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我领取一份独家资料《普通人精进逆袭指南》
最近私董会北京线下课,请了有璨来做主题分享——人生下半场的另一种活法。
去年11月,有璨也在深圳的线下课做了分享。
不到1年时间,同样的主题,其实有很多变化,我也听出了新的心流。
用脑VS用心,我们需要重新训练自己
什么是用脑还是用心呢?
开场,有璨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字节出来的朋友,做自媒体相关的训练营,主要面向C端用户,希望帮助大厂朋友开启副业,早日摆脱大厂的内卷环境。
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她有些摇摆,感觉自己也可以做To B的事情,比如帮老板们做咨询,做陪跑,帮老板们做好短视频和直播。
有璨问她:那你的目标是什么?
她回答:目前想多赚钱。
从目标出发,感觉做To B是更直接的事情。有璨和她一起,得出了这个答案,她也感觉困惑解决了。
过了一会,她又来找有璨,她说,总感觉不对劲,如果自己去做To B,很难想象是怎样的场景,而一想到短期内要放弃做To C,就感觉脱离了自己想要帮助大厂人的初心,很难受。
这就是用脑和用心的区别。用脑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计算,用心是全然感受产生的自然判断。
我在听课的过程中,突然想起了巴菲特。
纳尼,你可能会想,这和巴菲特有什么关系?巴菲特不是靠理性计算成为投资巨富的吗?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曾经当选过美国众议院议员。有一次,霍华德·巴菲特投票通过了一个限制工会行为的法案。
巴菲特家庭所在的奥马哈,是一座典型的工会城市。因此,霍华德·巴菲特在奥马哈受到了排挤和批判。
有一年夏天,沃伦·巴菲特跟父亲一起去看一场棒球赛。巴菲特回忆道:
在比赛间隙,介绍到场的名人时,父亲现身,所有在场的人都嘘声一片。而父亲就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他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但是,你们不能想象这对一个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巴菲特把父亲的这种观念总结为“内部计分卡”。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比他人的评价更重要,他遵从自我,而非大众的意见。
每个人思考要不要做一件事时,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内在积分卡”,你关注自己的发心、热爱与价值追求;另一种是“外在积分卡”,你看重外部的评价、认可与奖赏。
巴菲特说,父亲的这种观念,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教诲。
理解了巴菲特的底层逻辑,才会明白他的行为。
如今,巴菲特身家几百亿美金,依然住着几十万美元的房子,开着普通的汽车,还经常乐呵呵地用麦当劳的兑换券买汉堡。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他还每天阅读,研究公司,发掘新的投资机会。
对他来说,做好投资是“用心”的选择,是他一辈子热爱的事,是“跳着踢踏舞上班”,相比之下,他对金钱的热爱没那么多,对物质享受也非常淡然。
财富往往是精通的副产品,精通往往是热爱的副产品。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是相反的——你明确告诉我这件事能赚大钱,我才会去把它做好。
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用心做决策,也会比用脑做决策,具备更长久的价值。
因为当你用心做了一个决定时,你的自我认同感更高,你的专注度、投入度更高,你可以乐此不疲地迭代,最终获得超乎想象的结果。
很多人会说:我也想用心,可是感觉钱不够?
许多时候,“钱不够”只是我们用来推迟探索热爱、追求幸福的一个借口。
如果你可以租喜欢的房子住而不是买,那么你需要的钱就变少了。
如果你不需要买名牌的衣服包包,那么你需要的钱就变少了。
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钱才能开启用心的旅程,你远比想象得更自由。
赋心于一念,内在力量自然增长
我们在用心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挑战。比如说,别人不一定给你正反馈。
有璨说:最重要的是“呵护你的念”。
他进一步解释,赋心于一念,而不是赋心于一人。
这句话有点难懂,他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比如周末,你带着孩子回家,想让妈妈开心一下,妈妈看到你们进门,脱口而出:这么冷的天,孩子怎么穿这么少呢?大人怎么不会带孩子呢?
在那一刻,你那个“想要让妈妈开心”的念头,有可能就会被妈妈这句话带跑了,你有可能会烦躁,甚至会顶回去。
这时候,你看到桌子上有一盘又红又大的苹果。很明显,这是妈妈特意准备的,这盘苹果,包含着妈妈的爱。
然后,你看着这盘苹果,凝视着他,不说话,感受妈妈的爱。
因为你没有和往常一样反驳,妈妈也没有继续唠叨下去了,她也停下来,看着你。
你一直在观察苹果,感受妈妈的爱,内心会生出温暖,脸上也会浮现出笑容,妈妈也能感受到这种情绪。
然后,一切就变化了。
赋心于一念,赋心于你对妈妈的爱这个念头。
不要赋心于一人,不要因为对方的行为举动就让你的念头跑偏了。
有璨讲的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这两天回到深圳,我开始践行这一点。
和父母沟通,往往是我们最容易“情绪破防”的时候,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到,但可以感受到,自己变得更有耐心了。
学习不仅是学知识,而重要的是进入合适的场域,“感受+浸泡+连接”
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喜欢阅读、学习的人。
不过,在很长的时间内,这种学习,偏向于知识型、技能型的学习。
我刚做私董会的时候,基于自己的经验,也特别注重做课程,特别是每年讲同样的课程,要做挺多迭代,因为我很看重知识的质量和新颖。
到私董会第三年的时候,我越来越发现,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想要人生改变、突破,其实知识的学习,没想象中那么重要。
我经常收到这样的反馈:启昌,来线下课见到大家很开心,看到大家状态很好,我也非常受感染,感觉内心更富足了,生活更有希望了。
甚至还有朋友说:来私董会这几年里,基本上承包了自己所有认识的新朋友,而且这些新朋友都成为了好朋友。
我越来越意思到,私董会最大的价值,是这片场域,这片场域因为凝聚了一群真诚、积极、长期主义的朋友,而产生了核聚变一样的能量。
回头来看,在做私董会过程中,最重要的决定是两个:第一,所有加入者需要面试;第二,加入后一个月内可以无理由退款。
这两个决定,看上去让我自己要花很多时间,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损失,但为这个场域的创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个经历,我更加理解,有舍才有得、利他才是利已。
在我参与的社群当中,有璨的“拨云计划”也让我感受到场域的温暖。这是一个针对个体创业者的社群,在这里,很多人打开内心,坦诚分享新个体创业中的困惑与方法。不仅走脑,而且很走心。
在有璨线下分享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和有璨认识这十年来的很多画面,不由得感叹:变化太大了。
有璨先是一个极致的方法论主义者,甚至可以说,他是我见过结构化思考最强的人,然后进化成了一个用心生活、用心鼓励他人的新个体创业布道者。
我和他说:有璨,我想给你付一笔钱,你也不需要做什么特定的交付,当我在做产品时遇到一些挑战时,我想找你聊聊,因为有你的支持,我相信,产品会做得更好。
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好的老师,其实甚至不需要说很多,当他在场,当你看到他的言行举止时,你就能感受到笃定感,感受到希望。
对我来说,有璨,就是这样亦师亦友的贵人。
追随你的内心,做真正能让你激动的事
三年前,我做了一个产品,启昌IP私教班。
这个产品,很特别,同学之前结成了非常紧密的关系。大家约定,从毕业开始,每年一起出游一次。
去年,我们去了成都;今年,我们去了大理。每次见面,都是老友相见,格外亲切。
也一直有朋友问到,启昌,IP私教班什么时候再做第二期?
但说实话,我有些犹豫,犹豫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如果按照常规定义的“IP”,这个班级毕业以后,成为“IP”,在内容平台持续更新的同学的比例,没有我预期的那么高。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扪心自问:这个产品,到底可以打多少分呢?
第二,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样的产品,很难标准化和规模化,这是一个需要我花很多心思的产品。
说实话,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会希望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家庭当中。
我一直没有想好,直到今年7月份,私董会线下课的时候。
当黎雄、嘉泽发言中,反复提到IP私教班对他们的影响,帮助他们创造了第二曲线,对未来越来越信心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
IP不是重点,做自媒体不是重点,重点是实现人生转型,打造第二曲线。
这次在私董会北京线下课的时候,豆豆分享她加入IP私教班以后,从一个颤颤巍巍的女孩也变成有自己的产品、也敢于销售。
那一瞬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个产品,能够真实地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那它就是成功的。
有璨最近在社群里问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创业者,你在什么瞬间会特别被激励到?
对我来说,营收固然是关注的目标,但已经很难激励到我了。
真正让我受激励的,是和用户成为朋友,彼此之间见证了对方的成长;
是他们告诉我,他们的认知因此发生了改变,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点燃与激发。
是他们来着爱人、孩子、朋友一起来听课,笑得很开心很灿烂的瞬间。
当这些机缘聚合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重启IP私教班了,这一次,会是重大的升级调整。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产品定位上,我会把它叫做“轻创营”。
轻创=自由创作+小而美创业+创造一种把喜欢的事情当饭吃的生活方式。
对于职场中高收入人群来说,如果想要实现人生转型,做IP不是刚需,做自媒体也不是刚需。
从我自己,以及用户案例来看,你不一定要做短视频和直播,甚至都不需要做公众号。
我总结了一套核心方法论:一门手艺+四种能力+1000粉丝。以后找机会再分享。
第二,从产品形态来看,坚持小班制。
我曾经想过,是人多一些,做成俱乐部的形式,这样可以帮助更多人,还是人少一些,更紧密的关系,更深刻的支持。
最后想清楚了,第二期不会超过60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紧密融合、深度互助的氛围。
而且,这一次,我们会更加在意一件事——时间投入度。
如果一个人想要实现转型,每一天平均要在这件事上投入1个小时,否则的话,就不适合加入,可以再等等。
第三,从交付方式来看,引入更多人参与,激发更大能量。
我越来越意识到,所谓人生转型,所谓第二曲线,本质上是一种“改命”。
因为你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交网络,相当于一次重生。
举例来说,一个年薪百万的高管,可能会发现自己要挣10万元都比较困难。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所以,光我自己讲,光我自己做交付,是不够的,所以我会组建一个“轻创教练团”。
从第一期的学员中,找到以及做成的、愿意提供咨询服务的人,来和大家交流,用他们的故事和案例鼓舞人。
他们有的擅长销售、有的擅长产品、有的擅长小红书,就像水滴石穿一样,从不同角度滴水,石头就容易产生质变。
而且,我也会更多地找各种类型的导师,来给大家上课,比如说有璨,他讲创业者的心力提升,肯定比我讲得更好。
另外,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大家的能量、心力,会通过更多走心的交流、答疑方式,帮助大家穿越探索期的无边黑暗。
当我把以上这三点想清楚以后,内心突然就澄明了。
更加明确了产品的定义和边界,找到更多可以支持产品的人和资源,它就更有可能接近我理想中的样子。
你看,以上这部分,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决策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持续长达半年之久。
也正式因为有璨的启发,我才会想到,用一种“本我流”的表达方式,把整个纠结、思考、坚定的过程完整地分享出来。
如果你在职场中有一定积累,当前没有巨大的财务压力,想在未来3-5年实现人生转型,创造第二曲线,过自由的人生,可以提前联系我,交999定金,先预定一个名额。这个产品,会在明年初正式启动。
在此要特别感谢,几个月前,仅仅在私董会提到一下,就支付了定金的十几个朋友。
也许,等我有了二娃以后,这个产品的第三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做,那么,当下有需求的朋友,可以抓住机会。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话题,为什么我要做私董会,为什么我纠结了一段时间要做轻创业呢?
因为我在乎自由,太TM的在乎了。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已经找到了实现自由的方式:资产配置+小而美轻创业+正念感恩之心。
当我自己实现以后,我特别喜欢能影响一些朋友,早日过上自由的人生。
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公共新闻,我特别苦闷。
直到看到胡适先生引用易卜生的一段话,简直如遭闪电。
这段话是——世界是一艘下沉的船,最要紧的是先救出自己,将自己先塑造成一块材料。
用十年时间,我救出了我自己,我也希望救出身边相信我的人。
这是我的心,这是我的念,这是我会一直做的事。
如果你对第二曲线的探索感兴趣,扫码添加微信,回复“轻创营”,用一笔非常优惠的价格,锁定私董会内部课程“人生转型工作坊”旁听名额,这个课程价值5800元,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