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晏杰蓉(四川)||心归老宅
美体
2024-11-14 19:08
四川
随着岁月的更迭,对故乡老宅的怀念之情愈发强烈。将故乡老宅的故事付诸笔端,已成为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执着。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年,如今故乡早已被新农村代替,但那伴我成长、带给我快乐童年的故乡老宅,却时常在梦境中萦绕,牵动着我的思绪。故乡的老宅,在川东北小镇的一个贫瘠的村落,坐北朝南,是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在岁月的侵蚀下,墙壁的石板已因风化掉块而露出大大小小的缝隙,墙皮脱落的地方露出了里面的泥土。屋顶的青瓦上长满了青苔,瓦楞间还有几株顽强的或青或黄的小草在风中摇曳,为老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大门是厚重的实木门,铁质的门环早已生锈,却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老宅前后巍然站立着一排整齐高大的榆树。榆树的枝干粗壮而坚实,粗糙的树皮已经被淘气的我们爬得光滑而有些发亮;椭圆状的叶子,边缘带有锯齿,翠绿的色泽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生机勃勃。每当春风拂过,榆树会结出一串串榆钱,那是榆树的果实,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一份美好的馈赠。老宅的东北角有一口老井,水深足可吃进一根长长的竹杆。井壁由青石一层层精心砌成,岁月的侵蚀让石头布满了青苔,更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井水清澈而甘甜,滋养着村庄里的每一个生命。晨曦微露时,人们便挑着水桶来到井边,提竹杆打水的吱呀声、水桶的碰撞声,还有人们的欢笑声,交织成独具韵味的晨曲。妇女们在井边洗菜,谈论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老井见证了那些温馨而平凡的生活场景。老宅正房有三间,算不上宽敞,却是父母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耗时五年、分两次建造而成的。由于地基高差的影响,只有两间有门脸。每间屋子都有两排三根凸出的石柱子,石柱子的台阶上,曾是父亲存放碎银和粮票的“保险柜”,它记录着父母的艰辛与奋斗。最东边的房间,前面是客厅,后面是父母的卧室。客厅里摆放着一张陈旧的实木方桌和几根长板凳,其中一根又宽又厚实的板凳,是外婆给母亲的嫁妆,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平滑结实,是我小时候用来写作业的写字台,承载着我们家族的记忆与温情。卧室的木架子床上,铺着厚厚的褥子,那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每当寒风凛冽的冬日,我总会迫不及待地爬上床去,将双脚深深埋进褥子中,享受那份来自母亲的温暖。瘦小的身躯,衬托出床格外的宽敞。母亲的床,是我心灵的避风港,给予我无尽的安慰与庇护。老宅中间房屋进门左侧的角落里,是一个简陋的鸡舍,后面是我和姐的床铺。房门后面,还堆满了农具和杂物,仿佛诉说着农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的床下,总有一块潮湿的地面,那是我在梦中嬉戏时留下的“痕迹”。每当夜深人静,我迷迷糊糊地仿佛置身于山野之间,四周一片寂静,我便大胆地“行个方便”。每当听到床下“滴滴答答”的声响,我才意识到自己又犯下了“错误”。幸运的是,土地板上的痕迹并不明显,母亲即便知晓真相,也从未有过责备,反而满心愧疚地认为是我们平日里油荤吃得太少。每当清晨第一缕曙光悄然划破天际,公鸡就高昂着头颅发出嘹亮而雄浑的啼叫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催促着人们从梦中苏醒,开启新一天的劳作与生活。母亲,总是在公鸡的第一声啼叫中醒来,开始她忙碌的一天——挑水、煮饭、煮猪食……这一幕幕场景,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乡愁记忆。跨过鸡舍旁的木门坎,左侧是我哥的床铺;再向右侧跨过一道门,便是厨房,里面有一个大大的弧形土灶台,灶台上整齐地摆放着锅碗瓢盆。小时候,我常常搭着小板凳,用饭勺子把锅里翻个底朝天,寻找沉在锅底的米粒。我最喜欢的,还是坐在灶前帮母亲添柴烧火。看着火苗欢快地跳跃,听着木柴燃烧时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心里充满了喜悦,那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正房的东侧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林间是两间小青瓦猪圈。这里冬暖夏凉,虽然不足三十平方米,但却承载着母亲辛勤的汗水与希望。这里不仅养出了无数头大肥猪和小猪仔,为我们家换来了大部分的开销,还兼做洗澡房和厕所。记得每次上厕所,我一手拿着一本书赶蚊子,一手给猪儿抠痒痒。去的次数多了,猪儿们会自然而然地蜷缩在我的脚边,憨态可掬的模样,为我带来无尽的慰藉与温暖。在老宅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春天,我会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捡起随风飘落的榆钱,我们将这些小小的绿色精灵编织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花环,戴在彼此的头上。那份臭美与得意,至今仍然我回味无穷。夏天,我们在树荫下纳凉,听大人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也带来了田间的蛙声和草丛中的虫鸣,仿佛是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不知不觉地带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秋天,我们一起帮着大人收割庄稼,感受丰收的喜悦,也享受温暖的秋阳。冬天,我们会在老宅坝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即使在最寒冷的天也玩得酣畅淋漓,欢声笑语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那些简单却美好的画面,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记得有一回,我病倒了,高烧不退,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声,如同远处的闷雷。母亲不顾夜深人静,毅然背起我,徒步穿越五里的崎岖山路,将我送到村里的卫生服务站。回来后,她忙碌着为我烧水、喂药,整夜未眠地守在我的床边,用湿毛巾一遍遍地为我擦拭身体降低体温。母亲焦虑的眼神与疲惫的面容,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永远的牵挂。还有一次,因一时的好奇,我不慎弄坏了姐姐心爱的墨水笔,她愤怒地推搡了我;而我则不甘示弱,用一块小石子不慎砸伤了她的额头,鲜血瞬间染红了她的脸庞。母亲见状,立刻带着姐姐赶往医院包扎伤口。我深知自己闯了大祸,躲进了柴楼,不敢面对。然而,母亲并未责备我,只是温柔地呼唤我出来,耐心地给我讲道理。当我鼓起勇气承认错误时,她还夸奖我勇敢诚实。两天后,母亲用卖鸡蛋的钱为姐姐重新买回了一支新的墨水笔。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宽容。在老宅的日子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大家经常互相串门,哪家杀年猪的时候,邻居们都能分享到香喷喷的“刨汤”。春种秋收的农忙季节,各家各户都会采取劳力优势互助的方式,齐心协力抢种抢收。每到吃饭的时候,小伙伴们常常端着偌大的土碗,在自家门槛上相向而坐,自然地围坐成一个圈,一边吃饭一边畅谈着那些妙趣横生的往事。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堂姐红薯南瓜汤就着泡菜时发出的“嗦嗦”声响,那声音时常还在我耳畔回响。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那般真挚,那么纯粹,没有丝毫的功利和虚伪。在老宅里,我不仅深切感受到了父母的慈爱,体会到了邻里的温情,还领悟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也是我心灵的栖息地。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为了求学,我离开了老宅,离开了故乡。此后,我在城里工作,安了新家,回故乡老宅的次数愈发稀少。故乡的老宅年久失修越显沧桑,后来更听说进行新农村建设,老宅或将面临拆迁。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心中充满了不舍和留恋。正当我犹豫是否拆除老宅之时,某日又闻一台大型挖掘机毫无预警地将老宅夷为平地,仅余瓦砾一堆,那粗大的榆树也尸骨无存了。对此,我深感愤慨。在老宅里,我们先后送别了爷爷、奶奶和母亲,我担心他们若欲归家,却已寻不到老宅的踪迹,这无疑是我们子孙后代的不孝。身为城市建设工作者,我亲手打造这片深情的土地,也曾是无数人的故乡与老宅。眼前塔吊高耸,机器轰鸣,仿佛在诉说时代的更迭。往昔,这里是一排排老旧的房屋,狭窄的街巷,邻里间的欢声笑语与家长里短仍历历在目。而今,它们即将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与繁华的商业街区所取代。我深知,每一次拆除与重建,都标志着一些人的回忆将被珍藏。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秉持敬畏之心,致力于传承这座城市的记忆,力求在展现现代化风貌的同时,也保留那份独特的往昔温情。如此,让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在重返故地时,仍然能捕捉到一丝熟悉的印记,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所积淀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如今,故乡的老宅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新农舍和宽敞的道路。尽管新农村的环境更加宜人,生活更加便利,但我内心深处依然对那座老宅怀有深深的眷恋,时常回想起那些逝去的岁月。每当我想起故乡,想起童年,老宅的影像便浮现在我的脑海,带给我无尽的慰藉与力量。有时候,我会在梦中重返老宅。梦中,熟悉的院落、两排挺拔的老榆树以及那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小屋依旧清晰可辨。我在院子里奔跑嬉戏,与儿时的伙伴们一起玩耍。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以及那些曾陪伴在我身边的亲人与朋友,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难以忘怀。我深知,故乡的发展步伐从未停歇,而我也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奋力前行。老宅赋予我的温暖与力量,激励我勇敢地面对生活。我将对老宅的思念转化为对故乡的深切祝福,愿故乡日益繁荣,愿故乡人民永远幸福安康。如今,身处繁华都市的我,时常感到心灵的疲惫和孤独。每当此时,我便会想起故乡的老宅,想起那片宁静祥和的土地,想起那些简单而快乐的日子。在内心深处,始终对故乡的老宅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每逢假期,我总要约上三两儿时的伙伴回到故乡,尽管眼前的景象已与记忆中大不相同,但踏上故乡的土地,那种亲切感依旧扑面而来,我的心也随之平静。在故乡的日子里,我和老邻居还有儿时的伙伴欢聚在一起,谈论着过去的趣事,感慨着时光的飞逝。虽然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那份纯真的情谊,仍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每当离别故乡之际,我总是不愿拂去鞋上沾染的泥土,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让故乡与我心灵的距离更加贴近,让记忆中的老宅伴我行走得更远,直至无尽的远方……本人晏杰蓉,原创作品《心归老宅》,授权“天府散文”平台独家首发。晏杰蓉 四川南充人,南充市嘉陵区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嘉陵区某机关单位干部,市政工程高级工程师。自我评价“硬梆梆的钢筋混凝土也有铁血柔情的非主流女性”。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有作品散见于《南充日报》《南充晚报》《今日顺庆》《嘉陵江文汇》《天府散文》等。投稿者须关注本平台。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300字,并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HHDK9999)和编审微信,便于联系和进行文字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