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是一片红色沃土,早在1923年这里就有了党的活动,1924年建立的中共寿广小组(后改为寿广支部),1925年建立的中共延集支部、刘集支部,均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建立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由陈望道翻译的全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自1926年辗转来到广饶,在刘集党支部被学习、使用、传播、保护、保存,直至半个世纪后被重新发现,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多年之后的今天,广饶已经成一片宜居宜业、富美和谐的乐土,而其红色旅游正是独具特色的一笔。从1975年《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重现到现在的半个世纪,广饶县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从小到大、从微到巨、从简单到丰富,迄今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1925年春,中共刘集支部建立,此后在支部书记刘良才的带领下,秘密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斗争,不断壮大党的组织。1926年春节期间,在济南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工作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家乡省亲,将一本1920年8月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带回刘集村。自1926年起,刘集支部连续举办了三个冬春的农民夜校,带领农民群众学习文化,同时也学习革命理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在学习材料中,就有刘雨辉带回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支部书记刘良才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为大家讲解书中的道理,大家都亲切地管封面上的马克思叫“大胡子”,称这本书为“大胡子的书”。1928年,中共广益(广饶、益都)特支、中共广饶县委先后在刘集村成立。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开展了“觅汉增资”、“吃坡”、“砸木行”等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刘集村是广饶、寿光、临淄、益都(今青州)四县边区的红色堡垒村庄,成为敌人的眼中钉,遭到多次烧杀劫掠,刘集惨案、火烧刘集等事件震惊齐鲁大地。《共产党宣言》从刘良才手中传到支部成员刘考文手中,最后辗转传到刘世厚手中,被精心呵护,先后保存于粮囤下、灶头里、屋顶脊瓦下,始终没有被发现,被损坏。在日伪火烧刘集时的烈火浓烟中,刘世厚冒着生命危险,从房屋雀眼中将这本《共产党宣言》抢救出来。《共产党宣言》到刘集后的半个世纪,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红色传奇。历史尘埃散去,转眼到了1975年5月,广饶县文管会深入全县农村征集革命文物,第一站就到了刘集村。5月22日,文管会的颜华同志召集老同志座谈革命历史。老人们深情回忆了当年刘集党支部的创建情况和党员群众的学习、斗争生活,还唱起了当年的革命歌曲。有的献出了当年用过的梭镖,有的取来了当年开会学习用过的煤油灯,82岁高龄的刘世厚老人则提到他还保存着当年大伙儿学过的那本“大胡子”的书。当木匣打开,那本历尽沧桑的《共产党宣言》赫然再现眼前。几位参加过当年学习的老党员在几十年后又看到这本“大胡子的书”,心情都很激动。县文管会也为能征集到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而高兴。
此后,这本书就保存在广饶县博物馆(即今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后来还被调到省里参加过革命文物展览。但因为展览时考虑不周,导致这本书长期暴露在光线充足的展柜中,纸张变脆,褪色严重。当时,人们只知道它是一本具有很久历史的革命文物,却并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共产党宣言》的征集者颜华一直隐隐感觉到这件文物不一般。1985年,他遇到了知音。1985年,时任东营市政协委员的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副教授余世诚到广饶县考察,来到广饶县博物馆(1983年12月由广饶县文物管理组改建),见到了这本《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封面上错排的标题“共党产宣言”几个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余世诚读研究生时第一本专业书便是《共产党宣言》,里面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拿出来钻研背诵过,后来又从事多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专业敏感让他马上意识到,弄清这本书的来历将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后来,余世诚向山东省委呈交了建议报告。他认为这本《共产党宣言》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有深刻的传统教育意义,还对文物征集、文物保护工作有许多启示。它既是东营市的一“宝”,又是我们全国的一份珍贵文物,提议一定要加强研究和妥善保管。1986年2月,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昌安批示,要求对此书加强研究和保护。东营市委和市政府立即行动,特邀中央编译局专家参与,组成联合考查组,成员有胡永钦、余世诚、贾林志、颜华等。
经过联合考察组的考证,证实这本书就是1920年8月出版的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其为首版、首印,封面为水红色,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1920年9月,纠正书名错误后,又进行了重印(称为第二版),封面也改为蓝色。这一红色的错印本因其数量极少,所以弥足珍贵。广饶县刘集村这一封面错印藏本的发现,也证实了《共产党宣言》首版的出版时间是1920年8月,而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1920年春。
1986年5月8日,东营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在广饶县召开了授奖大会,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刘世厚老人已于1979年去世,由其孙子刘鸿业代为领奖。
《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现保存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目前,这个版本在全国仅存12本。值得一提的是,其它藏本多为馆藏本,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翻阅过的痕迹。而广饶刘集藏本则曾在多人手中辗转、翻阅,书的一角甚至留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它是唯一在农村党组织和革命者群体中使用、学习过的版本。它见证了革命的历史,见证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它的承载和蕴含都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深深敬仰。
《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从1975年捐献,静置11年之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考证出来。而无意之中它受损的事实,时时在提醒着人们:保护党史文物,挖掘革命历史,刻不容缓!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的推动下,全国大规模的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开始了。1980年5月,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负责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此后,多次召开全国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党史资料征集规划,形成了全国性的党史资料征集热潮。当时的广饶县作为革命老区,高度重视党史资料征编工作。1981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党史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由县委领导亲自挂帅,负责征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广饶地方党史资料工作。1986年10月,征集研究领导小组改为征集研究委员会。在征集过程中,从全县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他们通过座谈、走访、函件等方式,联系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革命者后人、革命历史事件的见闻者,从入村下户到远赴全国各地,征集到一大批宝贵的革命史料,为此后的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编辑了《广饶县党史资料》1-6辑、《清淄烽火》《丰碑——刘集党支部斗争史料》等330余万字的党史资料书籍。同时,自1975年设立的广饶县革命文物陈列展也不断升级、完善,至1983年升级为中共广饶县党史展(长期展)。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抢救性地保护革命文物已迫在眉睫。广饶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也是由刘集开始的。坐落在刘集后村的刘良才烈士故居,也是中共刘集支部旧址,从党组织诞生到解放前,都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是重要的革命遗址。那本宝贵的《共产党宣言》就是曾在这里被阅读、被学习、被保存。1976年,这座古朴的小院落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起,广饶县委除组织对刘集的革命斗争史料进行挖掘整理、汇编成册(《丰碑》)外,还想方设法对这个院落的实体进行保护。在保护其原貌的基础上,对故居小院的北屋、东偏房进行了修缮加固,仍保持其砖基草顶的原貌;对院落、门楼、地道等进行了维修。扩展了旧址范围,在院落南面建设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简史陈列展展厅,设置了重点事迹展、大型室外环壁浮雕,室外设立了人物雕塑和纪念碑亭。经过多年修建、改扩建和提升,建成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于2005年7月1日落成开馆。后来该馆成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成为影响不断扩大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革命文物见证党的历史、记录伟大历程、承载革命精神。广饶县除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外,还有中共清河地委旧址、中共延集支部旧址、赵庄伏击战遗址、抗日联络站大张旧址、封庙村团支部旧址等30余处革命遗址。广饶县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积极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多年来对辖区内红色文化遗址和遗迹持续开展调查、认定工作,公布革命文物名录。成立了广饶县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同时,着力开展革命文物修缮工程,近年来实施完成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的修缮工作,编制完成了中共延集支部旧址、吕乙亭故居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设计方案。自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建成后,还先后建设了张太恒上将事迹馆、中共延集支部史迹馆、李耘生烈士事迹陈列室、封庙团支部旧址史迹馆、赵庄伏击战纪念馆等展馆。广饶的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歌曲……就珍藏在那一卷卷史书、一处处场馆遗址中,并从这里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形成一股澎湃的精神力量。多年来,先后有多名作家、编剧走进广饶县,深入了解广饶的革命历史和发展历程,展开了他们的写作。先后有《大王魂》《那时星光》《宣言》《大火种》《世纪珍藏》《国家记忆》等影视和文学作品推出。这些作品以不同方式讲述了刘集党支部使用和保存全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动人故事,展示了革命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铮铮铁骨。但其中最为笔者所推重的,当属报告文学《大王魂》。《大王魂》是著名作家李存葆和王光明合写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开篇是这样的:其实,年长一点的广饶人都知道,在那早已远去的年代里,长年以要饭为业的只是县境北部的一些村庄,但也确实要出了“名气”。这“名气”记载着广饶曾经贫寒落魄的过去,但改革开放后,广饶的发展变化让人刮目相看。改革开放初期,广饶人民秉承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积极干事创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而刘集所在的大王镇则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尖兵。1986年,大王镇工农业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鲁北地区第一个“创亿镇”。1986年7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视察广饶县,看到大王镇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态势,欣然题词“鲁北一枝花,开在大王家”。大王镇的发展成果闻名遐迩,一时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典型。1986年,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到大王镇进行采访,深入探寻大王镇发展之“魂”,他们被大王的历史和现实深深触动,创作出中篇报告文学《大王魂》。作品描写了曾使用和珍藏过《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广饶县大王镇在改革开放中的艰难探索、跋涉以及突破。全书共8万字,分为5章:《幽魂篇》《驱魂篇》《换魂篇》《正魂篇》《聚魂篇》。第一章《幽魂篇》是从对那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共产党宣言》的描述开始的。那本革命宝书在大王镇刘集村待了半个世纪,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革命历史。在书中,描写了大王人民曾经的贫穷、痛苦与徬徨,也描写了改革开放时期大王人民的勇于尝试、勇于实践与探索,其中不乏对企业家、探索者们的生动描绘,写出了大王镇在改革开放中的破茧成蝶。1987年,《大王魂》获“中国潮”报告文学奖。1988年,发表于《人民文学》1988年8月期,且破例以大字排在头题发表。此后,被《小说月报》转载。1988年9月下旬,《人民文学》举办《大王魂》研讨会。1989年7月《大王魂》单行本由山东友谊书社出版发行。《大王魂》一经发表,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文学、艺术、评论界更是引发了一场“大王热”。大王镇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瞩目。著名作家王愿坚评论说,《大王魂》是一部“和人民共魂魄的力作”,是“一个巨大的精神产品”,它“深深地掘开了历史,又高高地俯瞰了现实。”作家李炳银说,《大王魂》“把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我们的土地上,在山东的土地上所走过的历程做了史的考察,为人们更具体、更实在地理解这个‘幽灵’提供了活的现实,使人们真正看到了这个‘幽灵’的魔力。”大王是广饶的缩影,也是中国的缩影。可以说,《大王魂》写出了大王、广饶,乃至全国的“发展之魂”,写出了红色革命历史留给我们并深植于我们基因中的精神力量。有信仰的人民才有创造力。今日的广饶县,已经告别了往昔的贫穷、落后,早已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成为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之城、富庶之乡。在曾经使用和保存过《共产党宣言》的村庄——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矗立着一座赭红色建筑,呈翻开的书本形状。它就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展馆,也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2012年,广饶县为深入挖掘保存和传承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在大王镇刘集后村建设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后更名为《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共三层,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当时的展陈内容分为“红色幽灵”“雄狮渐醒”“鲁北风起”“峥嵘岁月”“碧血丹心”五个版块,真实生动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广饶县革命斗争历史、《共产党宣言》在广饶的传播保存过程等内容。开馆以后共接待省内外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80多万人次。2020年,为纪念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饶县投资2600万元,实施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改造提升工程,聘请权威专家参与策划把关,重新设计布展,提升功能定位,拓展内涵体系,着力建设主题突出、内涵丰富、质量一流,融观展、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综合性党性教育基地。改造后的展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实践、影响、传承发展为主线,全面展现了《共产党宣言》问世、传播、指导实践的历程和对世界、中国、广饶的深刻影响。主要包括“《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共产党宣言》在广饶”三大部分,辅以序厅、尾厅。“《共产党宣言》在世界”部分,讲述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创作和传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共产党宣言》在中国”部分,展现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翻译,催生中国共产党,哺育中国共产党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并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共产党宣言》在广饶”部分,讲述了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传入刘集并得以完整保存的艰难历程,以及指引广饶党组织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展馆创新了展陈手段,在图文、实物、雕塑等常规手段基础上,运用最新科技手段,打造了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的四折幕全三维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空间,以全新的体验给人以教育和启迪;中国革命历程大事件AR体验空间,将参观者带入那个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而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蘸墨吃粽翻译《共产党宣言》、中共“一大”现场、菜园战斗、刘世厚火海救书等复原场景,增强了观展体验和教育效果。同时,陈列馆设有“馆中馆”,展出中外各语种、各译本《共产党宣言》及《中国共产党章程》667册。现在,《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已成为广饶县刘集红色旅游区的地标建筑,每天走进这本“书”去接受洗礼的游客络绎不绝,陈列馆已成为全民的红色教育大课堂。2009年10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亲临中共刘集支部旧址视察,提出了“让刘集这面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的重要指示。2010年,广饶县在刘集村建设了占地25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此后,设立了大王镇红色文化教育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大王镇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不断加强人员配备。随着《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建设和完善,红色刘集旅游景区逐渐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红色刘集旅游景区以刘集为中心,辐射广饶县全县多处旅游景点,占地面积40000亩,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包含《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中共延集支部史迹馆、李耘生事迹陈列室、封庙村团支部旧址等多个红色景点。勾连这些景点所形成的红色旅游路线,可以使观者受到更为系统、全面、深刻的教育。广饶县坚持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整合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景区内有3万亩的织女河生态林场和总库容600万立方米的将军湖、饮马湖,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还可体验当地休闲观光绿色风情。景区已升级成为一处集教育、休闲、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不断强化旅游景区的教育功能,紧扣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充分发挥红色展馆群落形成的教育功能优势,将红色刘集旅游区打造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综合性党性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实现了红色旅游与教育的融合。一是推进红色教育培训发展。加快推进大王镇党性教育基地与一批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各地党校、大型企业、党政事业单位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党校教师现场教学,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全力推进红色教育发展,打造特色红色教育品牌,年接待红色教育培训团队1500余批次。二是抓好红色文化研学游学。依托省级研学教育基地—红色刘集教育基地,精心开发“红色文化”研学课程,让广大学员能在这里住下来、留得住,学得好,叫响“宣言之光·红色大王”研学品牌,打造红色火种片区和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三是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宣言精神”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进村庄进企业“五进”宣教活动,发挥红色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放大红色旅游新效应。在红色刘集旅游区,随处可见前来研学的学生、前来接受教育的游客、现场绘声绘色讲党史故事的教师,近距离、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大家很容易就走进历史,身临其境,受到洗礼与震撼。目前,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已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山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成为鲁北地区乃至全国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以上。在广饶,《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不仅留下了革命的传奇,而且,它也正在创造着新的历史。
编审:彭建新
监审:许国臣
欢迎来稿,邮箱:grxszbgs@dy.shandong.cn
欢迎提供线索,电话:0546-6441912
欢迎按二维码关注,走进广饶历史,了解一个更丰富多彩的广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