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广饶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赴济南采访刘明玉之子刘同祥老人,刘同祥与父亲刘明玉共同生活近四十年,时常听父亲讲述革命年代的战争经历,还有幸接触过刘明玉的许多老首长、老战友和同情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至交好友,亲耳聆听他们对战争年代艰苦岁月的追思和回忆。正因如此,刘同祥老人对父亲刘明玉的一生可谓是十分熟悉和敬佩,为了更好地把父亲刘明玉的事迹记录保存下来,同时为党史部门留存珍贵的历史资料,八十多岁的刘同祥老人通过和家人好友共同回忆、记录并辗转多人求证,写下了文章《忆父亲刘明玉》并转寄广饶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广饶县委党史研究中心收到文章后,立即组织人员前往济南采访老人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交流,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并在刘同祥老人文章的基础上,修改撰写文章《智勇双全干革命 赤心报国为人民——记老革命刘明玉》,尽可能真实详细地还原刘明玉这位老共产党员、老革命的光辉形象。
刘明玉,1909年7月4日(农历)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刘集后村,原名刘端明,因祖父刘华堂为家族重新更名排辈,改名刘明玉。193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广饶二区(现在的大王一带)区长,清河地区四边县财粮科科长,齐东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等职务,1949年到山东省交通厅工作直到离休,1987年11月4日在济南病故。
(一)苦难童年 被迫辍学
刘明玉祖父刘华堂正直善良,勤劳能干,是全家人的主心骨,育有儿女七个,刘明玉的父亲刘东甲系长子,刘明玉系长孙。家庭人口最多时达30多口。在那个贫苦的年代,维持这么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吃糠咽菜是经常的事。年幼的孩子经常哭喊着:俺不吃糠面子(窝头),拉得喉咙疼。可是不吃糠面子也没啥可吃的啊,甚至有时候连糠面子也吃不上,断粮是常有的事。由于家里人口多,耕地少,难以填饱肚子,只好做些木工活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刘华堂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四个儿子中有三人也是木工好手,刘明玉参加革命前也干过这活。刘华堂有一门绝技,就是买柏树林:正转三(圈),反转三(圈),林里走一遍,就能知道这片林能做什么样规格的(四喜、陆合等)棺材多少个,多少钱买合算,刘华堂买树从未失手。他们家有全村最大的锅,战争年代驻防的部队借锅做饭是常有的事。后来祖父刘华堂为了争一块风水好的坟地,和本村绰号“土金城”的人打官司,花了很多钱,用刘明玉的话说打官司的银元能把那块坟地铺满,这就让原本贫困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这个大家庭是个封建家庭,做事吃饭都要按辈分来,刘明玉和他的四叔刘东周同岁,但是因为辈分低,所有的事情都排在刘东周后面。同样到了上学年龄,刘东周能上学,刘明玉却不能。好说歹说家里终于勉强同意刘明玉也能上学了,但是每天刘东周都是吃过早饭去上学,而刘明玉却经常饿着肚子。那时教书先生吃饭是由各家轮流摊派,刘东周的派饭由大家庭里出,而刘明玉的派饭则由其父亲刘东甲自己想办法,这对于刘东甲这个小家庭来说确实困难重重,以至于教书先生经常借故避开不忍心吃他家的饭。由于刘明玉天资聪慧又加之学习刻苦,深得先生喜爱。可即便是这样到了13岁家里再也不让他读书了,小小的年纪就要自己谋生。教书先生找到刘明玉的祖父刘华堂,认真地表示学费和派饭都不要了,只要刘明玉能继续上学,并且说这孩子将来必能成有用之才。可刘华堂说什么也不答应:“孩子的吃饭穿衣我也解决不了”。无奈之下,刘明玉小小年纪就辍学了。这个社会和家庭带给他的只有看不到希望的饥寒交迫和繁重劳作。
(二)背井离乡 缫丝厂谋生
辍学后的刘明玉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来到青州缫丝厂(老板是刘集人)做学徒。缫丝的大部分工序都要在热水里操作,缫丝工就要常年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劳作,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劳动强度之大和环境之恶劣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为了生存刘明玉也只好艰难地支撑着。因环境恶劣,不久刘明玉就生了满身的疥疮,奇痒难忍,忍不住用手使劲地挠,导致浑身的疥疮开始流水流脓,看起来都有些可怕,母亲看到时,抱着他心疼地哭出声来。在缫丝厂唯一的安慰就是虽然饭不好,但能填饱肚子,有时还能有蚕蛹吃,这在当时已经很满足了。三年过后缫丝厂开始发工钱,工钱要如数交给祖父,自此刘明玉开始为大家庭挣钱了。
刘明玉就这样煎熬着到了18岁,这时的他已是熟练的缫丝工了,又因干活不惜力气很受老板器重,被安排做了个小工头,基本上解决了衣食之忧。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在缫丝厂做工的这几年刘明玉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启发,这也为他后来参加中国共产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些年的艰苦磨难更加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谁不想努力过上好日子呢?这些都为他投身革命埋下了希望的火种。
(三)返回家乡 接受新思想
刘明玉回到家乡刘集村后,经常跟同村的共产党员刘考文和刘百禄接触。他们三人都家境贫寒又年龄相仿,所以十分谈得来。刘考文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比较早,1925年6月,经刘良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党的活动。1926年春节期间,刘雨辉和延伯真、刘子久一同回家探亲时,把1920年8月出版发行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及其他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材料带到了刘集村,对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启蒙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农村得到传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刘明玉回到家乡刘集村后,刘考文经常找他聊天,启发他对共产主义思想和改变贫苦现状的认识,渐渐地刘明玉开始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认识,翻身求解放和改变贫苦命运的愿望不断增强。
1932年秋天,刘明玉正在地里干农活,忽然看到远处跑来一个人,等跑近了才看清是刘考文,他跑到刘明玉面前气喘吁吁地说:“我可能要被捕了,赶紧去给我家里送个信”,说完就匆匆跑了。不一会儿就看到几个国民党警察追了上来,大声问刘明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刘明玉朝另一个方向指了指,含含糊糊地说好像看见有个人往那边跑去了。几个警察急忙追过去了。过了没多久,刘考文还是被警察逮住抓走了。刘明玉感到一阵悲痛和恐惧,撂下地里的活,慌慌张张去刘考文家报信了。这消息对刘家犹如晴天霹雳,全家顿时乱作一团。为了营救刘考文,全家四处奔走,但因案情太重,始终未能成功。
刘考文被捕后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始终没有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对参加的革命活动也守口如瓶。无计可施的国民党政府只好以“政治犯”的罪名判了他五年监禁,关押在济南第五监狱,直到1937年才被释放。刘明玉作为刘考文被捕时的唯一目击证人,始终关注着他的消息,并被刘考文为了革命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所鼓舞,进而激发了自己内心对共产主义的向往。
刘集党支部成立后,刘子久的弟弟刘英才遵照党的指示在菜园村发展党员组建党支部,书记是老党员王学文,王学文的大女婿刘百禄在刘集革命先驱和岳父的影响下也加入了共产党。刘明玉自1936年开始就经常跟随这些老党员参加革命活动,在菜园村参加革命活动时还经常在王学文和赵芝荣家躲藏,因此也就相互熟悉起来。1937年,刘明玉和赵芝荣的闺女赵俊英结婚。
(四)智驳红枪会 加入共产党
刘集党支部成立后秘密发展党员的同时,封建道会门组织“红枪会”也比较兴盛,争取年轻人加入,发展壮大组织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红枪会的共同目标。
红枪会是民国初年的民间道会门武装组织,最初创建于河南与山东,很快流行到河北与山西的南部地区,其主要成员是从事生产的农民。红枪会不是统一、严密的团体,而是零散的地方性组织,其特点是迷信符咒,击匪仇兵,抗官围城,劫富济贫,抗粮抗税,排洋教、御外侮,相信刀枪不入之说。1913—1938年间,红枪会盛极一时,有的地方会员达数十万人,影响很大。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众武装兴起,红枪会才渐渐销声匿迹。
由于红枪会落后的性质,经不住金钱等物质利诱,所以经常被军阀等地方反动势力利用。刘子久之子刘岱东就是在山东平禹(禹城)进行革命活动时,被国民党特务和红枪会杀害,当时指挥暗杀行动的是国民党特务,动手杀害刘岱东的就是红枪会的匪徒。
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日思夜想改变穷苦的生活现状,不免被怪力乱神之说所蒙蔽,这也就给了红枪会发展壮大的机会。当时广饶一带“红枪会”也很盛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积极加入。刘明玉的小兄弟们经常动员他加入“红枪会”。刘明玉就问他们加入红枪会的好处,他们就说:“加入了红枪会就会受到兄弟们的保护,没人再敢欺负你。还会分东西,有吃有穿的。打起仗来,我们只要喝了符,戴上红兜兜,就能刀枪不入。”刘明玉说:“不用刀枪,我只用小木头棍儿敲你的‘脚核桃(脚踝骨)’,打到发红,你不喊疼,我就加入红枪会。”双方做好准备就开打,结果刚打了几棍儿,那人就疼得哇哇叫,眼泪都出来了。刘明玉笑着说:“你不是刀枪不入吗,不行再来几刀试试?”那兄弟哭丧着脸说:“我是好意,不行就算了,干嘛真打啊?”
在刘集村,和刘明玉关系比较好的刘考文、刘德良、刘百禄、刘百贞、刘承德、刘端义等,除了刘承德参加了国民党,其他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刘百禄是刘集支部发展的比较早(七七事变前)的党员,刘明玉正是在刘百禄的教育和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党员刘百禄多次给刘明玉讲:“共产党才是咱们穷人的党,是领着我们推翻旧政权、解放人民的党。咱们家里都穷,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一年,连顿饱饭也混不上,这都是被地主剥削的,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打倒地主和剥削阶级,我们才能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就这样,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刘明玉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指引他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8年7月1日,一个难忘的夜晚,在刘集村北门外一片南瓜地的瓜屋里,在刘百禄的带领下,刘明玉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始了他50年的革命生涯。
编辑:方 梅
编审:彭建新
监审:许国臣
欢迎来稿,邮箱:grxszbgs@dy.shandong.cn
欢迎提供线索,电话:0546-6441912
欢迎按二维码关注,走进广饶历史,了解一个更丰富多彩的广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