914年,他们议定暂借刘继孟家的闲园和奶奶庙作校址,用土打墙盖起了四间北屋、两间小北屋、三间东屋和三间庙屋。置买了一套桌椅,推选谢子元当校长,刘相衡等为管理,聘请李开平、鞠保太、李即起、徐光烈等任教员,校名定为“振华高等学堂”,校内悬挂“五色旗”。第二年开始招收学生,先招考一个班四十名学生,刘世福、谢子干、李玉堂、刘景增、李剑霜、李梅冬、李殿春等被录取,这是振华高小的一级学生。1917年招收二级预科班,录取李延年、李殿龙(李耘生)、刘俊才(刘子久)、刘继孟、谢子才、谢乃贞、邓华轩等,预科一年后转为正式二级学生。l920年招收三级预科班,录取李芹堂、李继曾、刘雪门、刘英才、谢子民、谢子然、卜绍洲、刘荣秀等,翌年转为正式三级学生。学校开设的科目有:国文、算术、英语、地理、历史、修身、理科、音乐、体育、美术、劳作。学习时间:三年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持证可报考青州十中、济南省立商专、工专、印染、武术等专业学校。学校雇刘兰桂为校工,师生的生活是多数学生通堂,离校远的学生住校。1923年,因学生与房东闹意见,学校迁往中李庄,在中李招收的四级学生中,刘良才的长女曾去上学。两年后,学校又迁回刘集,暂时安在刘和春的场院屋内。校长谢子元发动青年学生到鸡王社(在六股路)去拆除庙宇,用那里的砖瓦木料在刘龙轩为办学捐助的一处空园内修建了十间北屋和伙房。是年招收的五级学生,没等毕业,村里办联庄会,成立民团,富裕户买上枪支,由谢文卿、刘景孟等拉起了十几个人的民团,占据了学校的房子。学校又迁移到大王桥南街,刘集“振华高等学堂”从此结束。振华高等学堂在刘集办了十几年,时间虽然不算长,但那时是广饶东南乡的最高学府。它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破除了封建迷信,给青年学生灌输了新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培养了许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如:学生刘子久,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一生;李耘生为共产主义奔波,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李延年、李玉堂是国民党抗日的名将;李铁汉、李剑霜是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国民党将级军官;李芹堂、李殿春、刘雪门都是国民党的将级军官。此外,还输送给军政界、工商界,医疗卫生界和农业等方面许多人才。振华高等学堂在广饶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编辑:方 梅
编审:彭建新
监审:许国臣
欢迎来稿,邮箱:grxszbgs@dy.shandong.cn
欢迎提供线索,电话:0546-6441912
欢迎按二维码关注,走进广饶历史,了解一个更丰富多彩的广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