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过的中年危机,职场人怎样走出内卷?

职场   职场   2024-01-30 17:30   广东  
 点击上方“兰启昌”关注公众号

找我领取一份独家资料《普通人精进逆袭指南》


在小宇宙App或者喜马拉雅App中搜索【启昌频道】,即可收听第2期节目。


你好,欢迎来到启昌频道第二期,这是一期以探讨财富自由、精神自由为核心的播客。

这一期我们聊的话题是大厂人怎么摆脱中年危机。因为我从腾讯离开这两年里面接触到了很多在互联网企业或者做投资的朋友们,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履历,工资收入也很不错。

但是一个客观的环境就是确实会面临职场的危机,特别是当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很多薪资很高的老员工其实是害怕随时被裁员的。

遇见中年危机

我自己两年前从腾讯离开,其实本质上的原因是我提前看到了,遇见到了中年危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要从我当时毕业两三年在特斯拉工作的一段经历说起,那个时候是2014、2015年左右,双创如火如荼,国内很多行业发展也非常快。

我们大多数人听到裁员这个词,可能只是在看美剧、看电影的时候才觉得那是会发生的场景。在真实生活中,你感觉这个事情非常遥远。

我记得那是北京的一个冬天,有一个周四,那天晚上我刚跟特斯拉中国的一个高管对完PPT,这是他周末去演讲要用的材料。

第二天上午,本来我还跟他约了时间,要再去找他做个汇报,看看这个PPT如何做进一步的修正。

结果,到了快11点的时候,突然发现所有人的工作都停下来了,大家都在电脑前查看一封邮件。

我去打开邮箱,发现那是一份来自Elon Mask发的邮件,在邮件里面他宣布说因为个人原因,某某高管要离开公司。

大家都明白,这里所谓的个人原因是一种官方的措辞,真实原因可能是当时的业务在中国拓展没有那么快,没有达到总部的预期,所以,Elon Mask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管理层的更换。

这一次更换,或者说这一次裁员计划,它不仅涉及到高层,还牵涉到了像我原来所在部门的同事。

我会发现原来前一天、前两天还在跟我讨论工作计划,讨论下一个月我们该怎么好好做的同事,他们可能第二天就要离开这家公司了。

这种裁员是非常迅速的,一般只会给你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去收拾你的所有的办公用品,就要离开了,就要说再见了。

当然了,外企的赔偿做得不错,基本上都是一个比较丰厚的包。

那个时候我其实工作了才两年。在此之前,我在学校里面,或者说我接触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我们要在一个企业里面好好工作,努力表现,不断往上走,这个公司会给予你回报,让你过上非常幸福、非常体面的生活。

但是在特斯拉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企业不是家。资本主义的本质,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我们企业有一个核心的天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这么说并不代表说资本是邪恶的,而是说它必然会为了公司的利润,有些时候会和员工的个人安排产生冲突。

那个时候这样的事情很少见,但是这两年大家就可以看到了,不仅是外企,包括国内的很多民营企业,它们在收缩战线,它们在某些业务要砍掉的时候,也会裁员,所以这个变成了越来越普遍,或者说越来越常见的现象。特斯拉的经历给了我比较早的危机感。

我是2017年来到深圳,加入了腾讯。那个时候的腾讯是非常好的状态,微信如日中天,游戏业务收入非常好,大家在电梯里面聊都很开心,看着股价不断上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做了一件事情让我感受到,其实中年危机就在那里,它就像一座山一样横亘在远处某个地方,你可能可以选择看不见它,但是它一定会在某一天出现在面前。

件事情是什么?就我在工作之余,在腾讯内部帮一些同事做公益的理财咨询,帮他们做资产配置的建议。有很多年纪比我大的同事来找我咨询,有一个同事我印象很深刻。

她是一个女生,大概年纪40多岁,家里有娃,当时说工作很辛苦,工资收入确实很高。但是,工作压力也比较大,晚上下班也很晚。我看到她这个鬓角已经有挺多白发了,按这个年纪一般来讲不会有那么多白发。

我就问她,有必要加班这么晚吗?因为她加入腾讯已经十年多了,按理来说股票、收入都很不错。因为老公创业失败了,家里核心的收入靠她,如果离开腾讯,也很难找到这么高收入的地方。

所以,这份工作她必须做好。要做好的话就需要不断地把上级安排的任务做到一个更加详尽的程度,争取拿五星,争取拿更大的年终奖。

前几年经济形势很好,还买了大房子,还有娃。大房子的房贷,包括娃的教育支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羁绊。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一个很不错的企业,拿着非常不错的薪水,这样的生活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非常脆弱的。

这种脆弱就在于某一天企业跟你说对不起,我要跟你说再见了,因为我的计划有变,你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大概是从2018、19年,我不到30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认真地思考中年危机。我开始思考到35岁、到40岁的时候,我能不能在职场上一直活下去?或者说,假设被迫要离开职场了,我能不能继续过好生活?

中年危机的本质

在这几年里面我做了大量探索,也正是因为这样思考和探索,我在2021年,提前在35岁之前,离开了大厂。

离开以后这两年,我自己创业,做个体户,做投资的内容,服务了很多用户,身边接触到了非常多的创业者,也接触到了很多在大企业上班的朋友。

我自己有个归纳,为什么会出现中年危机?我的一个习惯是,如果我要去思考解决问题,我先想想一想它的本质、底层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抛开很多大的社会层面的议题之外,出现中年危机的本质是我们每个人的收入曲线需要在一个时间点内完成切换,而这个时间点往往出现在30岁到40岁之间。

我来解释一下收入曲线是什么意思,就是你靠什么方式赚钱。我们所谓的赚钱,说到最核心的地方,它是一种资本的变现。

我们赚钱其实是一种资本的变现,那么这种资本有三种广义的资本。

第一种叫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很好理解,就是你的体力、你的脑力、你的智力、你解决问题的技能。

第二种资本叫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按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你的关系网络。

第三种资本叫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比如说你有股权,会给你带来现金流。

最开始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像我们这样普通人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资源,主要靠的都是人力资本。

一个人从刚毕业工资收入,比如说5000块钱涨到1万块钱,再涨到3万块钱,甚至涨到10万块钱,他很可能还只是在人力资本这条收入曲线上面。

人力资本其实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人力资本分为两种模式,就是你自己出卖你的人力资本有两种模式,一种叫批发模式,一种叫零售模式。

什么叫批发模式?就是你签了一个合同,把时间卖给了一家公司,甚至具体来讲是把你的时间卖给了你的直接上级。

他用一个年薪,比如说80万,签了你一年。举个例子,2400个小时的时间,相当于你一次性把你的时间卖给了一个大客户。

还有一种人力资本的出售模式,叫做零售模式。比如说你一年有2400个工作小时,你可以把它出售给10个人,出售给100个人。

你觉得这两种模式哪个更好?或者换一个话题,这两种模式哪一个更加反脆弱呢?

其实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如果我们去做人力资本的零售模式,其实对自己来讲是更加安全的。

如果你用批发的模式卖你的人力资本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老板的想法变了,老板的喜好变了,老板他自己也被裁员了,那么对不起,你就要离开这家公司了。

人力资本的零售模式是什么?就像我现在做的一部分业务,就是在出售我的人力资本,用零售模式。

比如说我做资产配置咨询,我一年可能有100个客户,每个客户我在他们身上花几个小时,那么这100个客户如果有一部分人离开了我,或者有一部分选择不续费的,那关系没有那么大,还有一部分人会继续找我做服务。

塔勒布写过一本书,就是著名《反脆弱》的作者,他曾经讲过一个案例,说一个看上去非常光鲜的律师和一个在纽约街头开出租车的司机,哪一个人,他们从长远来看反脆弱性更高,更加能抵抗意外?

其实是那个出租车司机。因为律师的客户是非常有限的,可能好的律师是只服务一两个大客户,但是出租车司机,说白了,今天这个客户没载到,他可以载其他的客户。而且不论经济形势怎么样,这个出租车司机的生意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大多数人碰到中年危机的第一个点是什么?就是在职业生涯的成长过程中,人力资本卖出的价格逐渐提高了,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人力资本的价格是有上限的。

说实话,对于一个打工者来讲,年薪百万就是一个很高的天花板。在我的这个客户里面,有各种行业的高管,包括说你去看上市公司财报,那些规模没有那么大的上市公司。比如说,市值几十亿到几百亿的,他们的高管可能年薪也就一两百万。

别看网上说年薪百万,这是一个流行的梗,实际上靠打工去实现年薪百万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到了这个门槛以后,你的人力资本的上限就被压在这里了,而且是一种批发模式。

这种批发模式,哪一天企业倒闭了,或者行业碰到衰退期,就没有人再愿意花这么高的价格一次性买你那么多的时间。打工人的核心商业模式是什么?是在批发出售自己的人力资本。

如果你想要未来更加自由一点,反脆弱性更强一点,可以做一件什么事情?慢慢地想一下,我的时间是不是可以从批发出售变成零售?换另外一个流行的词汇,叫做“超级个体”。

在我看来,选择一个专业的领域,把自己发展成专家,吸引一定的客户,比如说有1000个铁杆粉丝,向他们收取费用,这样业务模式会更加稳健和抗风险。

我自己还有个亲身的建议是什么?如果你的性格,不是那么特别擅长取悦他人,不是那么擅长搞关系,那么即使你现在的事业处在上升期,你也要想一想,如果未来离开职场这个地方,你能干什么?

因为职场这条路径,职场这座山,它其实是特别适合那些愿意跟人做好关系,特别适合那些整合资源的人往上爬的。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偏专家型,或者说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型的人,那可能在这条路上会比较早遇到瓶颈期。

比如说,我自己在刚毕业的时候,我换了很多工作,说实话我可能当时会觉得,我换一个环境,我是不是就会更好一些,我换一个环境是不是感受就会更快乐?

有一天,我工作了六七年,我做完一个【盖洛普测试】。盖洛普是我觉得最科学的分析人的优势和特质的一个心理测试。

它把人的才干分成了三十四项,每个人有前五项是你最擅长的东西,排名最后的是你相对来讲最不擅长的。

我看了那个表格,请了一个朋友帮我做咨询。我最靠后的那些特质,很有意思,比如说排名倒数第一的是什么?是取悦。

什么叫取悦?取悦就是擅长和一大片人打好关系,处好关系,让大家都感受到轻松快乐。这个是我最不擅长的。

我排名倒数第二的叫适应。适应是什么?不论这个老板的行程或者说老板的安排怎么变化,都能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节奏,跟上节奏。

很不幸,我是一个条理性、计划性很强的人,每一次如果整个部门或者工作的议程要改变的时候,我会感到很痛苦,我会觉得为什么要老是变来变去?

当我看到这个测试,我意识到取悦和适应是我所有优势里面最靠后的两项,是我的才干中的弱项。在当时的职场环境里面,如果想做得很好,如果要持续往上走的话,我肯定是需要这两项才干的。

那么在这个环境里面发展,不就是以卵击石,拿我的劣势去跟别人的强项做对比吗?

那一刻其实就萌生了以后我一定要自己做点事情的想法。本质上,职场是一座山,出来自己做事情是一条路。

我们因为传统的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会只看到职场这条路,但是实际上可能这个社会有100条路,另外90条路里面有一两条更加适合你。

人力资本的集中批发,是到一个阶段以后,很难再卖个更高的价格,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赚钱的第二个底层的原因是什么?是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我把它定义为是多少人知道你,多少人了解你,多少人信任你。

社会资本其实是可以变现的,可以直接赚钱的。刚毕业的时候我会觉得,所谓的建立关系,靠社会资本变现,这不是很庸俗的事情吗?

但到现在自己做了生意,自己出来创业以后才会意识到,很多时候如果你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你能把这种信任传导出去,你能组织一个项目,把利益各方的角色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让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分到一杯羹,那是一个多么强大的能力。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能,但是很不幸,大多数职场人在这方面的培养修炼是非常少的。就像我以前自己也是这样的,像我这样内向性格的人就更加不喜欢在这方面花力气。

我最近这两年有非常深的感受,很多职场人,不论是做多么高薪的工作,不论是投行,金融机构,互联网的高层,业余的社交生活几乎为零,很难构建出一个比较强大的社会资本网络。

那么你听到这里可能会想说,我的同事。如果在一个大企业里面,我有这么多同事,他们算不算我的社会资本呀?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是你要想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同事跟你的关系真的密切吗?如果你不是因为项目合作,或者说,如果不是因为你在某个比较强势的部门占据一个关键的位置,那些同事愿意跟你交朋友吗?

你离职以后,你们还愿不愿意一起出来喝个咖啡,一起来聊点事情。

如果你能跟很多同事建立朋友关系,你们比较志同道合,那其实在一个大的公司里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建立社会资本的试验田。

不是说你去上班就为了创业,而是说你抱着交朋友的心态,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厂里面,在大厂的氛围里面,其实你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你会因此找到一些商业模式。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原来在腾讯是做开发、做技术,但社交能力非常强,情商也很高,所以这些年他在深圳买了好多套房,房产的增值收入,到后期都比他上班的收入更高了。

后来,面对中年危机,他干了件什么事情?他从腾讯跳出来以后,开始做房产博主和房产中介,而且大多数初始用户都是他的前同事。这其实是一种在企业里面构建自己社会网络的方式。

当然最开始他交朋友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以后我可以为大家提供服务。但是,如果你被别人信任,你被别人认可,其实是可以围绕着你过往的关系做很多新的事情。

在社会资本这一块,大多数打工人,我感觉其实是几乎上没有关注的。

大多数人都会看不起这件事情,大多数人都觉得我把我的专业做好,我把我的技术做好,我把我的产品功能研究明白,就像我当时一样,我觉得我把我的策划做好,我把我的专业的事情做得最牛,那就OK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社会资本和你的人力资本一样重要,甚至说到了社会的某个状态以后,随着你的财富阶层不断往上走的时候,你会发现越往后面,你认识谁,谁认识你,谁信任你,这件事情比你自身的能力还要重要很多倍。

为什么?因为到后面你要做成一些大事情,不能光靠自己的能力,你需要团结很多人。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大佬的书里面,都会提到交朋友。

以前我是不太理解这些建议的,但现在我能理解了,因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资料。

我们来讲一讲三大人力资本的第三个点,就叫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我们在各种环境里面大家都听到了,比如说好公司的股票,比如说基金,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资产,它们的核心是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对我来讲,财产启蒙的有两本很重要的书。一本是《穷爸爸富爸爸》,当时在美国他们推崇的是去买房积累被动收入,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不一样,这条路不一定能行得通。

另外一本书叫《纳瓦尔宝典》,它也是推荐大家更早地去学好投资。我自己是受这些书,包括受巴菲特和芒格的影响,在2016、2017年就开始研究投资。

在研究投资过程中,我会发现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上班忙碌的人,要积累金融资本其实也很困难,为什么?首要的原因是什么?

消费主义的影响,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如果当你的收入上一个台阶以后,你会被各种广告包围,你会被灌输各种梦想。

如果你足够成功,那么你应该开什么车;如果你的丈夫足够爱你,他应该送你什么包;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一定要带他去上什么学校……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为什么叫陷阱呢?是因为消费,因为大多数人在收入快速上升的时候,他会对未来无限的乐观,比如说你30岁的时候,你们家庭收入150万,你可能会期待35岁、40岁的时候涨到200万、300万,然后,你觉得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一年花费120万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可能到35岁至40岁的时候,收入并不一定会上涨,有可能会下降,甚至有可能会面临裁员。

一旦你养成了非常高额的消费习惯,当碰到意外的情况,家庭冲击就会非常大。家庭冲击甚至可能会让很多家庭一下子面临巨大的危机。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要让你的消费水平保持在比你收入水平低一个层次

举个例子,我最近想买车,买车的原因不是想开辆好车。有了孩子以后,因为很多出租车、滴滴都没法配安全座椅,我必须要买车。

我会选比较便宜的、不追求豪华品牌的,因为我觉得车是消耗品。

在这个习惯上其实受到很多人的影响,比如说巴菲特当年开辆二手车,开了十几年时间,后来因为他女儿劝他,他才换了一辆新车,而且那辆新车也不贵,也就几万美金。

所以,消费主义是中产阶级很容易被影响的一个观念,因为每一天在你身边都是各种各样的信念,都是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且那些说法往往把消费和变成更好的人这两件事情等同起来。

其实不是这样的,消费不会让你变得更好,创造才会让你变得更好,行动才会让你变得更好

很多人即使收入很高,但很难积累金融资本,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消费主义,是因为没有攒下多少本金。

只有你攒下本金才能把它投出去,才能培养下蛋的母鸡,所以这点是蛮重要的。

现在大家可能会越来越感受到,与其说收入谋求什么样的增长,不如先保证储蓄率保持一个不错的水平。

金融资本积累起来比较难,除了消费主义这个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是什么?投资这个事情确实不简单,也不容易。

为什么这么讲?从2020年到现在这三年时间,其实就是一波典型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面,大多数中产阶级买基金,买股票,都是在2020年年底那个高位上车的。

高位上车有个典型的情况,就是买在高点巨大的下跌,可能下跌40%、50%。我最近碰到了很多提问,比如说我买了中概互联,我买了医药基金,跌了50%,我还要不要继续持有?

投资是反人性的,需要你做到跟周期逆着来,这就是需要系统的学习,而且需要有一个圈子系统的陪伴。后续我会再录一期,关于在当前这种熊市下,我们该怎么办?

说回来,很多人在牛市的时候会觉得投资很简单,2020年底那一波,比如说那一年美股涨得很好,A股也涨得很好,很多人就想,我是不是可以辞职了?我是不是可以出来靠这个金融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实现退休的理想生活了?

后面资产跌了30%、40%以后,才意识到这个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讲了三种资产的核心的定义和它们到底是什么——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

我们看一看在30~40岁之间,大多数大厂人,或者说大多数中产阶级碰到的典型的挑战就在于人力资本碰到了价格的上限,而且因为是批发模式,所以万一碰到这个雇主不买单了,就很难办。

还有一个就是社会资本相对很薄弱,或者说缺少这个意识。另外就是金融资本缺少本金去积累,或者说缺少系统的学习,在资本市场里面被割了韭菜。

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说到这里都是在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肯定是可以解决的。

我一直相信,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核心的成就感,就是突破生活给我们设置的挑战。

从我第一次感知到中年危机,旁观别人的中年危机,到我自己探索如何提前应对中年危机已经很多年时间了。

我不敢说有成功经验,但是有一些心得,或者说有一些相对来讲可以去尝试做的事情,分享给大家。我觉得有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什么?要精通一项离开大平台也能用的能力,这里的关键词是离开大平台也能用。

很多时候我感觉,原来自己在大企业做的事情,有点像屠龙记。什么叫屠龙记?就是只有到那个规模的企业,你才可以用得上。

比如说,原来在腾讯,有段时间我做品牌营销,一个项目的预算光媒体投放可能都一两百万。

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面,可能绝大多数的公司,它们一年都没有一两百万的广告预算,如果把中国的所有中小企业都包含进来的话。

一年投放上千万预算,这件事情就是屠龙记,你离开这个环境就用不了。

真实的商业需要什么?真实商业需要你不花钱甚至少花钱能不能找到客户。我原来在大企业工作时候很看不起这种想法。

不花钱少花钱能不能找到客户,这就是在真实商业世界里面,大多数企业需要的能力,包括自己创业需要的能力,包括大家为什么现在要去做自媒体、做各种平台,核心就是因为这些平台可以低成本地获取用户。

所以拿两项对比,如果你知道怎么投放一个亿的预算,这是一个屠龙记。说实话,离开这个公司,这个就没有什么用户空间了,因为能够投得起一个亿预算的企业太少了。

但是如果你能知道怎么样通过低成本的内容去获得更多用户,这就是一个非常吃香的技能,不论你出来创业还是去给其他中小企业、给各种人做咨询服务都会很有用。

你可以区分一下,比如说,很多时候复杂的管理能力,它也是屠龙记。

你管理个上百人的团队,在大厂里面对于很多人来讲很普遍,但是脱离了这个环境,想一想在哪些地方有这么大的团队来给你管理呢?这是我觉得很核心的一个点。

还有一点,我觉得大厂人在讲到能力的时候,自己感知,在大厂的时候培养了很多技能,其实是专门为这个系统设置的,比如说汇报能力。

以前互联网上出现过很多调侃的段子,说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人,他的汇报PPT中一定要出现这些词汇——生态、闭环、打法、耦合、解绑。

不幸的是,这些词我也都用过,这种可以叫做包装的艺术。

就像互联网黑话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厂里面,甚至会因为熟练运用这些词汇、运用这些思维,可能还会受到奖赏,项目很容易通过,PPT会被老板表扬,但是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事情,它们可能是商业的表面。

就像水面上的浪花一样,它们不是真实的东西,作用没那么大。有段时间在大厂工作的时候,我意识到对自己做的PPT,其实没有体感,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我意识到,我早晚要离开。

所以第一项建议就是可以尽早地去精通一项离开平台也能用的能力。其实这样的能力很多,比如说你能把东西卖出去的销售能力,你能写编程写代码,你能少花钱把营销做起来,你能找到合适的供应商。

每一个大厂的岗位里面都有一些能力是适合大厂的,有些能力是通用的,把那些更通用的、更底层的、适用范围更广的能力精通了,虽然说它不一定会给你带来加薪,但是长期来讲非常有价值。

第二个建议,我觉得大厂朋友们可以培养生意思维。

我这里用的是生意思维,而不是商业思维。

说实话,商业思维这个词太宏大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商业思维往往都是什么?

十个亿的融资的项目,社会的宏观趋势,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哪些行业爆火有前景……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太大了。

2017年来深圳,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我觉得有个特别好的点,就是这里的人们很务实,一般不聊什么趋势,这里有个熟悉的词叫搞钱。搞钱是什么?搞钱是回归商业落地。

与其说培养商业思维,我们不如培养生意思维。什么叫生意思维?就是你要培养自己能够搭建一个小生意闭环的能力。

比如说,你能不能就做一个几百粉丝、几千粉丝账号也能接到广告,虽然说挣的钱不多。

比如说你倒买倒卖,网上进了一些东西,你去某一个特定的场地能把这些东西卖出去,这也是一种生意思维。

记得几年前,大家会开玩笑说,大厂员工毕业以后三个出路——自媒体、微商、保险。当时大多数人提到这件事情,主要是一种戏谑的态度。

跟原来在大企业里面这种非常摩登非常光鲜的状态相比,这三个行业感觉没有那么吃香,或者是没有那么光鲜。

但是大家会意识到,不论是自媒体、微商或者说从事保险行业,它们比大厂的工作更加反脆弱,而且上限更高。

不论是干自媒体、做保险,还是做不是非常low的微商,而是那种真正卖好产品的微商,其实这几件事情都是有复利的,而且自己干,都是有产权的。

所以大厂人应该让自己沉到土里面,关注一下身边朋友们是怎么做生意的,是怎么把一个项目盘起来的,是怎么赚到第一笔钱的。

说一个最简单的直接的这个标准就是什么?如果要看你自己有没有生意思维,或者说生意能力,就是问一下你自己,除了领工资以外,有没有靠自己赚到过钱?

除了领工资,不论是别人给你付咨询,还是别人找你干什么,但凡你在工资以外赚到过钱,那我觉得就是在生意这条路上入门了。

在这件事情上慢慢积累你的能力,以后不论干什么,其实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建议,我觉得是要充分地开放自己,去扩展社交圈。

扩展社交圈,我们不用那么功利地说,非得找到某个大佬抱大腿,这也不太可能。说实话,你加了马云微信,能跟马云产生什么交集呢?

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扩大社交圈,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知道世界有很多的活法。

比如说我是2019年的时候,当时去参加得到大学,那个时候它刚刚开始。小组在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来讲,我来得到大学是什么样的目的。

我当时就说,我的目的其实挺简单的,学学该学的知识在得到APP上都有,但是我希望在这里认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不同的行业能够相互启发和碰撞。

最后,这样的目的确实达到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另外的路上面有怎样的风景,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那条路。但是,因为见到一个人,我们就会看到这条路。

还有一点,最近我越来越感触到人和人的关系,最大的壁垒是时间。你跟一个人认识一年、五年、十年,这种信任的深度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真的希望未来当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有很多人支持你,甚至可以跟你产生合作,那么你需要在很久之前就开始种下那颗种子,就开始跟别人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这就是我们需要提前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这些事情,说实话,一点都不紧急。相比于你要写的PPT,要做的汇报,要写的策划,这些都不紧急,但是它们很重要。

我觉得第四件事情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别人看到自己。

这两年有一个词叫个人品牌。很多人把它叫做IP。IP和个人品牌,听上去就非常大,很多人会想这个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我觉得个人品牌这个事情不用想得很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个人品牌。这个个人品牌不是要去做网红,而是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让别人相信你,让别人信任你。

在所有的商业里面,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信任。那么别人怎么信任你,是因为别人知道你,了解你够多。表达输出就是帮助别人了解你的最好手段。

我自己做一些知识付费产品,有些朋友可能关注我的公众号六七年了,面试交流的时候,他就会跟我说,其实我知道你这个人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这两年我自己每天在朋友圈写这个晨间日记,已经写了400多篇了。有些朋友他们在买我的产品之前,会说开始我只是纯粹刷到你,但是我看你半年日记,我觉得你这人挺靠谱的。

             

未来你不论是做传统的制造业、家居、药材,还是说各种行业,但凡你希望获得更多人的信任,获得更多用户,或者增加一些跟其他朋友深度链接的机会,都可以多做表达。

表达的场合最好的就是什么?朋友圈。每天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分享一些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观察,分享一些技能提升或者是学习的感受。

很多朋友会想,我分享这些会不会让老板觉得我不务正业,或者某些朋友觉得我很奇怪。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朋友因为你的朋友圈在分享真实的自己,就不喜欢你,那就不是真的朋友,你甚至都可以直接把他拉黑了。

如果在上班的话,你不要去分享一些我在做副业的东西,就分享一些学习的心得、平时感受,我相信你的同事老板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愿意看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表达这件事情,可以成倍地放大我们被其他人发现的概率。

我自己经常喜欢讲的一句话叫做“向宇宙发出信号”。全世界那么大,有60多亿人,如果你不积极主动地向别人发出信号,别人凭什么发现你?为什么出现好机会的时候,别人会想起你?           

在互联网时代,会表达的人会收获表达红利,这种红利可能会持续很久,至少会持续10年20年。现在大家已经慢慢发现了这股趋势,看到了很多大厂的高管现在都出来自己做号。

我们不一定要做号,但是至少可以先在自己的阵地,在你感到舒服的社群,在你身边的朋友,多去给别人做分享,通过这种表达让更多人知道他为什么可以相信你,或者说至少可以多一个朋友。

今天的话题,到这里基本上就聊完了。我觉得一个最核心的点是什么?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挑战都是机遇。

我是因为工作原因比较早地去思考中年危机,把这些想法分享给大家,期待更多朋友度过这个危机,或者说提前准备好这个危机。我觉得把它跨过去以后,会迎来一个更加富足、更加幸福的生活。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于本期内容印象深刻的点。如果你希望我未来多去讲一些关于财富、关于投资方面的话题,也欢迎留言告诉我,我们下期见。


扫码加“启昌”微信号,回复666,送你【财富跃迁课】【2023财富趋势】【家庭财富规划表】三大免费福利

兰启昌
点击关注,免费领取199元财商课。畅销书《我们终将变富》作者,和你一起,更富更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