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丰|户口旧事(散文)
文摘
文化
2024-10-07 17:10
安徽
点击蓝字长期关注千江月文艺
早年间,户口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拥有非农业户口的家庭,一家人吃的是商品粮,子女可以上技校,招工进厂,参军退伍后能够安排工作。他们的种种待遇,让农村人羡慕不已。当乡下人可以花钱购买非农业户口时,他们真的是喜大普奔。20世纪90年代初,在乡镇派出所大院里出现了这样一幕盛大场景:许多衣着朴素的乡下人,怀揣着多年的积蓄,排着长长的队伍,迫不及待地花上几千元为自己的孩子买上非农业户口,心中是欣喜不已的。几代人在田间地头胼手胝足,乡下人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摆脱农村人的身份,最好在城镇成家,找工作,世世代代在那里安身立命。购买非农业户口,对一些乡下人家是有作用的。他们的孩子赶上招工的机会,进厂里上班;初中毕业考取技校,毕业后安排工作;高中毕业当了兵,三年后复员被分配到企业或事业单位,成了公家人。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家,买户口花的钱完全打了水漂。我们村有两户殷实人家都花了近万元给两个孩子买了户口,可他们的孩子后来都考取了学校。如果当初不买户口,上学时自然会将孩子的农业户口转到学校,成为非农业户口。买户口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完全是多此一举。爱心驱使下的父母,为孩子的事做了多少无用功呀!我的爱人与孩子当时都是农业户口,可我丝毫没有为买户口所动。那时,许多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倒闭,大批工人下岗,妻子纵使有了非农业户口也难以解决就业,干个体理发收入不低,还落得行动自由。儿子还小,将来考个学校还是完全可以的,完全没有买户口的必要。当一种东西可以批量出售时,它自身的价值就会打折,不再非常珍贵了。90年代中后期,县教育局突然下文,中级职称可以解决家庭两名成员的农转非,我立刻行动起来,到镇派出所与县机关跑了几趟,就将妻子与儿子的户口安到镇里,他们成了非农业户口的拥有者。节外生枝的事情随着发生。在全县教师家庭成员大面积农转非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计划生育年代超生的真相暴露无遗,于是教育局紧急下文,那些超生的教师受到了追究,被罚了款,工资降了级。为了孩子转户口一事,那些教师付出了沉重代价,代价远远超出买户口的花费。2002年调到县一中,我将妻子与儿子的户口转到县城城关派出所。2007年儿子上大学那年,他将户口转到了学校。2011年大学毕业,他又将户口转回原籍。后来在合肥买房,2015年前后,他又将户口迁移到省城。过去,户口就像一根根绳索,捆绑着人的手脚,让人安居重迁,失去了四处流动的自由。如今,户口只是一种生活地的证明,它的作用远远赶不上一张身份证。身份证是人们出行、住宿、升学、求职、存款之必须。今年新的婚姻法规定,年轻人凭着各自的身份证就可以登记结婚,父母权力象征的户口簿不再对他们形成制约。岁月不居,时光飞逝。到了二十一世纪,农业户口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妻子的老家被拆迁,她有时向我抱怨,当年如果她的户口留在农村,她可以享受失地农民补偿金,每月近千元,而目前城镇居民社保补助每月只有几百元。我笑着安慰她,政府给我一个退休教师的待遇已经很丰厚,我的退休金任你花你都花不完。
作者简介:张勤丰,中学退休高级教师,文学学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在报刊与知名微刊发表散文近300篇。出版散文集《风从乡野吹来》《岁月不会忘记》两部。
《千江月文艺》系林清平和海内外相关报刊编辑联手打造的文艺公众号。致力:1、向相关报刊荐稿;2、每年编纂出版《千江月文艺》精选。
《千江月文艺》投稿指南
一、说明:
1、散文、随笔、小说、杂文、评论:单篇800字以上;
2、新诗:5首以上;
3、旧体诗:10首以上。
4、稿后均需附作者简介、生活照片1张
二、投稿:
邮箱:qianjywy@163.com 微信ymyxz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