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六的龙灯、门圈的甩,古河道的狮子跑起来。”这句俗语很早就传遍了小清河南北、广(饶)博(兴)地区。
一
花官镇“古河道狮子”年代久远,据村中老人们讲,可追溯到清朝初期。
清朝入关定鼎北京后,某一天,一位“老僧人”病倒在古河道庙里,神志昏迷,气息奄奄。古河道村民发现后,为其请医抓药,送汤奉饭,热心照料,待如亲人。老僧人转危为安,渐渐康复。
老僧人痊愈之后,非常感激村民的救命之恩,赞赏其扶危帮困的淳朴民风,又发现该村有尚武习俗,就住了下来,将一生所学武术传授给该村练武之人。该村武术经老僧人指教点拨,成了正统少林门派。
几年之后,老僧人见弟子们武术日臻娴熟,就云游他乡去了,既没留姓名,也不知家居何地,只知他是少林弟子。关于他的身世传说颇多:一说是明朝提督(武职官员),一说是闯王李自成起义军将领,明亡后,便埋名隐姓出家当了和尚,后又到处避难,来到古河道村,病倒庙里被村民相救。
老僧人报恩教武,使该村武术闻名遐迩,很多练武之人不断来此寻师访友、切磋武艺。该村人热心接待,本着来者欢迎、能者为师的原则,更多武林高手、杂耍艺人慕名而来。逢年过节,他们看到该村除去练武打把式之外,别无庆贺节日的“玩艺”,便传授给该村狮子舞。从此,“狮子舞”便成为古河道村一支独特的艺术奇葩。
二
三百多年来,古河道狮子舞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越玩越精彩。狮子舞技艺越高超,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江北狮子”的独特一派。
狮子舞的道具有绣球、狮头、狮衣等,件件都是自己制作。
绣球:用0.4厘米厚、0.8厘米宽的长竹条盘成直径30厘米的三个圆圈,按照西瓜形平均制成六棱圆球状,中间再箍一竹圈,竹条上缠绕红绳,以不露竹条为度,最后再系上红绸子即成。一球领一狮,或领两狮。
狮头:用胶泥做一个泥塑狮子头,晾干后先糊一层毛头纸,再糊几层牛皮纸或高丽纸,约0.5厘米厚,干后把泥胎敲碎取出,修理好眼、耳、鼻等部位,进行油漆彩绘,安装眼球、下颌,使其能做瞪眼、张嘴等动作。头底部用宽5厘米、厚0.6厘米的薄柳木板圆圈附内,以便用手拿狮头表演,颌下垂一踢胸。头顶系红(雄)绿(雌)绸子顺耳垂于颈下。
狮衣:过去用白粗布,今用白细布缝制,可容纳头、尾两人表演之用。缝上一撮撮密密麻麻的狮毛(过去用老山羊的长毛贴头、缝衣,今用梳理好的20-25厘米长的麻制作狮毛),缝好狮衣、狮腿后一起染色,用羊毛时染黑色,现今染杏黄色。表演时二人披狮衣,穿狮腿,狮爪覆盖脚面。头人举狮头兼做瞪眼、张嘴、含球之动作,尾人腰系摆尾巴的铁丝兼做摇尾动作。
另外,还有狮脖子上的项铃,用5厘米宽、3米多长的熟牛皮条做成一个能甩铃的大项圈,上系16个茶杯大的铜铃,中间垂一个碗口大的红缨,表演起来美观、威武,铃声高亢、悦耳。
三
狮子舞有双狮、三狮、四狮、五狮同舞,雌雄狮对舞或一幼狮混于其间的闹舞。初时只是模拟动物做一些简单动作,经历代艺人们潜心研究、学习、创造,动作越来越多,主要概括为走、站、翻、跳、摆、挠、抢、抖、滚、甩10种。
走:名曰“跑狮子”,实则是走。二人一狮,踏着“咚咚呛、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呛”的锣鼓点绕场转圈、打场子,或表演“十字大串花”“剪子股”“步步高”“盘长字”等花场图案,这些都是狮子舞的基本动作。
站:狮尾人抓住狮头人的腰,狮头人跳起亮相,狮子呈站立状。
翻:狮子大翻身。狮头人左脚一跺送信号给后尾人,后尾人就知道是向左翻身,两人统一行动,翻身后一块站起抖毛、摆尾。
跳:跳狮子和跳桌子。跳狮子,即雌雄狮头约好谁卧谁跳,一只卧于地上,另一只跳尾、摇头、瞪眼后跳起跃过卧狮;而跳桌子有跳方桌与跳条桌之分,跳方桌是狮子跳上方桌做一些挠、摆、抖等动作,跳条桌是狮子紧跑几步跳过桌子去。
摆:摆头和摆尾。摆头分小摆头、大摆头。小摆头是狮子自己做摆头动作;大摆头是两只狮子对脸统一做摆头动作,狮头人举狮头由下经左或右方而上,再向下抡圆,配以晃、摇、抖等动作,并急速跳向相反方向,抖毛、甩铃。摆尾即后尾人拉动腰间铁丝,配合狮头表演而做摆尾动作。
挠:挠痒。有小挠痒大挠痒之分。小挠痒是狮子用嘴或脚自己挠痒,大挠痒是两狮相互用嘴挠痒。
抢:领狮者将球抛向空中,落下时两狮抢球,抢不着落到地上时,两狮用嘴去抢。
抖:抖毛。翻、滚、挠、摆、站后都有抖毛的表演,技艺精湛者全身的每一撮毛都能抖动,好似活狮一般。
滚:狮子翻身一个为翻,连续翻身两个以上者为滚。最有名的滚绣球动作,有雄狮含球在雌狮身上滚动和球在雌狮身上自己滚动(后尾人在狮衣内抓球表演)。
甩:甩项铃。摆头、挠痒、走花场都有甩铃表演,使项铃最大幅度地左右甩开,铃声清脆、悦耳。打场子、串街多用此动作。
编辑:陈海真
编审:彭建新
监审:许国臣
欢迎来稿,邮箱:grxszbgs@dy.shandong.cn
欢迎提供线索,电话:0546-6441912
欢迎按二维码关注,走进广饶历史,了解一个更丰富多彩的广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