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祖宗崇拜
文化
文化
2024-04-06 15:37
广东
文/熊大这两天不知为何,肩颈肌肉连带着整片非常痛,脖子都扭不过来,母亲说我上火了。吃了晚饭想开车出去散散心,结果尝试了一下没法开车,主要是脖子非常不自在。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看来需要静养多些时日。回到家上了顶楼天台,躺在摇摇椅上,抬头一看乌云密布,时不时还响起闷雷声。今晚的风,只有凉意,没有诗意,文章刚开了个头又下起了暴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老祖宗是有智慧的,几乎每年到了这个节气附近,都是这样的天气。我记得小时候一到清明节,上山祭祖经常出现大雨天气。山路崎岖,泥泞满地,鞋子不但湿了还裹上了一堆泥,但这不影响我们给老祖宗扫墓的决心。人类从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之后,祖宗崇拜这件事在中国就没有断过。
很多人说潮汕人喜欢生男丁,其实在过去全国都这样,即便到了工业文明把农耕文明摧毁得支离破碎的当今,全国很多地方还是更倾向于生男丁,传宗接代的观念不是那么容易被撼动的。一个族群或者社会,要经历多少年才能形成特定的思维观念、人情习俗、社会惯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精神图腾等等,然后又得经历多少年再演变上升成为有共识的制度和文化,这些制度和文化又得经历多少年才能沉淀出文明?就像现在,工业文明已经登峰造极了,你敢干出不忠不孝的事情吗?绝大部分人是不敢的,因为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允许,同时社会道德以及法律也不允许,因为“孝道”的本质是伦理秩序,而中国几千年来不是靠宗教也不是靠法律来维系社会稳定的,而是靠伦理秩序,这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哲学内核。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是最大的不孝。伦理秩序文明,两三千年传承下来,你撼动不了,大部分情况下,跟社会主流硬对着干的行为,最终都会被社会主流抛弃唾弃,即便有些情况下,社会主流并不一定是理智和冷静的。当然,有人说他们不会重男轻女,讲这话,那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过怎样的变迁,比如五四运动和文革,北方的宗族纽带几乎被毁灭,进入改开之后城市化运动又继续让传统的社会结构进一步瓦解,宗族纽带进一步断裂,加上赶上计划生育,生女又如何,也只能疼,只能养,没毛病吧。南方地区不像北方地区,相对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受政治波及的因素比较小,特别是两广和福建。而潮汕在以前是广东更封闭的地区,因此传统的东西才保留得比较完整。你们想看看古代中原地区的很多文化,其实都可以在大潮汕四个城市找到影子。事实上,无论哪的人,碰到执念很强的家族,哪怕是在北方地区,就算计划生育还会继续偷偷继续生,非得生个男丁出来。只是到了我们这一代,这种观念会好很多,不像父母那辈人。但我们这代人中很多人不想多生,不是因为不想生,而是因为没钱或者觉得压力大,这是最真实的原因,其他原因说白了都是用来粉饰这个最真实的原因的原因,有钱谁不愿意多生几个娃。但现在别说大城市,普通县城的生活压力其实也开始大了,别说非得生男丁,连结婚都不愿意了,生个女儿就好好珍惜吧,即便有点想法,其实也没能力改变。但你看看有钱人会不会多生,自然会多生,因为他们骨子里面的那种传统观念没有变过,同时物质条件又能支持,自然会多生,生来干嘛,就是传宗接代和继承家业,这一点全世界的有钱人至今为止都是这样想的,无一例外。说实话,你们不知道的事情很多,比如中国的顶级富豪和一些官员,媒体公开报道的是生了一个孩子,而且可能还是女的,但人家的私生子媒体可从来不会告诉你,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但在他们的圈子,私生子都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大家都这样做。只是人家会跟你说,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他们也只生一个。实际上,从管理的角度看,瓦解宗族势力是TZ阶层最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比原子化的个体更容易管理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很多人现在就是一盘散沙,表面上看似人五人六的样子,但实际上非常脆弱的,随便一方势力都可以压制你,法律这玩意是给普通人用的。所以以后万一真的发生WAR,我必然回乡下,因为那里不是重点目标,同时有宗族势力的保护和帮助,说更直白一点,那里有你更熟悉的社会结构和人脉关系,你的生存相对来说不容易受到威胁。但在大城市,你就是被网格化的原子,非常脆弱。用心去感受防疫三年就知道了,在大城市和小地方是两种生存状态。很多人并不具备理解这个社会的能力,当然也不具备看懂中国几千年来的游戏规则的能力。我讲一句话很难听很扎心的话,其实底层永远是底层,只要思维模式不突破,认知不突破,就是底层,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会直接遗传给下一代,世世代代如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很多话,我是不愿意说的,因为触及真相,而真相从来都是扎心的,而绝大部分人这么多年来的教育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轻易去接受真相,他们更愿意活在自我设计的牢笼里面,因为接受真相非常痛苦,就像一个人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一样。我以前说的,一个高认知层面的人如果要说教低认知层面人,往往会碰得浑身是血。所以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几乎都是高认知层面的人往下输送情绪价值,然后才能顺利割韭菜,资本可以向你低头,但随时可以抽干你,而你浑然不知,因为你陶醉在低层次的情绪价值满足状态中而无法自拔。扯远了,总之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这是经过漫长时间选择和确立的过程,这自然是人类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主动性行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这片土地,最终也开始确立了祖宗崇拜的漫长历程。并且,在中国人的传统里面,我们其实一直只拜两种神,一种叫自然之神,也就是二分二至,一种叫祖宗之神,这个容易理解。其他的神,都是在这两种神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而西方人,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为什么中西方会走向两个方向?有空再专门写这个话题。当然,我们这一代中如果是父母辈过早来大城市打拼的,他们大多数早就不知道祖先在哪里,往上只能数到祖辈,再往上太祖及上,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寻根问祖慎终追远了。严格意义讲,这叫数典忘祖,有悖人伦,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自然不符合。当然你也可以说,传统是垃圾和糟粕,没人愿意跟你争论对错。包括我上面写的这些,其实都不是我的观点,我只在呈现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而这些真相并不一定为你所了解和掌握。就像你并不掌握哪些富豪有私生子一样,可是我知道。我全文,几乎没有我自己的立场。所以,要看得懂文章,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清明祭祖,除了表达一种忠孝之情之外,还有什么意义?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让老祖宗保佑我们飞黄腾达天天躺平可以赚大钱,或者让你身体很棒练出马甲线娶到老婆生个儿子?说实话,你那一两百块钱的祭品许了上亿的福愿,你让老祖宗情何以堪?祭祖,表达的不仅仅是缅怀先祖,让后代子孙看到自己是怎么来的,经历过多少的沧海桑田才得以如此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它其实也是一种人文体恤,表达的是对更广阔的生命意义的体恤。人都会死,你死了之后,你也需要有人缅怀你,即便你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蝼蚁。我很清楚自己的祖先在哪来,陈姓是广东的第一大姓,也是全国的第五大姓,总人口6000多万,这个姓氏从北方而来,一路颠沛流离,从河南、到福建再到广东,历经多次战乱逃生(其实在古代能逃生的都是有钱人,逃不了的在战乱时代都极其容易种族灭绝)。到了元明清时期,基本在南方就稳定下来,东南沿海、广东、台湾都有非常多的陈姓后裔。我们的宗祠楹联写着“媯水家聲,潁川世澤”,这里面有两个地名:一个妫水,一个颍川。天下陈姓都是舜帝的后裔,远祖舜帝没有称帝之前住在妫河边,舜帝的后代一开始称妫姓。后来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找到了舜帝的后代妫满,并且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他,封地在陈,建立了陈国,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一带,死后谥号“胡公”,后来他的子孙以国为姓,这就是陈姓的由来。所以“媯水家聲”,是纪念远祖舜帝,也是纪念陈姓肇姓始祖陈胡公。陈姓开枝散叶,后来迁徙到河南颍川郡,东汉末年出了一个叫陈寔的名臣,从他这一代开始,陈姓逐渐成为颍川的名门望族,子孙贵显经历十余世,家族地位持续了三百年,是东汉末年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东汉的大鸿胪陈纪,三国时期魏国的司空陈群、尚书左仆射陈泰,晋朝的太尉陈准、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等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所以,“潁川世澤”是在纪念陈姓颍川世系,后来陈氏主支南迁,主要往东南沿海一带迁徙,特别是迁往福建,最后迁入江西、广东潮汕、珠三角一带,一直是由北往南迁徙。至于我的先祖,是南宋时期从福建莆田来广东海丰当县令然后开枝散叶的。祭祖,同时也是联络族亲亲情的一种方式,大家围在老祖宗的坟前祭拜或者宗祠祭拜,没有什么比血浓于水更加亲的,这是动物的本能。特别是现在整个社会在现代化摧毁下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人的内心其实更向往精神上的归宿,更需要内亲的携手帮助(只是很多人现在是想也没办法罢了)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就像陈姓宗祠,全国一共有100多个堂号,总堂号是颍川堂。前几年粤闽赣三地陈氏族人捐款,重光了海丰的星聚堂,门口横批还是写着“陈氏私塾”,在古代祠堂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宗族请老师来教育后代的地方,没什么学校。现在每年都会有基金会给贫困的陈氏学生提供奖学金,供养他们求学。这个宗祠是1888年筹建的,后来出生于海丰的两广总督陈炯明也号召16个县的陈氏族人捐款重建,这也是清末民初陈炯明团结民众推翻满清地方政权的出发点。南方人为何做生意厉害,就是因为很多都是家族式的,他们也不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家族中一个人做好了,就让另外一个人到别的城市复制,就这样不断扩张,既不争抢又能形成垄断,进而还可以形成产业链。浙江、福建和潮汕地区的大家族,也是这样分工明确的。所以一个家族没有一个领头人,不懂得规划,其实是很难出人头地的。家中长辈如果认知粗陋,还很可能直接让一个家族废掉。中国人为什么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就是因为娶老婆直接影响几代人。门当户对,其实不仅仅没有歧视,反而是对女人的一种重视。因为在古代社会,女人更多的功能是管教后代,母亲的作用在我看来高于父亲,什么样的母亲很容易教出什么样的后代。祭祖,当然也是一种宗教性的行为,因为我们的传统相信有鬼神,也相信风水,老祖宗不舒服,你自然不会舒服。所以祭祖是有严格的仪式套路的,比如要先礼拜后山,再礼拜前山,然后才敬拜祖先,这叫先礼后敬。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了,也不知道那些还存在的仪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老家管上山祭祖叫“拜山”而不是扫墓,这就是非常到位的叫法。因为中国的墓葬,特别是岭南一带的墓穴,看清楚我的用字,叫“穴”,因为它就是孕育的意思,本质上就是生殖崇拜,这样才有荫蔽子孙之力,才有风水可言。而祖宗坟墓是依托土地而存在的,这叫“后土”,也叫“社稷”,“社”就是土地爷,就是土神,也叫“福德正神”,而“稷”是“粮食之神”,所以必须先烧后土衣,后土其实都是有立碑的,不先给后土烧纸钱,其实就是纪念而已。我们老家,更多的是用“土地爷”来替代“后土”,“后土”也好,“土地爷”也好,其实就是押送你烧的那些纸钱给老祖宗的神灵。你不先礼拜它,如何让老祖宗收到钱。至于拜“前山”,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一种敬畏之心。“前山”一般没有什么标记,顶多聚土。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哲学范畴里面的宇宙观,是空间无边无际,时间上的无始无终,既然如此,我们的祖宗也不是第一个到此地的(清明祭祖是“野祭”),自然也不是永恒之主,所以拜“前山”,就是拜曾经驻留此处的一切有情之灵,希望它们宽宥空间和时间,别来跟祖宗争抢。因此拜“后山”和“前山”,其实就是先公后私,礼数周到,然后才可以开始敬拜祖宗。那清明祭祖,到底需要什么祭品呢?“三牲五果”是必须的,“三牲”就是“海陆空”,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鱼、猪、鹅。其实鹅是用来取代大雁的,因为“鸿雁传情”,代表的是后人对祖宗的缅怀之情,但大雁的肉实在太难吃了,后人就改鹅来取代。有人说,可不可以用牛和羊,当然不行。用上牛羊,那叫“太牢”,那是帝王敬拜天地祖宗的时候才会用的,所以普通百姓绝对不能用,否则就是僭越礼制。当然,古代或者旧社会大家物质条件也不是家家都好,所以普通的祭品其实都可以用上,哪有现在的什么烧猪用上的,只要不僭越礼制就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以儒治天下,儒家讲忠孝,而保持对祖宗的缅怀是孝道最基本的内容。没人会忘记自己的祖宗,特别是你的族谱依然连贯连续。清明祭祖这件事,其实是到了唐朝的时候才慢慢形成社会的共识的,以前并不是清明上山祭祖,春分、寒食节、冬至、重阳等等,都是古人祭祀祖宗的日子。清明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排在第5个节气,这节气歌我从小就会背,父亲教的。那为什么叫清明呢?这两个字其实非常优美,并没有任何不吉利的意思。古书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然,“清明”二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这个节气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从而得名。中国24节气的名字,都不是随便叫的, 全部都是跟特定的气候之下万物的状态有关,就像“惊蛰”,这个节气惊雷一响,万物从冬藏蛰伏状态中苏醒,大地回春,气温回升,所以叫“惊蛰”。清明前,南方的水稻都已经播种下去了,清明也是春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气。但一个节气,怎么变成了一个祭祀的日子呢?因为在古代寒食节的时间,就在清明前一两日,而寒食节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日子,至于寒食节怎么来,为什么叫寒食节我不展开解释了。后来变成上山祭祀,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汉末至南北朝的家族墓葬已经形成了气候,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远亲近戚的族人围聚一起祭祖,更增强了凝聚力和宗族势力,所以慢慢变成了上山祭祀这种习俗。到了唐朝时期,寒食节和清明就混在一起了,反正清明期间大家喜欢到郊外踏青,时间也跟寒食节差不多,于是又慢慢演变成了清明上山祭祖这样的习俗。所以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原因就在这里,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清明,气清景明,你是不是也做到了内心澄明?我说了,给过去的自己,扫扫“暮”,扫掉那些沉疴恶气,扫掉那些暮气,还自己郎朗乾坤,敬拜祖宗,也是告别过去一年甚至多年恶俗的自己。我内心有强大的力量一直支撑着我,那就是我很虔诚感受天地万物的力量,感受四时更替的规律,感受日月星辰的变换,以上没有一句假话空话套话。很多人别谈什么修行,好好看书,看有用的书,打开视野,别封闭自己,世界很大,天地辽阔,别把无知当真理,能力再有,去看看古籍,今人智慧不及古人一二,不开玩笑。这篇文章昨晚写的,今天花了点时间补充了一些内容,全文接近6000字,主要是一个师兄想看想了解,而我不想解释太多,所以方有此文。里面的内容很多,全网独一,都是个人的思想,能吸收多少,看大家了。作者简介:熊大,毕业于中山大学,前经济记者,目前为职业投资人,保险、命理分析业务咨询添加助理微信:13226629207。每次读完文章,请给我点赞、点在看。将这个公众号“设为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每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