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白永瑞教授专题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顺利举办

教育   2024-11-15 14:01   北京  



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白永瑞教授专题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顺利举办


2024年11月7日,为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与世界中国研究人才培养”融入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特邀2023年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白永瑞先生进行题为“大变局时代的共生人文学:以东亚文明为视角”的讲座。此次讲座由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120余名校内外学者和学生参与。


讲座中,白永瑞教授提出“共生人文学”这一概念,他指出,“共生人文学”是一门需要彻底革新的具有统合性、整体性的学问,也是一种兼具学科统合性和实践性的理念。它既是各个学科“共同生成、共同变化”的学问,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共同发展,也是引领人类、非人类乃至整个生物圈“共同生成、共同变化”的学问。其旨在通过人文精神的批判和介入,推动文明的转型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后,白教授总结了共生人文学与知识重构。共生人文学的核心在于,将社会议题融入学术,融合人文社科与科技研究,重新审视科技与人类关系;倡导“知识活动家”人生规划,通过“三学”修行实践,即“精神修养、事理研究、作业取舍”反省个人生活伦理与关联性。共生人文学融合东西方宗教思想,需实践新生活方式,推动文明转型。

白永瑞教授通过介绍韩国诗人尹东柱和日本画家富山妙子的生平与创作,展示了“寻找社会灵性的人”的理念。尹东柱通过诗作超越自我,追求灵性;富山妙子则通过画作形象化东亚近现代史的痛苦记忆,展现与世界共生的态度。白永瑞教授强调,为了培养更多这样的人,需要小规模自发组织来鼓励和支持个体活动。他提倡建立心灵共同体,无论在教育体制内还是生活中,都可以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后,白教授展开了共生人文学中“共生”与“convivialism”的讨论,他指出,共生人文学提供坚实哲学基础和具体表述,强调日常实践与文化探索。在宗教性层面,它追求道的终极理解与启蒙,提出德治、政治、道治并进的治理教化路径。此外,共生人文学还致力于推动世界公民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个体,为构建团结与联合的世界贡献力量。

在讲座交流环节中,现场同学们积极向白教授请教关于中国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和共生人文学的问题。白教授强调研究中国需要具备历史学知识、主体性视角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他提到,研究中国不仅是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要结合个人和本土化的视角。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白教授建议中文传播者应结合国际化和本土化视角,以培养倾听能力和共情,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传播。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金海鹰副教授在总结中提到,白永瑞教授的讲座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关于社会人类学和共生人文学的概念。这些理论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相关课程结合,可为在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研究思路,也可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图文 |李佩哲 李蕴 李可心 黄千辰

审  稿|金海鹰

编  辑|刘舒馨

责  校|张蕾

SCSCE新媒体中心 出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最新文章