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终于来了

文化   2024-11-08 23:44   广东  
文/熊大

万众期待的财政部增量财政政策终于出台了,现在全网铺天盖地的解读很多,但是讲到重点的并不多。今晚的文章我挑干货解读,还原本轮增量财政政策的真实面貌。
11月8日下午4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从2024年开始,中国将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与此同时,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蓝部长进一步补充表示,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减少了12万亿元。
言下之意,从2024年开始到2028年连续5年,国家授权用于地方化债的资金规模是4万亿元+6万亿元+2万亿元=12万亿元。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蓝部长解释,这次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步骤,是近三年密集安排8.4万亿元用于化债。很显然,这8.4万亿元是这样来的:每年8000亿元的专项债,连续三年就是2.4万亿元,加上6万亿元的新增地方债限额,就是8.4万亿元。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便于操作、尽早发挥政策效用,新增地方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也就是刚好增加了6万亿元的地方债限额。
许宏才的介绍是非常关键的,按他的话讲,就是这6万亿元今年就要批下来。可见国家现在解决地方隐性债务这件事的决心是多么地坚定,也可以看得出,中国接下来提振宏观经济的步骤会非常快,很明显是在抢时间,理解到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很显然,综合来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公布出来的关于地方化债这件事的资金规模和具体操作,力度是非常大的,也是符合我之前说的规模空前的判断,也完全符合之前蓝部长说的:这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是一场政策及时雨,将大大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巩固基层“三保”。
所以现在市场上有的人在讲什么不符合预期,我不知道这是用哪根脚指头在解读的,就是不用脑。我之前写过文章,指出这次化债的新增债务限额不会低于6万亿元,完全符合我的预判。
现在新增了6万亿元的地方债限额,这6万亿元是要在未来三年内花掉的,相当于每年新增加了2万亿元的地方债用来解决之前的隐性债务,而且还专门从本来就有的专项债里面每年再安排8000亿元出来化债,真的很可以了。
这就相当于平均每年拿2.8万亿元去化解地方隐性债务,按最近几年城投债(地方隐性债务的核心)每年到期的规模看,也就是每年大概2万亿元左右,现在平均每年拿2.8万亿元去化债,这还不符合预期?不仅符合预期,而且看起来更想快点解决地方隐性债务。
因为为了方便操作,让政策更快落地,这次把新增的6万亿元地方债限额都划到专项债里面去(地方债包括两种:地方一般债务和地方专项债务),所以等于到时真正操作的时候,每年这平均2.8万亿元都是从专项债拿出来的,确实操作起来更简单灵活,这是铁了心想解决当下地方政府的难题。
大家要知道,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就是靠三驾马车在拉动的,一是出口贸易,二是固定投资,三是消费。其中关键是出口和固投,而固投里面就是基建和房地产。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还通过表外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搞基建、保就业和稳增长。
这个表外融资说白了就是通过地方政府自己搞的融资平台借钱发展经济,比如各种城投公司。久而久之,就累积了大量的隐性债务。这些隐性债务前几年中央一直在摸底,有的是不认的,有的是认的,这次化债解决的就是中央认可的地方隐性债务。
最近两三年,国家一直在推动地方化债的事情。2022年下半年开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债务风险隐患。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
从这几年陆陆续续出台的各种化债措施的效果看,截至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余额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是得到了整体性缓解,接下来这三年如果新一轮化债行动实施,地方政府确实可以大喘一口气了。
用蓝部长的话说,这次置换显著降低了近几年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规模,让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但我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本次人大常委会的会议非常明确确认,本次化债主体确认为地方政府,并非通过央行增发国债直接下场兜底。这跟之前的化债模式是一样的,也就是通过增发地方债来置换短期到期的地方隐性债务,让地方继续“时间换空间”,本次化债更强化债务纪律,本轮化债或不会给地方不合理发展权。
因为之前的地方隐性债务,特点是期限短、利率高,而且还是表外融资,也就是没有纳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是地方政府自己负责的。但是现在的化债模式,就是增发地方债来置换这些之前没爹妈管的债务,让这些隐性债务从表外纳入表内,而且变成了长期限、低利率的地方债,地方政府自然可以在短期内轻松非常多,腾出来的财政资金就可以用来发展经济、发工资和保就业等等了。
地方隐性债务,是一个历史问题,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得两方面去看这种事情。它虽然是债务,但是又保住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今日中国这样的经济综合实力,其实就是这样走出来的,这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模式,有利有弊。
就像我们看楼市一样,也是有利有弊,高房价我就不说了,但是楼市最大的作用是塑造了中国经济完整并且强大的工业链条,培养了大量的成熟工人,也为大量的农民工创造了就业,这是稳定基层非常重要的经济手段。而楼市催生下的百业繁荣,也才有了全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提升。
过去这几十年,从宏观经济的视角看,是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在加杠杆,政府部门则是地方政府在加杠杆,现在地方政府的杠杆也加不动了。但是,中央财政的杠杆率其实很低,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别以为现在出台一些化债的措施就完事了,未来几年我们会不断看到中央政府越来越大地加杠杆。
今天蓝部长罗列了一些数据,明确指出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
如果以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来算的话,中国2023年126万亿元的GDP规模,我算了一下,我们的负债规模可以达到149万亿元左右,现在是85万亿元,还有64万亿元的举债空间。现在地方债新增12万亿元的资金规模来化债,又算什么,这就是为何蓝部长非常坚定地告诉大家中国的财政赤字还可以增大,中国的举债空间还很大的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我需要提醒大家,那就是别只看债务两个字,懂财务的都知道,债务应该对应实体资产,有实体存在那就不怕。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债务,很多是有对应实体性、设施性资产的,而且很多资产其实是有盈利的。
我们不像美国,人家是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人家为何疫情的时候就印钱直接发给国民,那是因为人家就是靠消费的,就是吃进肚子里面的,人家的债务,才是实实在在的债务。
这次人大常委会还审议了国有资产的家底,截至2023年底各类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71.9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02万亿元;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30.6万亿元,对应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45.1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4.2万亿元、净资产51.4万亿元。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讲的只是关于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问题,但同时还透露了关于房地产的事情: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财政部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细则,推动加快落地。
这件事资金规模没有说,但是事情正在做这是肯定的,还有关于补充六大行一级资本金的事情以及消费补贴、生育补贴等等,这又会是巨量的财政刺激计划,我估计都会一件件公布出来的,一下子公布出来,资本市场会消化不良。
之前大家一直喊着要强力刺激经济,现在大量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出来了,接下来这些钱印出来之后,会流向何方,什么资产会变得更值钱,不妨好好去思考一下了,我只能点到为止了。
经济周期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手段,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眼光不妨长远一点,格局不妨再大一点,骂骂咧咧无济于事,天天看财经新闻可不是为了骂一句房价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两千多年前的话,一直适用。
温馨提醒:《非稳态生存指南》第16章《中国股市的终极走向》已经定稿,已经付费订阅的找助理拿。这是付费内容,有需要再加微信:13226629207去咨询,避免无效沟通
目前已经更新的章节如下:1、《自序》2、《周期的宿命》3、《另起炉灶 分庭抗礼》4、《美国的挫败》5、《步入冰点的外循环》6、《新时代:走第三条路》7、《摊牌的最后准备》8、《楼市的结局》9、《难以逾越的阵痛期》10、《股市任重道远》11、《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上)》12、《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中)》13、《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下)》、第14章《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新秩序)》、第15章《通胀:化债的必经之路》、第16章《中国股市的终极走向》
新粉丝,还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微信公众号:水熊优保
作者简介:熊大,毕业于中山大学,前经济记者,目前为职业投资人,保险、命理分析业务咨询添加助理微信:13226629207。每次读完文章,请给我点赞、点在看。将这个公众号“设为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每天的文章。

金融路人甲
复盘预测股市/分析经济走势/洞察财富逻辑/透视人性规律/读懂人生哲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