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了,这件事2025年最重要!

文化   2024-12-13 23:15   广东  
文/熊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种会议我们国家一年开一次,一般都是在每年的12月中旬召开。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在定调第二年的经济发展方向,到了第二年的全国两会政府的施政报告涉及经济发展方面,就是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的。
所以,理解透彻每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我们掌握第二年的经济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我对比了去年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整体内容,有一些新的提法很值得关注。
2023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关于2024年9项重点工作中,排序第一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第二的是扩大内需的工作。
但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2025年的9项重点工作中,排序第一的是扩大内需,第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次序的变化,意味着国家当下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很显然,扩大内需这件事将成为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没有之一。
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被列在第二,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果,接下来只需要稳步推进即可,预计未来两三年就可以基本突破美西方的科技封锁。所以,科技封锁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
这从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产业结构转型的表述变成“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就可以看得出,而今年7月的那次政治局会议提到产业转型升级的表述是“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详看《千年顶级阳谋,中国经济激荡30年(19))。
好了,中央现在已经明确定调2025年的经济重心将放在扩大内需上面,那么到底会怎么扩大内需,所谓扩大内需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我得先做一下简单的经济学概念科普。“扩大内需”这四个字千万别理解为仅仅是“提振消费”这么简单。
宏观经济学里面的“内需”,其实包括了消费和投资两件事。所谓消费就是最终消费支出,所谓投资指的是资本形成总额。消费是需求侧,投资是供给侧,消费和投资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社会有某种消费需求,那么就会促使社会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去生产各种商品和提供各种服务。反过来,投资增长的话就会扩大生产力从而带来就业增加和工资性增长,从而提高就业人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这个消费的主体可以是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个投资的主体也可以是居民、企业和政府,宏观经济学里面,统称为三个部门。
有了这个基本概念的了解,我们再来详细看2023年和2024年这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扩大内需的表述。
2023年的会议说的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24年这次会议说的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我们可以提炼出三组关键词作为对比:激发有潜能的消费VS大力提振消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VS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有效益的投资VS提高投资收益。三组关键词,其实内容差不多的。
2023年说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指的是培育新型消费,比如围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还有类似以旧换新、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等传统消费和大宗消费。
今年的会议提的大力提振消费,说的是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这听起来其实就是创新消费场景,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跟去年的提法差不多。到底怎么挖掘新的消费模式和场景,这种事情也只能交给社会去解决了,政府只能引导。
比如政府可以出钱投资建设新型乡村打造一些网红打卡点,但到底这里面可以怎么做生意,也需要社会去思考,也需要引入社会资本。
今年讲到了一句很重点的话: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上面黑色字的内容,是针对退休和没有工作的人员或者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人群这几个群体,一个是增加退休金,一个是提高医保补贴(反过来就是减少城乡居民的医保支出),这个倒是2023年没有具体提到的。
今年的会议还提到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所谓“两新”,是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所谓“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而且要“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2024年“两新”和“两重”分别给了3000亿元和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扶持,预计明年这两项工作的扶持资金都会增加,否则谈不上“更大力度”支持。
“两新”、“两重”的政策其实还是有效果的,比如今年落实的3000亿元“两新”扶持资金,直接影响了前三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4%,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6%,比上半年提高6.8个百分点。
9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0.5%,比8月大幅增长17.1%,汽车类、家具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均由负转正。
其实讲到这里,有一点非常需要提及,那就是2024年我们确实在扩大内需方面没有怎么发力,也就是我们没怎么印钱刺激经济,经济的重心其实一直是在印钱扶持那些硬科技领域突围。
之所以导致这样的局面,一是硬科技突围是重中之重,你甚至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准军事经济了,所以即便印钱也是优先支持这个领域。而美国在9月19日之前一直没有降息,也导致我们无法大规模印钱刺激经济,因为美国一直处于高息状态,中美利差本身就容易形成资本外流。
所以大家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2024年经济真的很差,甚至出现了前三季度大家一直在热议的“通缩”的局面。直到今年9月24日之后国家才陆续公布各种刺激经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而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直接把扩大内需当成了2025年的核心工作。
当然了,扩大内需是需要钱的,所以这次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货币政策方面,这次会议的表述是: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而2023年的会议讲的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很明显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已经跟去年的表述完全不一样,今年这样的表述其实比2009年和2010年那两年还进取,当时是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所以我们才大放水的。
至于楼市和地方债风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在过去20年的热点,也是大家最为担心的议题,2023年的会议有讲到这一点。但这次的会议没有讲这些了,说明楼市触底(不考虑类似战争风险)、地方债化解。
取而代之的表述是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其实今年第四季度,深圳的楼市其实有所回暖了,估计明年北上广也会跟着回暖,之后就是强二线城市。至于其他地方,我认为就不用指望了。
总体看的话,2023年展望2024年的经济形势时,中央是这样判断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到了今年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央的判断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两次会议相比,说明至少在中央层面认为未来的经济形势不会比2024年差,虽然还是风险隐患较多,但至少没有出现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的问题,不会认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说白了就是再严峻也就是这样了,而一些不确定性已经变成确定性。
中国经济当下正在筑底,新旧产能正在完成转换并且确实出现了成果,楼市的历史任务也已经完成了。按中央的说法,接下来就是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这个预期当然是经济一点点向好的预期。
温馨提醒:《非稳态生存指南》第17章《非稳态:10条生存原则》已经定稿,已经付费订阅的找助理拿。这是付费内容,有需要再加微信:13226629207去咨询,避免无效沟通
目前已经更新的章节如下:1、《自序》2、《周期的宿命》3、《另起炉灶 分庭抗礼》4、《美国的挫败》5、《步入冰点的外循环》6、《新时代:走第三条路》7、《摊牌的最后准备》8、《楼市的结局》9、《难以逾越的阵痛期》10、《股市任重道远》11、《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上)》12、《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中)》13、《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下)》、第14章《中国经济激荡30年,一个千年顶级阳谋(新秩序)》、第15章《通胀:化债的必经之路》、第16章《中国股市的终极走向》、第17章《非稳态:10条生存原则》。
新粉丝,还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微信公众号:水熊优保
作者简介:熊大,毕业于中山大学,前经济记者,目前为职业投资人,保险、命理分析业务咨询添加助理微信:13226629207。每次读完文章,请给我点赞、点在看。将这个公众号“设为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每天的文章。

金融路人甲
复盘预测股市/分析经济走势/洞察财富逻辑/透视人性规律/读懂人生哲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