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代琼|小声说念(散文)

文摘   文化   2024-09-24 11:21   安徽  


点击蓝字长期关注千江月文艺


我胆怯地小声说,不是因为声量不大,而是怕声音过大,扰了什么神煞,或正在念想之人。因为我知道“念”是有力量的,所以念起之时,尽量在上午人活动频繁时期,并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念就这样从心而起了,念动,身动,最后行动了。现在无论我何往,也即是所在了。
念是什么?念,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个欲望,一个需求。念有念无即名邪念,指的是我们的思想总是在波动之中,带有各种杂乱的念头,导致我们难以静心思考和专注行事。我总想多花些时间,“念起”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从而增强情感认同和我的感恩之心。  
经常有人以“今天的心情”打谜语,猜“念”字。其实从念这个字的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念”字上今下心看,其实就是人当下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它才会被写成“今”“心”。“今”可以理解为是今天的感受,今天的感觉不一定是今天一整天的感受,也可以把今天看成“一”,也可以理解成在这一刻人的感受,“心”可以通俗讲做“人之本义”,也就是说“念”就是人在这一刻第一件想到的事,而“事”就是人思考的过程所呈现的成果。心所念想!所以心动即可念想着。今天的心,现在的心,此时此刻的心,心里装着什么就是我在想什么,什么在我心里。
当我活在自性本体之中,通过冥想、内观、观想与想象,让念头(思想)放下的时候,只需调整好内在的振动频率,我住在身体里的每一刻自己,都会平静下来。当下发生的能量自然饱和。自己的生命节奏与自然的节奏融为一体,身体的天线自然会打开,与自然衔接在一起,以“静”的形式觉知,身心贯通的你,就会自动朝向光明。从‌‌心念不起,转念到喜悦无处不的精神状态,要把那些所谓的词语都仍在脑后,去超越,去觉知,去感恩,实现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现状,我一定是自在与快乐的。
我知道,能说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说出的“念”,也不是思想流动中的那个“念”了。因为试图去说它,把它带入时间,给它命名的企图,则就它定格在时间里。任何事物一经命名,便不在永恒。念一经说出,也就不是那个活体流动的“念”了。
念,是思想,是意念。一个生灭就是一念。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个生灭,算得事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216,000次,或说每次生灭约4.6微秒;刹那,是古印度佛教术语,也是时间度量单位,表示一念之间的极短时间。我们的心念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心念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强而有力的能量。
‌心念,作为一种念力,是所有能量中最持续、最长久的。它影响着个体的身体和周围环境。当心念是正向的、光明的,如关爱、理解和积极向上的思考时,它会吸引来积极的结果和正面的能量循环,促进个人的幸福与满足,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相反,当心念是负向的、阴私的,如怨恨、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时,它会吸引来更多的不幸与挫折,让人的世界变得灰暗。因此,通过转变心念,用爱与希望替代负面情绪,可以走出阴霾,迎接生命的曙光‌。我们的生命,本来都在道中,“习矣而不察焉”,因为被行为习惯所蒙蔽了,而自己不知道。就连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都无从自知了。念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也都不知道。被有史以来的习气所左右,烦恼就来了。
我们先要把当前这一念无明观察清楚,才晓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念动,一缘生,“无不皆是本无今有”,一念无明,本来没有,见闻觉知到六尘,而今有,现在有了无明。其实,这一念是缘起,是虚泡,连影子都没有,“性空无我”,它本身是空无我。这个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的空。在这个地方念念观察清楚就是修行了。
谈起念头,我们借助佛家观点来理解最为恰当。《六组坛经》中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而我们平常人都是念念相续,四万八千个念头,就有四万八千个烦恼,人生的痛苦也源于此。于是佛家说‘空’,于是有人又着了‘空相’。强制压制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生出,殊不知已经理解错了‘空’,而把‘空’也当做了一个念头,只不过是以‘空’这一个念头,来代其他念头,一念代万念,看似功夫很深,没有念头了,但这一个空念不放下,怎能得不到正果。有的人能够意识到‘空’也是一个念头,所以要放下,然后又想着‘非空’,然而非空还是念头,‘非空’之后还有‘非非空’,于是陷入死循环。念头情绪,就如大海翻起的浪,浪一起,立马就想要摁住它,不停地摁,浪不断地起,忘了来源,忘了浪就是心力水激起,还会回归大海,自以为就与浪干上了。每一个念头来,都能看清,不住相,不跟念跑,念就空了,无常了。求一个空、求一个静,哪里有个空、有个静啊?它是本空的,是本静的,不是去空它。能够看透念头的无常变化,能够看到念空性的本质,就觉了,哪里还会有烦恼呢?
这就是不字识的六祖慧能说的“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不管怎么说,通过正念来观察和引导念头,从而达到念头通达与心灵的自由和解放是“念”的当下。正念,就是我们的觉知。觉知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无分别的、无偏见的、开放的、无条件地接纳和察觉。它的作用是:不带有个人偏见,主观评判,不被过去未来的思维困扰。不陷入所谓(经验)的执着和反应,以观察者的角度看待和接纳(经验)而非控制。只要我们专注于呼吸、身体的感觉、行走,进食等日常活动,以及观察思维的流动和情绪的起伏,培养内在的觉察力和智慧,就能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人们常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过去只剩回忆,了不可得;未来还没到来,只有畅想;人脑杂念似瀑布,一秒几百念头,此又称意识流,瞬间即逝,刚想抓住,早就流逝,到了也得不到。既然如此,心定如镜子,“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熟练之后就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说到这里,如果还有人为念头太多,止不住而烦恼,就大可不必了。其实,每个人弹指刹那间,有无数个念头产生是常态。即使修行人也很难正确地对待念头。其实,改变人生的方法很简单,一念改变人生,也叫念转心变。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人生一切结果都是当下心念的变现。
人生境界,念念相叙,念念不同。心与念盘根错节,互为影响。心可以撬动念,念可以渗入心。但心与念不是完全没有区别。念从心起,当念头兴起时,我们不要怕念,问题不在念,而在心,打坐就是要什么念头都不起。心如地,念如草,修心如翻地,地好少杂草,一念,就如地上只长了菩提树苗。不要跟自己的妄想较劲,任它生灭。念头它要出来,由它。断它,就是错误地修法。有用就用,没用就过。不要被念头束缚、锁死、困禁,而主导了生命的方向。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不是光,不是光,不是电,而是我们的“念”。念起,万水千山,念灭,沧海桑田。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在心间。心无杂念,变得纯真、快乐、专注、富足、觉知、合一。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远离各种苦境。离一切念,敢于无我,无物。随喜赞叹,活出一种潇洒。

作者简介: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80多万字。



千江月文艺系林清平和海内外相关报刊编辑联手打造的文艺公众号。致力:1、向相关报刊荐稿;2、每年编纂出版《千江月文艺》精选

《千江月文艺》投稿指南 

一、说明:

1、散文、随笔、小说、杂文、评论:单篇800字以上;

2、新诗:5首以上;

3、旧体诗:10首以上。

4、稿后均需附作者简介、生活照片1张

二、投稿:

邮箱:qianjywy@163.com 微信ymyxzjq

千江月文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