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期“我来读文献”活动关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质性研究”专题文章,领读专家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为您倾情分享本期活动第二阶段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领读专家
张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师教育、外语教材。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TESOL Quarterly等CSSCI和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5本,主编《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新未来大学英语》、2024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小学和初中教材。
读者问答
1. 自我研究存在伦理问题吗?
张教授:自我研究属于质性研究或实践研究,涉及伦理问题。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学者的观点。
根据Pinnegar et al. (2020)的观点,伦理在教学与教师教育实践的自我研究(S-STTEP)工作中的本体论取向和立场中起着核心作用。出于伦理考虑,我们必须以善意和诚信开展研究。……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坚持伦理。这意味着在我们的叙述中保持诚实,因为这些陈述往往反映了我们自身的认知。S-STTEP的工作本体论存在于一个重视和追求多样性的群体中,作为S-STTEP的研究者,我们在群体中感受到共鸣。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共同体以及关爱关系(loving relationships),这是其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我们的S-STTEP研究者经历中,我们始终关注不仅是个人层面上的成功,还包括集体上的成就。这是我们对S-STTEP研究学术的伦理责任的一部分;对我们与之共事的对象——教师、教师教育者以及被教育的学生们——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此外,Pinnegar et al. (2020)还提到,由于我们采用了一种不断“成为”(becoming)的身份观念,正如巴特勒(1992)所言,“我总是太晚才到达我自己”(Butler, 1992:79)。我们并不是在批判经验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质疑“一个真实的、连贯的、自洽的‘我’”这一观念。
Pinnegar, S., Hutchinson. D.A., & Hamilton, M.L.(2020). Role of positioning, identity, and stance in becoming S-STTEP researchers. In Kitchen. J. et al.(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f-stud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 (2nd ed.) (pp. 97-133). Springer.
Butler, J. (1992). Contingent foundations: Feminism and the question of ‘postmodernism’. In J. Butler & J. Scott (Eds.),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pp. 3–21). New York: Routledge.
其实在我读的一些文献中,会有一些作者在自我研究论文中专门设置一部分来讨论ethics issues,如Yung(2022)。感兴趣的老师可以阅读一下这篇文献。
Yung, K. W. H. (2022). Becoming and being a
TESOL teacher educator. In Yuan. R. & Lee. L. (Eds.), Becoming and being a TESOL teacher
educat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49-6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 自我研究里面的讨论是体现在哪里?
张教授:对于自我研究,我认为可以像其他质性研究一样,在写完“研究发现”之后,有专门的“讨论”部分。当然也可以和研究发现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例如,Yazan(2022)这篇自我研究也是探究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该文章的最后部分就是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Yazan. B. (2022). Multivocal teacher educator identity: A self-study of a language teacher educator's use of critical autoethnography. In Yuan, R. & Lee, I. (Eds.), Becoming and being a TESOL teacher educat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246-26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 个人叙事和自我民族志有什么区别?
张教授:自我民族志(co/autoethnography)是自我研究(self-study)的一种方法(Taylor & Coia 2020)。在我看来,自我研究是一个统称,包括很多研究方法,自我民族志就是其中一种。有些学者认为行动研究也是一种自我研究。比如,我是老师,我要在我的班上做行动研究,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研究,我在研究我自己的教学。
Taylor, M., & Coia, L. (2020). Co/autoethnography as a feminist methodology.In Kitchen, J.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f-stud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 (2nd ed.) (pp.565-588). Springer.
我不清楚老师提到的“个人叙事”这个概念,它可能不太具有学理性。如果是指叙事研究,那就是一种独立的质性研究范式了。
4. 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这些研究方法是可以融合的吗?
张教授:我个人不建议融合。因为如果你选择融合,那么你引用的文献中既会包含关于个案研究的文献,又包含叙事研究的文献,这样一来,你就需要遵守不同研究方法的写作规范。
5. 有的论文中讨论和研究发现是分成两部分的,有的是合二为一的。什么情况下应该分开?什么情况下应该合起来呢?
张教授:我认为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在硕博士论文中,我们更倾向于将这两部分分开,因为这样可以使讨论更加深入。而在期刊论文中,这两部分既可以分开,也可以合并。这主要取决于行文的便利性,或者看哪种方式能使讨论更加深入。
6.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没有理论框架吗?逐级提取的概念,可以用来自行搭建理论吗?
张教授:扎根理论一定是没有理论框架的。它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一步步提取出一个理论或概念性框架。对于想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的老师,我建议阅读学习这篇文章:
陈向明,王富伟.高等学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教育研究,2021,42(2):80-96.
7. 本人对质性研究很感兴趣,但是没有任何质性研究经验,身边也没有质性研究的专家,我是否具备实施质性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张教授:如果老师们对质性研究非常感兴趣,欢迎加入质性研究的大家庭。其实每个人对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感兴趣,是跟其背后的哲学观息息相关的。比如,量化研究学者背后的哲学观是实证主义,他们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质性研究学者的哲学观是阐释主义,他们认为很难找到例如20或100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质性研究学者主张深入理解某一个人、某一个现象或某一群人。
对于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老师,我有几点建议。
1)阅读质性研究方法论相关专著。
比如,如果要做叙事研究,就要去读Clandinin & Connelly的书,如:
Clandinin,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如果要做个案研究,要读Robert Yin的书,如:
Yin, R. K. (2018). Case stud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Design and methods (6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如果要使用扎根理论做研究,要阅读:
Glaser, B. G., & Strauss, A. L.(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还有一些高被引的研究方法学者的著作,如:
Creswell, J. W., & Creswell J. D. (2023).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6th ed.). Los Angeles: SAGE.
2)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读完书之后仍然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操作,这时我建议大家阅读一些质性研究的文章。例如,在扎根理论方面,可以阅读我刚才推荐的陈向明老师的那篇文章。
3)此外,大家可以参加一些质性研究方面的研修班。例如,外研社每年都会举办关于研究方法的研修班。我认为大家集中两天时间去学习一种方法是非常值得的。有时候,自己独自看书可能半年都无法理解透彻,但是听相关领域的学者讲解,可能很快就会豁然开朗。
4)最后,可以在身边找一两位信任的、愿意合作的同事,开始尝试去做质性研究。前提是要系统地学习一下质性研究。
8. “研究发现的结构”和“研究发现部分的写作逻辑”有何异同?
张教授:关于研究发现的结构,我希望老师们关注的是研究发现里的几个小标题,去看看这几个小标题是否回答了作者在前面提到的研究问题。同时,在撰写质性研究的研究发现部分时,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写作逻辑:先表达观点,然后给出原始数据,再给出阐释,即point of view—data—interpretation。
9. 请问课例研究一般是怎么开展的?它属于行动研究还是质性研究?
张教授:首先,课例研究既不属于行动研究,也不属于质性研究。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可以采用质性数据对改进课例提供参考。课例研究遵循固定的模式:从问题出发,致力于改进某个方面,设定一个愿景(vision),随后进行集体备课、磨课,观察和收集数据,再进行反思,然后继续磨课。
10. 在整理访谈信息时,需要筛选出关键内容,但我总是有一种“不舍得丢弃”的心理,觉得我的访谈对象讲出来的都是他的做法和感受,应受到关注。请问张教授在访谈内容整理提炼过程中您利用什么策略提升效率并保持精准度?
张教授:我的观点是,数据整理与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参与者可能会说出某些很有价值的观点,但如果这些观点并不直接回答你的研究问题,那么就应该将其删除。当然,你可以另行撰写一篇文章来探讨这些数据。另外,受访者在访谈中可能会谈及大量内容,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所说的可能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而是偏离了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仔细筛选数据。
对于访谈内容,建议大家逐字逐句进行编码。在编码的过程中,要思考编码结果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最终写入论文的数据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数据可能都无法写入论文中。因此,大家必须根据研究问题来精心筛选数据。
特别推荐
作者:张虹、何宇恒、朱惠莲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课例研究是起源于日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的一种合作式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它以课堂为基础,围绕课堂展开,并最终回归到课堂。然而,目前对于高校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关注甚少,特别是围绕外语教师这一群体开展课例研究的研究尤为阙如。
本书作者扎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一年半,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以求更好地理解高校外语教师参与课例研究项目促进自身学习的过程、结果以及影响因素。本书旨在帮助更多的高校外语教师了解课例研究、理解课例研究、开展课例研究,并对课例研究进行深入研究,真正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相关推荐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回放ing,助您学术研究事半功倍!
(点击图片了解系列课程详情 )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 | 2001-2015年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趋势(上)(文 / 文秋芳 林琳)
期刊好文 | 2001-2015年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趋势(下)(文 / 文秋芳 林琳)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
同名视频号
外研社官方旗舰店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