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余隆海(四川)||菊花馔——舌尖上的清雅与诗意
美体
2024-10-28 14:59
四川
菊花馔——
舌尖上的清雅与诗意
●余隆海(四川)
在云南蒙自的清晨,朋友以过桥米线款待我们。那一大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鸡汤,搭配着十几种丰富小料,嫩肉薄片、鹌鹑蛋、时令菜蔬以及各种调料一应俱全。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玉白色米线之上十几瓣金黄的菊花。花瓣悠悠飘荡,仿佛在诉说着云南的美与食的独特印象,瞬间勾起了人们对美食与生活的无尽遐思。花,乃草木之精华。其清雅馥郁之气,总给人一种吸风饮露、吹花嚼蕊的审美愉悦。以四时花卉制成的各种美食,被称为花馔。花馔格调清雅,滋味甘芬,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给人以高雅的审美情趣。菊花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菊花的价值丰富多彩。它不仅具有美学观赏、文学审美等人文价值,还具备食用、健身、医药等实用价值。菊花,苗可作菜,花可入药,囊可作枕,酿可成饮。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散热祛风、清肝明目、解毒消炎等多种功效。常食菊花,可清暑、去湿、利尿、益神。菊花入馔,花样繁多。有茶酒类,如古人喜爱的菊花酒,被认为可令人长寿,甚至得道成仙。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菊花酒的酿造方法,需在菊花舒放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制,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则有菊花酒的速成法,采甘菊花入醅内搅匀,次早榨取,味香清冽。还有以菊花作茶饮。菊花茶起源于唐朝,在宋代流行起来。传统菊花茶选用菊科菊属下的茶用菊品种,如杭白菊、亳菊等。南宋史铸的《百菊集谱》中提到,菊苗不仅可为菜,还可代茶。主食类中,北宋王禹偁喜爱的甘菊冷淘面,以含甘菊汁的水和面作成,既得花馔之美,又追慕杜甫槐叶冷淘之遗风。北宋司马光的《晚食菊羹》则赞美菊花羹令人“神明顿飒爽”。《遵生八笺》记载的“菊苗粥”,用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与米同煮,可清目宁心。南宋的“菊苗煎”,将鲜嫩菊苗焯水后,用甘草水调和山药粉刷上油煎食,有兰圃之风。菜肴类中,食菊苗十分风行。菊苗常用来做汤,如宋书中的“紫英菊”滚汤,将菊苗略炒加水做汤,下姜盐调味。小榄菊花宴中的菊花三蛇羹,以眼镜蛇、金环蛇和榕蛇等与猪骨、老鸡同煲,出锅时撒上菊花瓣,菊花成为蛇羹的精髓。“菊花鱼球”将菊花汁混入鲮鱼肉中做成油炸丸子,只闻菊香不见其瓣。“菊花肉”更是特别,用砂糖熬化后加入菊花瓣制成“菊花糠”,肥肉腌制后裹上菊花糖浆和“菊花糠”。汤羹类有菊花羹,糕点类有以菊花为原料制作的各种精美点心。最早食用菊花并有文字记录的是战国后期的屈原。他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虽然主要为抒发高洁情操,但也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花可食的认识,从此菊花实现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华文化之花。晋陶渊明一生爱菊如宝,民间奉他为“九月花神”。他不仅种菊、养菊、唱菊、吟菊,还是食菊的美食家,首创菊花火锅,将缤纷菊瓣撒入火锅,清香四溢。后来,菊花火锅被慈禧发扬光大,从宫廷传到民间,配菜更加丰富,味道鲜美可口。如今,菊花的食用方法更加多样,可鲜食可干食,可凉拌、炒食、煮粥、调羹、做馅、制糕、做饼。广东中山市的小榄镇被誉为“中国菊花文化艺术之乡”,小榄人能用菊花做出各种花样的菊花宴,从菜肴、糕点到饮品应有尽有。古医书载,甘菊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胃、肝二经,能除大热,止头痛晕眩,明目,除烦解燥。食用菊花具有润肤、乌发、抗衰老的神奇功效。生活的艺术,在于艺术地生活。菊花馔,将审美体验引入生命最基本的需要层次,完成了对生命的双重养护,为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艺术情趣。人间有味是清欢。在五彩缤纷、恬淡清香的花馔中,菊花馔以其清雅超脱之感,成为人们心中的至爱。它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诗意表达,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活的美好。本人余隆海,原创作品《菊花馔——舌尖上的清雅与诗意》,授权“天府散文”平台独家首发。余隆海 男,四川大竹人。文化学者,甲骨文书法家。曾出版散文集《守卫信念》。散文刊发《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二十余种报刊。投稿者须关注本平台。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300字,并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HHDK9999)和编审微信,便于联系和进行文字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