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许钧)语
2024年4月21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联合召开了“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追踪方梦之的翻译与翻译研究历程,深入方梦之的精神世界,着力挖掘方梦之翻译思想的实践特质、学术内涵,探讨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这里推出五位与会学者的笔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方梦之翻译研究的开拓性、引领性、启迪性与建设性,并就如何建设学术共同体、拓展译学研究的未来空间、构建中国特色译学话语体系做了探讨。
作者简介
贾文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方梦之翻译思想对我国译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首倡了“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这一中国本土译学新思想(2003),突破了霍尔姆斯设定的译学体系框架,为“应用翻译”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擘画出一幅全景式蓝图,使译学研究指向性更明,学科分类更科学合理。历经20多年的开拓与探索,“应用翻译”已构成了我国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和理论分支。其次,他首创“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2003)这一高端学术平台,历经10届21载,带出了一支高规格、高水平、结构合理、人才辈出、勇于创新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队伍,成就斐然,有力地推动和引领了我国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与繁荣。
一、突破霍尔姆斯译学谱系框架,首创“应用翻译”话语体系及学科发展谱系
但凡论及翻译学,皆言必称霍尔姆斯,其译学研究谱系图广为人知,一直被视为翻译学科理论研究的奠基性文献。其“纯理论研究”(Pure)和“应用研究”(Applied)的翻译学科二分法更是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被奉为翻译学科体系的正统构架和权威谱系。
但方先生对此却有话说:“应用翻译理论体系是整个翻译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过往的研究中似乎没有明确表述它在整个译学体系中的地位,而这个问题对应用文体翻译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要回答这个问题绕不过霍尔姆斯的翻译研究路线图。”(方梦之,2011:34)并明确指出:“这里讨论的应用翻译研究(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有别于霍氏图中的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ibid)。
霍尔姆斯的“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图谱只包括“译者培训”、“辅助工具”和“翻译批评”三个子项,其定义就是“把从描写翻译学和理论翻译学中获取的知识‘用于’翻译实践和译员培训中。(To “use”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1)(descriptive branch) and (2)(theory branch)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nd training of translators.)”(Gentzler,2004:94)可见,霍氏“Applied Studies”并非方梦之的“应用翻译研究”,二者不在同一范畴。准确地讲,霍氏的应该是翻译的“应用研究”!对于“应用翻译”这一翻译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在霍氏译学研究谱系中却只字未提,完全被忽视。
方梦之先生则打破了霍氏的谱系局限和界定,开拓性地将“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作为翻译学科的一个分支,与“文学翻译”一道并列于霍氏“理论翻译学”(Theoretical)之“专门理论”(Partial)项下,重构了其两大研究主体,创造性地将“应用翻译”提升到了“理论翻译学”研究的高度,这就明确了“应用翻译”应有的学科地位,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翻译学科领域内实践活动的主流生态,凸显了翻译实践活动的主流特征,是在霍尔姆斯译学谱系图基础上的重大突破,创造性地拓展了译学话语体系主体结构的内涵和外延,更是我国本土译学理论的引领性创新。
方梦之“应用翻译”话语体系对霍尔姆斯译学谱系图的突破和创新体现于:
1.重构了霍尔姆斯译学谱系图,去掉其“纯(翻译)理论”(Pure)一说,用“理论研究”(Theoretical)取而代之,更合翻译学科领域内理论研究的实情;
2.将霍氏谱系图中“普通理论”(General)和“专门理论”(Partial)这两个子项双双提升一级,与原“描写理论”(Descriptive)三者并立,二元结构变三元,再现方氏“三分法”;
3.在霍氏“专门理论”项下添加“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两个子项,强化了“应用翻译”之“理论翻译学”属性,打破了“文学翻译”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其原本不太被重视的理论研究与传统文学翻译一样,并肩成为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主体;
4.创造性地将“应用翻译”这一学科划分出“宏、中、微”三观以及“分类研究、术语研究、本地化与全球化”等6个分支,系统地构建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应用翻译”话语体系和学科发展谱系;
5.在霍氏“应用研究”(Applied)项下,去掉了其“译者培训”(Translator training)子项,用“翻译教学”取而代之,使其更合业界实情。
方梦之“应用翻译”话语体系和学科发展谱系的建构,是对霍尔姆斯译学谱系图的重大突破和革命性创新。它“并非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是深深根植于其对翻译活动的深刻观察和翻译实践的高度概括,从本体论、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到策略、模式或框架再到技术、技巧,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宏、中、微’互为观照,‘道、术、器’齐头并举,理论、实践全覆盖,且具有开放性,为应用翻译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擘画出一幅全景式蓝图和可行性途径。”(薛悦、贾一村,2023:48)它“彰显了应用翻译的时代特色,紧贴行业实践,关注应用翻译的定位、原则和应用翻译研究的分类等核心问题,以实践观照理论,以理论关怀现实。”(蓝红军,2020:16)方先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令人钦佩!
二、首创“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学术平台,引领我国本土译学理论创新
正是方梦之、林戊荪等前辈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国内首次竖起应用翻译研究这面大旗,于2003年10月首创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这一学术平台,历经10届21载,在方先生的具体筹划和指导下,会议一次比一次成功,规模一次比一次壮大,影响一次比一次深远,成为国内高规格、高水准的译学研讨平台和理论创新基地:
第一届(2003, 9上海大学):交流切磋、谋求共识、凝聚力量。
第二届(2006, 11南方医科大学):迎奥运,盼世博,全方位、多视角开展应用翻译研究。
第三届(2009, 9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应用翻译研究
第四届(2011, 4上海大学):应用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教学。
第五届(2013, 5西安外国语大学):应用翻译与全球信息共享。
第六届〔2015, 4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应用翻译理论创新与翻译教育。
第七届(2017, 4宁波大学):“一带一路”方略中的应用翻译教学与理论创新。
第八届(2019, 4天津南开大学):为“走出去”铺路搭桥:应用翻译研究与语言服务。
第九届〔2021, 11上海大学(线上)〕:百年未遇新情势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第十届(2023, 11四川外国语大学):新时代、新文科,新篇章、新征程。
历次大会始终紧扣“应用翻译”这一主题,一步一个脚印,充分展示了我国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探索与发展过程:凝聚共识→稳定队伍→探索理论→步入正轨→形成规模→掀起高潮→理论创新。
21年来,在这一学术平台上先后催生出了众多本土译学新思想、新概念,带动和引领着国内学者在译学领域内不断探索和创新。(历次会议学术交流及其成果,在拙文“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近10年概览(2011-2021)”(本刊2021/5)已有提及,不再赘述。)十次会议,二十一载春华秋实,成就卓越,影响深远,在方先生的带动和引领下,我国今天的“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群贤汇聚,卓见迭出。
两大创举,一帜独树!正是在方先生的开创、引领下,才有了我国译学领域“应用翻译研究”这一本土流派的异军突起,才有了国内译界“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突飞猛进,才有了今天“应用翻译”大旗下群贤毕至、共襄“译”举、全国一盘棋的大好局面。
本文发表于《上海翻译》2024年第四期第9—10页,欢迎关注与转发!
目录
01 | “翻译中国”,促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丨许钧 |
02 | 译(论)家深究之远景——基于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的初步思考丨黄忠廉 |
03 | 建设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翻译研究丨傅敬民 |
04 | 方梦之译学研究对翻译批评的启示丨刘云虹 |
05 | 方梦之“应用翻译”探索的开创性与引领性丨贾文波 |
系列新书即将上架,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新书速递|《中国译学话语:建构与阐释》(“翻译中国”研究丛书)
【声明】感谢《上海翻译》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上海翻译》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
同名视频号
外研社官方旗舰店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