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教授:深入解读前沿论文,系统探讨质性研究(三)

学术   2024-11-10 10:25   北京  

第123期“我来读文献”活动关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质性研究”专题文章,领读专家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为您倾情分享本期活动第二阶段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领读专家



张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师教育、外语教材。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TESOL Quarterly等CSSCI和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5本,主编《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新未来大学英语》、2024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小学和初中教材。


思考题


1. 本研究采用了何种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中是否明确提出所使用的具体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张教授:

管晶晶(2021):如果从摘要来看,作者指出该文采用了叙事分析的方法,又以一名二语学习者为个案。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是两种不同的质性研究方法,需要遵从不同的研究逻辑、路径与要求。比如,叙事研究需要考虑时间性、空间性、社会互动性等维度,这些维度结合在一起,使研究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叙事内容及其在不同时间、互动关系和情境中的意义。所以,我个人不太建议新手研究者混合使用这些研究方法,而是先掌握某一种研究方法,全面深入理解如何科学地运用一种方法。


在研究设计部分,作者非常明确地指出使用的是叙事研究,引用了叙事研究开创者Connelly & Clandinin(2006)的文献,对叙事研究进行了介绍,也提到数据分析是基于个体经验的时间性、社会互动性和地点性。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叙事研究。那么,有没有必要在标题中加上“个案”呢?我个人认为,不要“个案”也是完全可以的。无论是叙事研究还是其他质性研究方法,基本上都包含非常小的研究样本,加入“个案”可能会让人产生疑问:这到底属于个案研究还是叙事研究。


邱琳、陈浩(2022):该研究是“自我研究”(self-study)。虽然未被Creswell & Creswell (2023)等质性研究学者归为五大主流质性研究方法,但自我研究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也有学者将自我研究归入实践(者)研究(practitioner research)的范畴。在该文的“研究方法”部分,作者也介绍了她们的具体做法,即选取本文的第一作者作为研究参与者——她既是自我研究的研究者,同时也是共同体里的促研员,是教师教育的实践者。因此,她是对自己作为促研员的经历和角色做了一个自我研究。


我简要补充一下“自我研究”的概念及特点。Brandenburg(2008)认为,自我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使教师教育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如:教师)可以利用该方法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或教师教育实践和对学习的假设,从而改进自身所从事实践的教学法并挑战该行业的现状。Williams et al. (2012)认为,虽然自我研究概念本身包括“self”这个概念,具有个人化、实践性和个体化特征,但同时兼具社会性、实践导向等特点。


Brandenburg, R. (2008). Powerful Pedagogy: Self-Study of a Teacher Educator's Practice. Springer.


Williams, J., Ritter, J., & Bullock, S. (2012).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becoming a teacher educator: Experience, belonging, and practice within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tudying Teacher Education, 8(3), 245-260.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张教授:

管晶晶(2021):该文摘要非常清楚地说明,该研究旨在考察一名二语学习者的身份建构、二语学习投资和想象身份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关于研究意义,作者认为该研究发现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诸多启发。


邱琳、陈浩(2022):该文作者认为新手促研员的专业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揭示他们在实践中如何领悟并发展自己的角色能对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为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启示。作者进一步阐述了研究目的,即以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为背景,以“我”为研究对象,来探究新手促研员在实践中角色发展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角色变化的原因。


3. 作者是如何布局和组织本文结构的?文章主要划分了哪些部分?


张教授:

管晶晶(2021):该文章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发现、讨论和结语,是一个非常规范的研究论文的结构。


邱琳、陈浩(2022):该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理论视角”,相当于是文献综述部分。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可能会在“研究发现”后添加“讨论”部分,或者将该部分改为“研究发现与讨论”,因为该文章这一部分也引用了一些文献。


有老师提问“讨论”是否是必要的,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一项研究没有讨论部分,没有将研究发现和已有的文献做呼应、对比和讨论的话,就会停留于描述性层面。


4. 本文是否采用了理论框架或概念框架?如果有,是否以及如何运用该理论/概念框架来解释数据的?


张教授:

管晶晶(2021):该文“理论基础”部分明确提到,该研究采用了二语投资理论,并专门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了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发现”“讨论”部分分别紧密结合该框架分析了数据,阐述了研究发现,并展开深入的讨论。


邱琳、陈浩(2022):该文章“理论视角”部分明确提到,该文章基于文秋芳教授在2022年提出的“云连接论”作为理论框架来进行自我研究。“研究设计”部分的“3.2.2‘云连接论’视角下的角色变化原因分析”指出,数据分析也基于该理论。此外,在“研究发现”部分,作者也是基于“云连接论”中的认知、社会、情感连接等概念来撰写的。所以,该理论框架贯穿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部分。


5.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属于哪种类型?


张教授:

管晶晶(2021):该文包括三个研究问题。我个人认为,第一、二个研究问题以及第三个研究问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题,都属于过程性问题,都在探究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比如,第二个问题探究学习者的身份如何随着英语学习投资变化。第三个研究问题中的第二个小问题,我认为它属于意义类问题,是指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即学习者认为想象身份对英语学习投资和身份建构有何影响。


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可能会把第三个问题拆分成两个问题。一般来讲,一个研究问题最好聚焦一个问题,我建议不要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另一个原因是,该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四个部分,一般来讲,研究发现是要跟研究问题一一对应的


邱琳、陈浩(2022):该文章包含两个研究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过程性问题,探究促研员角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第二个问题属于因果性问题,探讨促研员角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直接进行探寻。关于因果性问题,我也想跟老师们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陈向明(2000:82)认为,“虽然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原因,但是如果在研究一开始就着意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忽略那些非因果关系的资料。研究的现象可能非常复杂,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不一定能够必然地追溯到导致该事物发生的具体原因。而且,一个果可能有无数个因所导致,一个因也可能导致数个果的出现。如果我们过分热衷于寻找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可能会忽略事情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无逻辑性”。我同意陈老师的观点。我的一个建议是,质性研究一般不问因果性问题,因为你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因果思维中。质性研究通常回答的是what或是how开头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第一个研究问题就包括了第二个问题。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需要论述促研员角色的发展过程,包括在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或机制,角色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以及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就会提及影响角色变化的因素。所以,因果性问题可能更多是量化研究学者比较倾向提出的。


6. 研究场域和研究参与者的具体情况如何?作者采用了何种抽样策略?研究参与者的选取依据是什么?是否有明确的招募参与者的策略?


张教授:

管晶晶(2021):该文3.1节介绍了研究参与者李明以及研究背景。关于招募过程,可能囿于篇幅,作者提到研究者和李明通过研究招募结识。我理解的应该是,研究者公开发布了招募研究参与者的通知,以此来确定参与研究的意向。该文在招募策略方面的阐述比较清晰,这是值得肯定的。在撰写论文时,我们确实应该做到透明化,详细说明是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


邱琳、陈浩(2022):该文作者也介绍了研究背景——云教研共同体,即促研员所在的研究场域。然后介绍了作为研究参与者的“我”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学经验、作为促研员的新手身份等。同时,作者阐述了选择自己进行研究的原因。但考虑到自我研究可能并不涉及招募策略,因为就是研究自己,所以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明确写出招募过程。


7. 本文采用了哪些数据收集方法?选取这些方法的依据是什么?这些方法是否适切地回答研究问题?数据分析方法是什么?作者如何进行数据编码的?分析后得出了哪些主题?


张教授:

管晶晶(2021):关于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作者在3.2节介绍了具体分析过程,即以三维空间叙事结构(时间性、空间性和社会互动性)展开,这其实就是叙事研究应遵循的三维框架。这里我个人有个小建议,如果在阐释分析步骤时,辅以案例说明如何做的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可能对于读者而言会更有参考价值。作者分析后得出的主题,其实就是第四部分的四个小标题。


邱琳、陈浩(2022):该文“3.2 数据收集”部分阐述了具体的数据来源,“3.3 数据分析”说明了数据分析的具体步骤。此外,作者通过表1提供了编码示例,展示了原始数据以及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的主题。我认为这种例示化的数据分析写法是值得学习的。作者结合理论框架,对数据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以3.3.2节为例,作者在介绍每个分析步骤时,都给出了具体的例子。这种透明化的、细节性、辅以案例式的数据分析的写法值得参考。在“研究发现”部分,表2最左侧一列展示了促研员角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角色。


8. 本文是否描述了研究者的立场/位置(researchers’ positionality)或研究者角色(researchers’ roles)?是否识别了潜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9. 研究采用了哪些策略来确保其效度与信度?


以上两个问题回答如下:

张教授:

正如我上次已经详细阐述过的,研究者立场/位置(researchers' positionality)非常重要,在很多英文期刊论文中,它是一个必须的部分。

管晶晶(2021):该文作者指出,“为确保研究信度,转写文本和研究结论摘要由研究对象查看后确认”。作者其实是采用了成员检查(member check)这种策略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这里的member是指研究参与者(participant)。分析完数据后,作者将其中不确定的地方或者初步分析的结果展示给研究参与者,查看他们是否认可该分析结果。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主观的阐释。


邱琳、陈浩(2022):该文作者明确写道,她邀请第二作者作为她的诤友(critical friend)参与数据分析的校验,也详细说明了第二作者在数据校验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作者在文中指出,“将双方认同的角色解读予以保留,围绕挑战性和补充性意见充分研讨,达成共识后修订原有的角色解读”。在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时,也提到,“邀请第二研究者阅读连接数据分析过程和结论,对不同的意见提出异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数据分析结果”。这些做法都是用来确保质性研究可信度的一种有效策略。


我想跟大家进一步介绍诤友(critical friend)这一概念。虽然该研究是自我研究,但这种研究方法本身是需要有合作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作者研究自己的主观性。Bullock (2020)认为,相当数量的自我研究,都会在研究方法部分提到critical friend这一概念,就是告诉读者你的同行和你一起合作开展自我研究。虽然研究的是自己,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自我研究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因此,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认知来定义自己。所以,需要一个critical friend与你合作,对数据分析提出一些补充意见或质疑等。


Bullock, S. M. (2020). Navigating the pressures of self-study methodology. In Kitchen, J.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f-stud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 (2nd ed.) (pp.245-268). Springer.


10. 研究发现部分的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按照此结构呈现研究发现部分的依据是什么?主要观点与数据是否匹配?


11. 研究发现部分的写作逻辑是怎样的?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以上两个问题回答如下:

张教授:

管晶晶(2021):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可能会去思考如何让研究发现的每一部分跟研究问题一一对应。比如,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者的身份是如何随着英语学习投资变化的,但是“研究发现”4.2节是“‘考证’积累语言资本”。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可能会把4.1节和4.2节内容调换一下,尽量按照研究问题的顺序呈现研究发现。4.3节“建构想象身份”跟第三个问题中的第一小问对应,4.4节和第三个问题的第二个小问对应。我们要让读者读论文时,对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之间的alignment更加清晰。所以在整个写作逻辑中,我也希望老师们尽量做到:当你提出什么样的研究问题,在“研究发现”部分,最好是按照研究问题顺序一一回答这些研究问题。


邱琳、陈浩(2022):该文作者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与研究发现间的对应是非常一致的:“4.1 角色发展”回答第一个问题,“4.2 角色变化的原因”回答第二个问题。


12. 作者是如何展开本文讨论部分的?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张教授:

管晶晶(2021):作者在“讨论”部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写道,“下文将围绕本次研究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我觉得这一句话作为advance organizer非常读者友好。读者读到这里就知道,下面将分别围绕三个研究问题来展开讨论:接下来第一段确实是围绕第一个研究问题展开讨论的,并跟文献进行了互动。第二段围绕第二个研究问题、第三段围绕第三个研究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


13. 本文得出了哪些结论?这些结论带来了哪些研究启示?基于本文的数据,您是否会得出与作者相同的结论?


张教授:关于文章得出的结论与启示,大家可以在结语部分找到。大家会关注到,《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发表的论文,一般在结语部分都会有启示(implications)。这也是该期刊的宗旨,希望能够对一线的教师、教师教育者等实践者提供一些启示,能够真正地在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不是纯理论的探讨,或者复杂的数据统计。如果老师们未来有意向给《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投稿,请思考您的研究最终能为实践(者)带来何种启示。


14. 作为读者,您认为从这篇质性研究论文出发,还可以进行哪些新的探索?


张教授:

一般来讲,我们阅读文章的结尾部分时,如果读到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部分,我们就可以去借鉴。例如,管晶晶(2021)一文的结语部分提到,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在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下,选择多样化的人群进行多重案例叙事研究。关于多重案例叙事研究,我的理解是它可能是做叙事研究,也可能是做多个案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学习者身份这一话题的理解。下面我对参与本次读文献的老师们分享的一些观点进行反馈。


1)对于邱琳、陈浩(2022)一文,能否与其他促研员角色成长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找出促研员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与特性,并对其角色发展的原因再进行分析。

陈向明(2000:81)认为,“‘比较性问题’指的是就一个(或一类)以上的人或事进行比较研究。虽然有学者认为这种研究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大大丰富研究的内容(Denzin & Lincoln 1994),但我本人认为研究新手不宜过早使用此类问题。比较性研究除了难度比较大以外,还容易使初学者着意寻找那些具有可比性的资料,而忽略那些没有可比性、但对于理解该研究现象却十分重要的资料”。所以,如果老师们是质性研究的新手,我不太倡导大家去做这种比较性研究。


2)还可以对该促研员的第二轮促研活动进行跟踪,并使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观察促研员的变化。

行动研究是不适合的,因为行动研究是要去改变实践。行动研究的关键词是改变、干预。如果你只是去理解促研员角色的变化,还是要用质性研究。


3)可以扩展样本,对更多的促研员进行研究,以验证文本发现的普遍性。也可以进行长期追踪,对促研员角色的长期发展进行追踪,以了解角色变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或者进行干预研究,设计和实施特定的干预措施,以促进促研员角色的积极变化,并评估这些干预的效果。

我想强调一点,质性研究不讨论普遍性和可推广性。当然我觉得长期追踪是可以的。干预研究不是质性研究。我认为实施干预的难度相当大,除非促研员的角色认同感很低,并且确实有人愿意对其进行干预。更为关键的是,促研员本人必须接受这种干预,并且愿意做出改变。

 


特别推荐

作者:张虹、何宇恒、朱惠莲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课例研究是起源于日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的一种合作式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它以课堂为基础,围绕课堂展开,并最终回归到课堂。然而,目前对于高校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关注甚少,特别是围绕外语教师这一群体开展课例研究的研究尤为阙如。


本书作者扎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一年半,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以求更好地理解高校外语教师参与课例研究项目促进自身学习的过程、结果以及影响因素。本书旨在帮助更多的高校外语教师了解课例研究、理解课例研究、开展课例研究,并对课例研究进行深入研究,真正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相关推荐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回放ing,助您学术研究事半功倍!

(点击图片了解系列课程详情)


相关阅读

张虹教授:深入解读前沿论文,系统探讨质性研究(一)

张虹教授:深入解读前沿论文,系统探讨质性研究(二)

前沿热点 | 质性研究如何收集、处理和分析研究数据?

前沿热点 | 外语教师和学习者身份认同

特别推荐——《应用语言学中的质性研究与分析 》

找不到合适的科研方法?快来看这里!

期刊好文 | 2001-2015年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趋势(下)(文 / 文秋芳 林琳)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中促研员角色变化的自我研究(文/邱琳、陈浩)

新书速递 |《高校英语教师评价者身份认同个案研究》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

同名视频号

外研社官方旗舰店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网是面向外语教师的大型外语类学术科研支持网站,提供专业、实际、有效的科研支持与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包括学术动态、科研指导、文献推荐、科研工具和科研问答等核心板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